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关注2014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 《逆势奋进中的湖北期刊》系列报道之四

《长江蔬菜》:服务三农天地宽

欧阳春艳  蒋  薇

2014年09月10日10:06        手机看新闻

30年的风风雨雨,《长江蔬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性刊物,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同类期刊中最受读者欢迎的蔬菜专业杂志。

30年来,《长江蔬菜》累计推介新技术、新品种3000多个。2005年,刊物荣获政府最高奖项国家期刊奖,2013年被评为中国百强科技期刊;它还曾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四届蝉联“湖北省十大名刊”。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称赞《长江蔬菜》“贴进农民、贴进生产,办得很有特色,是一本成熟的技术期刊”。

在报刊竞争如火如荼的信息时代,为什么《长江蔬菜》非但没有折戟沉沙呢?这是因为长江蔬菜人始终坚持开门办刊不改变、联合办刊不动摇、传播科技不放松、自强不息不懈怠、开拓创新不停步。

借脑办刊,调动社会资源,服务“三农”大智慧

《长江蔬菜》的前身《武汉蔬菜》,创办之初定位于报道武汉蔬菜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蔬菜大发展,满足长江流域蔬菜高产协作的需求,1986年9月,首任主编、浙江大学著名蔬菜教授李曙轩与编委们进行市场调研后,商议确定了“以普及为主,在普及基础上提高,搞好提高性的普及”这一编辑方针,服务于长江流域蔬菜产业。

继任主编刘佩瑛和现任主编邹学校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方针,他们主张科研论文既要有科技含量,又能让初中水平的农民看得懂。

2012年《长江蔬菜》更是打破了传统的“自由来稿为主、主动约稿为辅”的办刊模式,根据读者的强烈要求,特辟了《品种导航》、《植保技术》、《设施蔬菜机械化》、《营销一百》、《高山蔬菜》等栏目,并邀请业内专家担任栏目主持,借脑办刊。

联合办刊,打破地域局限,服务“三农”破藩篱

创刊之初,一切并不顺利,面对办刊经验、资金和资源不足这三大困境,长江蔬菜人提出了“打破地域局限,走联办之路。” 1986年11月,首次联办领导小组筹备会在上海召开,邀请长江沿线上海、长沙、重庆、南京等8大城市联办。中国著名蔬菜园艺学家、蔬菜植物生理学奠基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李曙轩担任主编,蔬菜界的36名教授、博导成为期刊的编委。

目前,刊物的联办城市已经由原来的8个发展到了如今的24个,遍布整个长江流域。编委也由原来的36人,上升到43人,其中不乏对产加销领域有建树的教授、研究员、首席专家、总农艺师。

传播科技,巧解科普难症,服务“三农”深扎根

科研单位研发的科技项目,政府希望推介,农民渴望学会,但现实常常是上面热,下面冷,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之一,是推广与普及手段脱节,许多农民对专家学者高深的理论没法消化吸收。

为破解这一症结,《长江蔬菜》摸索出一条“实用性、通俗性、权威性、互动性”四位一体的科技推广新路。以普及蔬菜科技为主,将知名专家的权威市场分析、种植关键技术,通俗到中小学生都能读懂的程度。经《长江蔬菜》数十次的系统推介,湖南隆平高科研发的湘研系列辣椒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全国引种面积1000多万亩,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经《长江蔬菜》不遗余力地介绍,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发的之豇系列豇豆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200万亩,农业增效10亿多元。

开拓创新,率先数字转型,服务“三农”重高效

蔬菜人敏锐地感受到网络时代的到来,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长江蔬菜网,作为《长江蔬菜》的伴侣和重要补充。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出版的优势日益明显。《长江蔬菜》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内部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充分运用数字化阅读平台,快速传播读者迫切需要的信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数字化转型后的《长江蔬菜》,着力打造蔬菜行业动态信息、技术服务、品种品牌宣传推介、品种营销四大平台,与受众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稳定的信息服务依赖关系。

与此同时,长江蔬菜人还积极运用微信、微博、App等平台,发展新媒体。2014年,长江蔬菜杂志正式推出长江蔬菜官方微信订阅号,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用户,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源:刊博会官网)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