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9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电视民生新闻发展

张  彦

2014年09月03日15:2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发展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扩大报道内容;丰富报道方式,优化报道结构;明确媒体职能,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强化策划能力,建设栏目品牌。通过以上途径,电视民生新闻才能在全媒体时代“再创辉煌”或是“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途径

一、引 言

2002年以来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以平视生活的报道视角、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朴实的叙事语言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关注和喜爱。作为各省、市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延伸和补充,电视民生新闻已经发展了11个年头,许多频道都依靠着民生新闻栏目来带动整个频道的活力。

201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率先在选题和编排上突破以往的模式化报道,以百姓视角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播出“为子寻母”、“你幸福吗”、“寻找最美系列”、“走基层”等民生新闻。被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改革的电视民生新闻,但是伴随着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自身局限性与不足日益明显,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

(一)报道范围狭窄,新闻内容肤浅

电视民生新闻以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但是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过度重视收视率,迎合观众的倾向,在报道内容的设置上远离重大时政报道和主流信息内容,热衷于街头巷尾的繁杂和家长里短的琐碎,以天灾人祸、家庭纠纷、邻里争吵、街头打架等为主要内容,负面新闻较多,娱乐化倾向明显。这样塑造的拟态环境,人为的造成了环境认知的误读,给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带来负面影响,并且分散、转移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应有关注与参与,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

(二)报道方式单一,专业化程度低

电视民生新闻常以长消息的单一形式报道单个事件,缺乏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深入挖掘和理性的批判,更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挖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往往事先设定主题和立场,采访过程简单粗糙。为了追求纪实效果,使用隐性采访或是偷拍等拍摄手法,导致音质效果差,镜头多晃动,画面不清晰;编排时还常常运用没有经过处理的“原生态”的新闻场景,画面构图、镜头剪辑衔接性差,同时,一些栏目内容的解说词不到位,主持人的评论也因追求娱乐效果而显得片面和偏激,失去专业媒体的客观、公正的立场。

(三)媒体角色越位,舆论引导力不足

电视民生新闻在真实反映百姓遭遇实际困难的同时,对一些部门、机关、组织进行舆论监督,但在报道过程中,相关报道人员介入到新闻事件中,忘记自己的身份,主动站在某一方,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导致老百姓在看了舆论监督的节目后,形成“有事找媒体”的认识,而把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职能部门撂在一边。

此外,主持人播报新闻后,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对相关部门指手画脚,评判言语中有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气势,反映出记者和主持人在采访或评论过程中的越位,在主观上放弃了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传媒本体和主动意识,更使受众忽视对事件背后公共权利的追问。

(四)同质现象明显,商业气息浓厚

电视民生新闻多出现在各省级上星频道或是各省级地级电视台的地面频道,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这种同质不仅表现在同一个频道的相似栏目的设置,还表现在相似栏目报道题材的重复,以及主持人的表现方式的相似上。不少城市都出现了一个频道有四到五档长达120分钟甚至更多的民生新闻栏目的局面。这种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对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多样性造成损害,也造成了电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进而削弱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导致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和传播生态的恶化。

另外,部分民生类新闻栏目,在节目播出时,不仅有大量的植入广告,而且频频插播广告,并在屏幕左侧或右侧滚动播出广告,表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扩大报道内容

“民生”一直是历届领导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民生”作为执政的关键词。民生新闻以平民化的视角、民本的态度关注民生问题,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的内涵。民生新闻践行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要求的节目形式。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民生新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新闻采集、选编的主要依据,自觉承担开拓民生视野的社会责任,在强化平民意识的同时,突出公共服务性。借鉴“公共新闻”理念中的“公共意识”,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不仅关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信息,更关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并从民生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解读,兼顾“国计”与“民生”,让国家大政方针有效地与民众生活与工作结合,为公众释疑解惑,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建设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反映社会主流。对少量确需报道的负面事件,自觉注重正引导,挖掘报道背后的警示意义,提升报道价值,共建和谐的时代主旋律。

(二)丰富报道方式,提高专业化水平

电视民生新闻以丰富报道方式,专业化的制作水平实现报道的最传播效果。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报道不仅仅可以消息类形式播出,更可以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专题、访谈、评论等多种新闻节目形态出现。而且,在报道过程中,可以增加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通过长镜头的拍摄来展现事件过程,捕捉细节,同时辅以现场直播、电话连线等技术手段,在新闻中适当运用电影画面、音乐、动画漫画等多种元素,丰富视听效果。对受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难点,更要与广播电台、网络及时互动及联动,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探讨和全方位剖析,还要建设自己的网站,每日的最新节目在播出之前后,能够及时在网页上看到视频预告片及实播片播出。

(三)明确媒体职能,增强舆论引导力

作为新闻宣传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承担着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责任。电视民生新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的同时,明确媒体职能,增强舆论引导力,以完善的大局意识和充分的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下情上达的渠道,实现打开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多种价值观良性互动的通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和吸引力,从而彰显人文关怀,凸显媒体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团结稳定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策划能力,建设栏目品牌

新闻策划已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新闻策划是从电视新闻策划的理念、内容、形式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布置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事实为基础、对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手法、报道时机和报道人选以及资源配置的全面设计和谋划。新闻策划,实际就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对新闻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规划,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新闻栏目加强策划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出击,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党政机关的思路行动,关注百姓所思所念,从而有计划地、系统地去报道,把选题做大、做深、做精,把长期选题和近期选题相结合,做好长远设计和具体策划,同时整合一些热点新闻和同样来源的大量信息,把相关的新闻信息综合开发,形成连续性和专题式的组合性报道。还要注重栏目的品牌建设,不仅在栏目内容、栏目包装、主持人及出镜记者和拍摄制作方面体现栏目的风格样式,更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和媒介合作来树立栏目形象,提高和加强栏目的品牌影响力,从而实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蔚真,刘佳.民生新闻主流化 主流新闻民生化——中国电视新闻界的双向汇流[J].新闻与写作,2009(11).

[2] 李玫.人文情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新突破——以厦门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为例[J].今传媒,2011(6).

[3] 李明.努力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J].当代电视,2010(3).

[4] 游景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年之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3).

[5] 陈阳.民生新闻能否转型成为公共新闻?——来自田野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3(5).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