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人物情感发展离不开一首探戈舞曲
记者:音乐是这部影片很重要的一部分,你是如何请到梅林茂先生作曲的?
赵宝刚:当初想这部电影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冒出了梅林茂先生了,但是人家是一个大师嘛,也不知道请得动请不动人家,我就托一个朋友联系,他没有拒绝,说是要看剧本。我就把故事梗概发给了他,他看完后,比较感兴趣,很想进一步的接触。后来我就邀请他到了上海,我们俩亲自见面谈了一次,感觉都非常好。
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他来了三次中国,我去了三次日本,最终完成了音乐部分的创作。每一段音乐都是我们俩在商量着怎么弄。
记者:为什么想到用探戈舞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感情?
赵宝刚:构思中有一点,就是人物感情的发展根据《一步之遥》这个探戈舞曲来的。探戈这种舞蹈可能更加能够表现男女之间的这种爱吧,跳舞者之间永远都有一步距离,永远不能够跨越这种距离。舞蹈的形式也是男女之间的一种情感的载体,比较符合我们这部电影的构思,后来就决定了把探戈融入到这部片子中去。
我自己也觉得比较有特质,虽然以前也有一些这样的表现,但是这么集中的表现探戈舞蹈还是没有过的。应该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想法。
记者:当时的舞蹈就是这么跳的吗?
赵宝刚: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舞场上,探戈舞还是非常流行的。在当时的十里洋场上海,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会跳探戈舞是非常可能的事情,不会觉得突兀。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我们觉得,影片中的探戈不是一个专业要求的舞蹈。我们把探戈舞改变了一些,舞蹈动作不是完全模仿那个时代的探戈舞,不是当时那种交谊舞式的探戈,而是融入了一些现代因素。
我给两位主演分别找个两个老师,每天都在练。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用团圆作结局,这部片子就白拍了
记者:黄磊老师饰演的地下党员一开始坚强不屈,但在妻子和孩子被国民党挟持后,最后叛变了,这样的描写会不会担心通不过审查?
赵宝刚:从真实的历史来讲,也的确出现过一些叛徒,这是事实。任何人在亲情面前,都很容易暴露出来弱点。这个人物一开始是坚强不屈的,并且是主动走到了电刑面前。但对方将他的妻子和孩子挟持了,他的情感世界就塌陷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共产党也是人。这个人物的行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讲,肯定是错的,也让人唾骂的,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是符合人性弱点的。
记者:影片最后男主角傅经年在渡江前夕接受任务去了台湾潜伏,目的在半年后攻打台湾,但最终跟情人生死永隔,这样的结尾会不会有点残酷?
赵宝刚:打台湾这个是历史事实,是经过历史考证的。写了这个题材,就避免不了这个情节,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去了台湾。他们去的目的,也是准备在半年后攻打台湾。之所以没有打,只因为出现了抗美援朝,被耽搁了。
至于结尾部分的残酷,这也是必须的,如果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就无法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性。这也是这个题材的性质决定的。如果最终台湾解放了,两人的团聚是可以说得通的,不然的话,如何用团圆的结局来表现,这部片子就白拍了。
战争的主题不能变的,一切都源自于战争。
拍电影确实比拍电视剧有难度
记者:为什么你不选择拍摄一部小妞电影,这样的电影现在票房都很好,拍摄难度也低?
赵宝刚:搞文化创作不光是把产品卖出去就是目的。文化的先行和引领作用还是要考虑到的。像我这个年龄,不太会去拍一部小妞电影,但如果要拍,就不会是现在常用的角度去拍。
对电影,我想表达的,不管是残酷还是不残酷的电影主题,目的都是号召人们珍惜现在的爱情,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战乱的年代,要想得到一份爱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在今天,要想得到一份爱,也不容易,关键是看你对爱情的态度,对爱的付出,能否尽力尽心地对待这份情感。
记者:拍电视剧跟拍电影有什么不一样?
赵宝刚: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电视剧太长,电影因为时间短,可以在精雕细琢上下工夫。如果连续剧这么拍,是要累死人的。
每一个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质,电视剧还是要靠一些戏剧的张力、话题、故事的跌宕起伏来展现,而电影在有限的时长内可能不会有时间把故事讲得这么丰富,要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要想把你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需要把文化点集中。这个确实比电视剧有难度。
孙红雷贡献了这几年最好的表演
记者:你跟孙红雷最早是在《永不瞑目》中合作,你如何评价他在片中的表演?
赵宝刚:他在中国应该算是比较优秀的演员,他演的角色都是比较有特质的。这部片子也一样,不但把特质演出来了,还表现得非常优秀。在近几年来他塑造的银幕形象中,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角色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指导这一类的演员,其实是一个相互磨练和体验的过程,我把这个人物的内心状态分析清楚了,就会激发和碰撞出很多有火花的表演。这个过程,其实是不断地沟通、磨合和演练的过程。这个结果肯定有演员的努力,也会有导演的功劳。
记者:据说你原来都不认识桂纶镁?
赵宝刚:我其实记人名比较差,但她的面孔我是熟悉的,只是跟她的电影对不上号。后来有人说起桂纶镁,我就把资料调出来一看,原来是她啊!我只不过对她的片子不太熟悉,后来就恶补了一下。完了之后我觉得她还是不错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每部片子有每部片子的美学特征。我们最后经过综合的考虑,觉得在演员有档期的情况下,她是最合适的。
记者:以后会电影电视剧交叉着拍?
赵宝刚:我拍完这部电影,又拍了一部50集的电视剧《青年医生》,11月18日播出。我没有说以后就投入到电影行业中去,我这个年龄,还是希望能够拍一些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只要是我想表达的,我就去拍了。
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但不会太失望
记者:马上就要公映,现在心情如何?
赵宝刚:我原来还是挺平静的,因为天天在点映,也会得到一些反馈。这两天,稍稍有点忐忑。一个产品投放到市场,你最冷静,还是对它寄予了希望,你希望看到观众的认可,当这个认可度还没有到来之前,你不知道你原来设想和想要表达的东西能不能实施和被接受。
我会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预估。如果没有这个预估,我也不会去拍了。我肯定觉得它会是一个不错的东西。可能年轻时的勇敢会弱一点,但会多了经验上的表达。在作品中还是放进了一生中的很多积累。公映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但观众应该不会太失望。每个人的美学意识和欣赏水平是有区别的,我还是希望等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被认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即便结果不如意,也会让你反思自己。
记者: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赵宝刚:千万不要用这个词,“希望有什么样的评价”。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作品传达的信息大多数人能够认可接受,这是很关键的东西。最终文化产品在未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比如这部片子看完后,人们会很珍惜现在的情感,很珍惜现在的生活,这就是文化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到底能够起多大,需要等到影片上映后才能得到检验。
另外,通过这部片子,也能检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影片中情感的理解和接受度到底如何,这其实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反馈,为今后表现这类题材提供很好的借鉴。
归根结底,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追求。这其中还有一个“文化先行”的东西,不是你说不好就不好的,欣赏美也是需要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