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是《纽约时报》的第四任发行人,临危受命,走上发行人之位的他凭借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报业经营理念成功改变了这份报纸,使之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报纸之一。独特的报业经营理念指导他出色地完成了报业实践,改革管理制度任人唯贤;改革报纸版面,扩大报纸影响力;采用多元化报业经营模式增加利润;与政府抗衡打响自由之战。本文主要结合苏兹贝格一生的报业实践对其报业经营理念进行研究。
关键词: 苏兹贝格;《纽约时报》;经营理念;报业实践。
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是《纽约时报》的前任发行人,于2012年9月29日辞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悼念声明中说,苏兹贝格帮助改变《纽约时报》,确保它成为全球最成功报纸之一。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是继祖父阿道夫·奥克斯、父亲阿瑟·海斯·苏兹贝格、姐夫奥维尔·德赖富斯之后《纽约时报》的第四任掌控者,在任《纽约时报》发行人的34年间,带领该报纸共获31个普利策新闻奖,开创了《纽约时报》的新时代。
一、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与《纽约时报》
1.1《纽约时报》
1851年,亨利·雷蒙德与乔治·琼斯创办了《纽约每日时报》,1857年改为《纽约时报》,他认为当时的《论坛报》和《太阳报》耸人听闻、道德沦丧,政治倾向偏激,感情冲动,力求办一份新闻报道详实准确、言论平稳的廉价报纸。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称“《纽约时报》代表了便士报时期的最高成就。” 自雷蒙德去世之后,该报一度下滑,走向衰落。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以7.5万美元收购《纽约时报》成为该报的新任发行人,自此之后《纽约时报》归属于奥克斯家族。阿道夫·奥克斯接办《纽约时报》时,正值赫斯特与普利策黄色新闻大战时期,煽情报道充斥着美国各大报纸版面,报业一片乌烟瘴气。阿道夫·奥克斯摒弃煽情式的新闻报道,坚持“公正报道新闻,无所惧,亦无所私,摆脱两党偏见,摒弃宗派分歧,不受利益诱惑。” 在阿道夫之后,女婿阿瑟·海斯·苏兹贝格接任了《纽约时报》发行人的地位。在奥克斯家族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发行人的地位只能由女婿接任,因此在阿瑟·海斯·苏兹贝格之后,其女婿奥维尔·德赖富斯而不是唯一的儿子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担任纽约时报的发行人。奥维尔·德赖富斯去世之后,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才临危受命,接手了《纽约时报》。在此之前,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并不被认为是担任纽约时报发行人的合适人选。然而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在担任《纽约时报》发行人的34年间带领报纸所取得的成就却不得不令人折服。
1.2、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
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于1926年2月5日在纽约市出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和唯一的男孩,以童年昵称“潘趣” 为人熟知。学生时代的潘趣因无学习能力症 的困扰,而被人描述为“无可救药”。潘趣真正的教育是在课堂之外,1943年,他报名参军,在获准入伍之后,他选择了军队中最艰苦的部队海军,在军队中他获得前所未有的认可和自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再次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踏入战场,军队生涯让他迅速成长。
担任《纽约时报》发行人之前,苏兹贝格曾有过短暂的报业工作经历。1943年他申请入伍后,在等待部队命令期间,担当《纽约时报》传真机的临时发件员和接收员。1951年他在《纽约时报》城市新闻部工作,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报道(“中国少年在公寓大大火中被救”,刊登在纽约时报的第33版) 。从战场归来之后,在父亲阿瑟·海斯·苏兹贝格的安排下,他进入《密尔沃基日报》城市新闻部工作,主要负责报道讣告消息。一年之后,他回到纽约,并按照父亲的安排,分别前往《纽约时报》巴黎办事处、罗马办事处担任记者。
1956年,他被父亲任命为发行人助理进入《纽约时报》工作,然而这却是一项不被重视、没有实权的工作。1963年,姐夫奥维尔·德赖富斯因病去世,苏兹贝格才真正成为《纽约时报》的发行人,然而他的父亲老阿瑟对他缺乏信心,以至于发行人一职还是在其母亲伊菲珍的强烈支持下才得到的。当时的潘趣只有37岁,成为《纽约时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发行人。
二、苏兹贝格的报业经营理念与实践
苏兹贝格在新闻业务方面并不娴熟精通,但是走向发行人之路、担起整份报纸和整个家族则责任之后,他的表现渐入佳境,几次重要决策都为《纽约时报》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尽管潘趣不具备发行人通常所具备的知性、鲜明的观点和较强的控制力等性格,但他却有发行人所需的常识以及对常规的反叛。”苏兹贝格凭借其独特的报业经营理念摈弃报社旧时管理制度,改革报纸版面,关闭不盈利版面,与公会斗争解决劳资矛盾,与政府抗衡打响自由之战,他的这些报业实践为《纽约时报》开创了新的局面。
2.1、改革旧时管理制度
苏兹贝格走上发行人之位之后,首先对报社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使报社从管理上更趋近于现代报业管理模式。1964年他对报社的行政部和编辑部进行重组,行政部任命哈丁·班克罗夫特为执行副总裁,其下设三个副总裁。重组编辑部,设总编一职,由特纳·卡特利奇担任。在人事任用上,苏兹贝格任人唯贤,打破了外祖父及父亲留下的 “犹太人永远不能成为《纽约时报》总编”的重要惯例,他任命犹太人阿贝·罗森塔尔为执行总编,罗森塔尔在写作风格、个人秉性和眼界思维上都与前几任执行总编极为不同。 罗森塔尔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普利策新闻奖而出名,他领导作风强劲能力超群,在担任执行总编期间将《纽约时报》头版内容和版面位置的决定权从夜班编辑手中转移到总编手里,这对《纽约时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苏兹贝格看来,罗森塔尔这种务实肯干的态度正是报社需要的人才。
苏兹贝格深知报社的人事制度对于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对高层人事管理进行改革之外,他还直接改变报社自奥克斯时代延续下来不裁剪人员的制度,自奥克斯时代起《纽约时报》就一直遵循着“上帝是我们的人事部经理——员工只有去世才离职”的制度,虽然这项制度对于员工而言是不小的福利,但是人员冗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报社的发展。1970年,苏兹贝格裁掉了300多个职位,并减少报社派驻政党提名大会的记者数量,多采用新闻通讯社的照片,精简华盛顿办事处的规模。虽然这种举措的初衷是为了削减成本,但精简人员之后,让新的一批新闻人才脱颖而出,报社记者、编辑在失掉“去世才离职”的保护环之后,开始更加努力地为报社工作。苏兹贝格说话温和,行为举止不漏锋芒,在对待员工上始终谦逊有礼,在报社管理上,苏兹贝格一直努力打破公司长期以森严的部门派系,孤立各部门之间团结合作。
2.2、改革报纸版面
“内容”始终是报纸经营管理的核心,为了扩大报纸影响,增加利润,苏兹贝格对报纸版面进行改革,增加报纸上的内容。1976年,苏兹贝格同编辑部一起创办了《纽约时报》周末版,又将《纽约时报》原有的两叠96页改变为4叠报纸。除了周末版之外,时报在周一到周四的版块里增加了体育、科学、家居和生活4个固定版块,另外,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每日商业版块。《纽约时报》有“档案记录报纸”之称,为了提升报纸质量,苏兹贝格从1972年6月起施行更正制,在每期报纸都对上期出错的地方开辟专栏予以纠正。这一举措为报社赢得了严谨求实的印象,扩大了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苏兹贝格自接手报社起,就意识到了社论对于报纸的重要性,社论代表着报社的观点,言论版对于受众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新闻报道。在苏兹贝格担任发行人之前,报纸社论版的主编由其表叔约翰·欧克斯担任,而且在奥维尔时代,欧克斯习惯独自负责社论版,社论就是他自由观点的写照 。在苏兹贝格看来,社论版应该反映报纸的声音,而不是欧克斯个人的观点。面对社论观点的无数次争论之后,苏兹贝格决定创办与社论版观点相对的版面,该版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和《纽约时报》外的人共同撰文。虽然対页版的创立并非苏兹贝格的首创,但《纽约时报》社论版対页的创立确实增加了报纸的影响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社论版主编约翰·欧克斯的权力。
2.3、多元化报业经营
苏兹贝格改变祖父、父亲和姐夫单一、传统的报纸经营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报业经营模式为报社盈利,并逐渐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在苏兹贝格看来虽然扩大报纸读者范围对于报纸至关重要,但是对于报社而言,报纸的主要目的在于盈利,面对不能盈利的报纸版面应当关闭或者重组。他宣布关闭不能盈利的《纽约时报》西部版,西部版由苏兹贝格姐夫奥维尔创办,旨在努力扩大读者范围和广告用户,但最终却事与愿违。此后他又将父亲创办的《纽约时报》国际版与巴黎的《先驱论坛报》合并,国际版耗资巨大却盈利微薄,与《先驱论坛报》合并之后成功扭转了国际版长年亏损的状态。苏兹贝格担任发行人期间,不再像父亲阿瑟尹昂,拒绝涉足电视行业和收购其他报纸。除了收购报纸报社之外,他还开始收购与《纽约时报》传统业务相关的公司股份,如波士顿教学资源和体制公司的股份,以及专营拓印参考书和古典书籍再版的阿诺出版社的股份。为了继续进行收购业务,提高报社利润,苏兹贝格将报社作为纽约时报公司成功上市。
与报业工会之间的斗争,也是苏兹贝格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项重要策略。长期以来美国报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紧密,两者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苏兹贝格意识到了工会对于报业发展的阻碍作用,积极与工会对抗。苏兹贝格父亲阿瑟管理《纽约时报》期间,报纸就因为排版工人罢工而休刊9天。在报业竞争激烈的年代,长期的工人罢工将会导致报纸不能顺利出版,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报纸固定读者的流失。在目睹了父亲阿瑟以及姐夫德赖富斯领导报社期间与公会之间的斗争之后,他更加深刻明白解决劳资矛盾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纽约时报》想要保持长期健康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摆脱工会的束缚。报业领域内“不正常”的劳工关系式报纸发展的最大威胁。1965年,当报业协会与工会合同到期时,他不再续签,而是与其达成和解,解决了双方之间长期存在的纠纷。最棘手的劳资矛盾得到解决,为报社之后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1974年他就印刷自动化问题与工会达成协议:工会同意采用自动化设备,资方保证不裁减现有工人,一直到他退休为止。此后,《纽约时报》走上了运用计算机生产报纸的道路。
2.4、与政府抗衡打响自由之战
多年的报业工作经历让苏兹贝格知晓做报纸的目的只为了一个群众——读者,秉持这样的新闻理念,他带领报纸与美国政府相抗衡,与政府展开了 “五角大楼文件案”的战争。这场战役中,苏兹贝格带领报纸以行动捍卫了新闻自由,为纽约时报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1971年,《纽约时报》记者从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处获得了美国政府参与越南战争的研究报告,该份报告中揭露了政府关于越南战争的谎言、错误决策以及肆意屠杀的行为。是否刊发这些文件,是《纽约时报》面临的艰难抉择,作为发行人的苏兹贝格经过深思熟虑和激烈的斗争,本着“我们不是为了政府的利益而写稿,而是为了读者,他们有权知道真相”的新闻理念,义无反顾地决定在《纽约时报》上刊发这些文件,尽管《纽约时报》会因此被起诉,他自己和涉及此事的人员也会面临着锒铛入狱的危险。
发布五角大楼文件体现了苏兹贝格坚持新闻自由的报业理念和与政府对抗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苏兹贝格并不干涉编辑们评判新闻,然而针对这些报道,苏兹贝格则全权负责此事,刊发文件是他领导报社作出的“正确”决定,在编辑们看来,如果不刊发这些文件,将会让这份报纸永远蒙羞。五角大楼文件刊发之后,美国政府立刻对《纽约时报》施加威胁,要求其停止发布消息。面对撤销五角大楼文件和司法部诉讼,苏兹贝格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他深刻意识到如果迫于政府淫威停止发布文件,将会给《纽约时报》甚至整个美国新闻界都带来毁灭性的的影响。苏兹贝格带领着报社成员一面继续发布五角大楼文件,一面应对司法部提起的诉讼。继《纽约时报》之后,《华盛顿邮报》也开始刊登五角大楼相关文件,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最终《纽约时报》赢得与司法部的诉讼,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新闻机构必须能自由地发布新闻,而不论其来源,没有审查制度、禁令或预先限制……自由和不受约束的新闻才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骗。”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是苏兹贝格苏兹贝格发行人生涯中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他发行人生涯中的里程碑,这件事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和前所未有的尊重,《纽约时报》也因为这一事件在1972年5月获普利策新闻奖和公共服务奖。
四、苏兹贝格对《纽约时报》贡献
从苏兹贝格的报业实践中不难看出,他在经营理念上与前两任的发行者大不相同。首先这与苏兹贝格本人身份地位有很大关系,苏兹贝格的父亲和姐夫均为家族女婿,“女婿”这一身份让他们在管理报业的理念上更多地是延续阿道夫·奥克斯的创立的传统的经营理念。而苏兹贝格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且曾两次参军并奔赴战场,因此更为大胆果敢。
苏兹贝格在家族特殊变化下才走上了发行人之位。面对公司里无数的问题,他勇敢面对,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苏兹贝格担任纽约时报发行人的34年间,这份报纸共获普利策新闻奖31次。他改革报社报社内部管理制度,广纳人才,为报社发展积累了不可或缺的财富。改革报纸版面,创办社论版対页,增加报纸版面和内容,为报社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与政府抗衡,高举新闻自由的大旗,为《纽约时报》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解决劳资关系,为报社发展铺平道路,让公司上市增加公司利润。在他担任发行人期间,纽约时报公司的收入由最初的1.01亿美元(主报收人几占总收人之全部)增长到1997年的26亿美元。临近退休之际,面对网络对于报纸的冲击,他说“我认为,我们所印刷的报纸仍然会以纸和油墨的形式存在,世界上并不缺少新闻。如果你想要看新闻,你可以去网络上看所有的东西。但我认为,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时间或精力担任编辑工作。你付费购买《纽约时报》时,买到的并不是新闻,而是判断力。”这段话给面临互联网冲击的媒体人莫大激励。(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琼斯著,吕娜,陈小全译,报业帝国——《纽约时报》背后的家族传奇,华夏出版社,北京. 2007.09.
[2]杨津涛.五角大楼文件案 《纽约时报》将美国政府击倒在地[J]. 文史参考,2012,21:98-101.
[3]陈浩,朱娅丹. 浅析《纽约时报》的发展启示[J]. 青年文学家,2013,09:227+229.
[4]张隆栋.美国大众传播学简述(中)[J]. 国际新闻界,1982,03:12-19.
[5]刘笑盈.国际一流媒体系列介绍之四 档案记录报:《纽约时报》[J]. 对外传播,2009,04:58-60.
[6]郑超然.美国新闻史话(十)[J]. 国际新闻界,1988,03:26-33.
[7]郑超然.美国新闻史话(十一)[J]. 国际新闻界,1988,04:35-42.
[8]展江.“上帝”失察或“政治不正确”?[N]. 南方周末,2003-06-12.
[9]展江.家族发行人制——《纽约时报》丑闻探因[J]. 中国记者,2003,0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