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0期

浅谈视觉文化视角下的医学影像

牛孟娟

2014年10月08日17:0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一个被图像把握的世界,图像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景观。医学影像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在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兼具视觉价值:审美价值和医学价值。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医学影像带来的影响进行展示,并从视觉传播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视觉文化;医学影像;视觉体验;视觉价值

现代社会处处充斥着色彩、线条、形状等形象符号,它们不仅给人们的眼球带来一场场五彩缤纷的视觉盛宴,同时也使我们陷入图像拜物及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泥沼中。图像正在以各种方式融入、挤占甚至包围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雕塑、绘画到摄影、造型再到建筑设计、医学影像,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及。这些图像符号也正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人人无法避开的流行文化。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论”就主张不要把文化单纯看作成是反映现实的观念形态的抽象概念,而应看成是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视觉文化在建构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同样起着能动的作用。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独特形式,医学影像在以“眼球经济”为核心的视觉浪潮中显得无人问津、人气不足,鲜少能够引起人们的驻足和研究。医学影像虽没有花俏的、夺人眼球的形象造型,却拥有其它图像难以企及的魅力。它通过透视人体来实现其医学价值,是构成和改变现实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从视觉文化的视角出发,解读医学影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以及视觉价值,并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出发对这些体验和价值进行原因探讨。

一、被图像把握了的世界:视觉化的世界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图画符号的出现要明显早于文字符号,原始人使用岩画、洞穴壁画等图画或图式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这些信息文本都可以纳入视觉符号中去。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美学家贝拉?巴拉兹在1913年提出来的。从起初的岩画、雕塑、绘画再到如今的摄影、电视、广告,视觉符号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自成一派,共同构建出一幅别具一格关于眼球的文化景观。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认为,“使用广义的视觉文化这个概念所强调的是这个术语的文化方面。它所涉及的是在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1]”即凡是与视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符号、观念等都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视觉文化进行定义。孟建教授则更倾向于从狭义的视角出发对视觉文化进行理解——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本文从视觉文化的广义角度从发,对医学影像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表征进行分析和解读。

影像\图式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小众或大众传播才能得以流通,乃至流行。无论是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拉康的镜像关系理论还是福柯的后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再或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无不涉及到视觉文化的表征实践活动,这些学者尽管各自的主张不尽相同,却都认可视觉符号对整个世界有着一定的或好或坏或中立的影响。视觉传播俨然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以视觉化的形式被呈现在人们面前。对此,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就曾提到“世界图像并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的图像化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影像、图式等视觉形象的社会中。这个被图像把握了的世界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真实社会。

视觉传播并非单指利用颜色、线条、光线或透视等手段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获得最优的传播效果。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整个世界被图像化、视觉化了。视觉符号及其传播实际上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如传媒界的影视、广告,建筑界的楼层设计、区域规划,医学界的医疗检查影像等等。

二、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医学影像

1.医学影像的缘起和发展

“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与这一知识运动相伴而来的是不断发展的技术能力,它使我们能够借助外部器械设备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3]”医学影像无疑为“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做出完美、恰当地诠释。它正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原本不可视或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呈现,从而突破人类肉眼的视觉局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后被命名为伦琴射线。该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射击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非肉眼可视,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也正因为其穿透本领强,X线随即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上,用以辅助医生诊断疾病。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伦琴射线已经可以绘制出人体内部肌肉、器官及骨骼等的三维立体图像,如胎儿在母体内的五官表情、肢体动作等。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开始利用超声与核素显像进行人体医学影像检查,从而出现了超声成像和γ闪烁显像。随后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发射体层现象(ECT)等新的成像技术也相继应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上。时至20世纪末,哈佛大学首次提出分子影像学的概念,即利用现有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人体内的细胞和分子进行成像。这一技术扩大了医疗检查的范围,丰富了影像诊断的内容,提高了医生诊断的水平。

从我们熟知的脑电图、心电图、B超等传统诊断影像到核磁共振、三维立体图像、分子影像等新型高科技数字化图像,从简单的医学检查设备再到更为精密的影像设备,医学影像诊断已从单一地依赖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空间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和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4]”下图均为医学影像,取材于网站医学影像在线图库(http://www.xctmr.com/picture/)

2.医学影像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医学影像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成为现代医疗诊断的重要手段和凭证,根本原因在于医学影像具备绝对性的视觉优势。这种视觉优势颠覆了人类传统的视觉体验,并逐渐成为一种见怪不怪、见奇不奇的生活常识。

(1)医学影像实现了活体器官的直观可视化检查。在医学影像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来检查人体疾病。这种诊断方式带有强烈的经验色彩和独断性质,其弊端就是医生不能直观的看到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器官形态。医生必须具备丰富的行医经验和高尚的职业精神,否则误诊的可能性就会很大。此外,传统的中医诊断结果多以“医生——患者”这种单向交流的方式予以告知,就诊者对身体健康与否的认知只能听从医生的嘱托,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然而医学影像打破了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式。这种视诊方式实现了活体器官的直观可视化检查,将不可视的活体器官以及非视觉性的细胞分子通过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医生和检查者面前。同时通过检查者提问、医生解图的形式,影像解读使医生和检查者处于双向交流沟通的状态。

(2)医学影像突破了人类肉眼的视觉局限。人的视力各有不同,能够看到的景物也是有限的。在白天,视力正常的人看不到4000米以外的景物,大于500米时只能看到景物模糊的轮廓,距离缩短至250-270米时才能看清景物的轮廓。一些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等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人类肉眼的视觉局限,使人类目睹到一个未曾见过的奇妙世界,从而扩大了人的视线范围。医学影像便是一个关于身体内部的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分子的不可视、微观世界。它将人的视线由观世界转向观自己,由观外界转向观内部,由观察1cm、1dm外的事物转向观察-1cm、-1dm外的事物。可以说,医学影像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关于人体内部世界的大门。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的视觉体验,突破了人类肉眼的视觉局限。

(3)医学影像加深了人对自我的人体学了解。人类了解世界的方式有多种,通过眼睛的直接观察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医学影像通过技术手段将人体内部结构赤裸地暴露在真实世界面前。这加深了个人对人体的认知和了解,实现了人体内部构造由不可视化向可视化、隐秘性向公开性、神秘化向科学化的转换。以三维彩超超声仪为例,三维B超不仅能够提供胎儿在母体内的立体图像,清晰地展示胎儿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还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出现畸形。这意味着准父母提前见到自己的孩子。当然这份神奇的视觉体验要归功于具备“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的医学影像。

三、医学影像的视觉价值:审美价值和医学价值

医学影像是视觉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颠覆了以往视觉传播如造型、摄影、封面设计等对形式的要求大于对内容的要求这种传统做法。严肃性和专业性使得医学影像无法人为地创造更大、更多的审美价值,其美学创造空间几乎为零。相对而言,医学影像的视觉价值更倾向于它对医生和患者的医学影响这一医学价值上。即它披着视觉传播的外套,试图通过透视人体来实现其医学价值。

1.审美价值

作为视觉传播的一种科学形式,医学影像将人为因素降至最低,其目的不是“眼球经济”,而是“实事求是”。“在当代的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即一个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觉来确立自我意识与自我身份的。为了打造合意的身体外形,消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想身体’的意象以供大众模仿。以身体为核心的视觉图像工业开始兴起[5]”这种以身体作为符号或图像的视觉文化显然更重视影像的审美功能,它寻求的是一种视觉快感和视觉冲击,其终极目标就是眼球经济。同样都是关于身体的视觉文化,医学影像的诉求点与之截然不同。它通过透视人体内部器官形态来确立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终极目标是医学诊断。因此,单从诉求内容来看,医学影像的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

医学影像是医生诊断的主要依据。从技术角度来看,X线、CT或MRT等胶片影像都是通过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图像得以呈现。医学影像无法实现线条、色彩、光线、透视等美学上的技术要求。这在客观上也削弱了影像的审美价值。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医学影像的审美价值也初露端倪。例如,三维彩超超声仪将立体的未出世的宝宝形象呈现在准父母面前,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对每一位父母而言,这恐怕就是世界上最具美学价值的图像。

2.医学价值

“视觉化在医学上的结果更具戏剧化,从大脑的活动到心脏的跳动,一切都借助复杂的技术转换为一种可视的图式。[3]”无论对医生而言还是对就诊者而言,这种可视化的图式都具备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医学价值。这一价值也是医疗检查影像最为宝贵的意义所在。

对医生而言,影像信息能够把相当于人体解剖学的形体学信息等各类诊断信息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的信息类型。[6]”影像诊断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以及归纳,能够使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出迅速、准确的诊断。此外,就当前患者的人流量而言,这也大大提高了诊断的速度。当然医学影像也可能造成另外一种局势:单纯依靠影像技术来诊断,忽略病人的主体诉求以及查体对于诊断的重要性,从而盲目地依赖影像诊断。视觉文化传播饱受诟病的一点就在于此——对图像的过分依赖和崇拜,即视觉中心主义及图像拜物教。

对就诊者而言,医学影像使就诊者能够更科学、更直观地看到自己内部器官的变化,从而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图像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说服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图有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医学影像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承担着医患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这种可视化的图像方便患者了解医生对于病情的讲解,进而接受病情和治疗。

四、基于视觉传播理论的原因分析

医学影像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不可视世界的大门,更新了人类的视觉体验,而且还利用高科技成像技术,实现了影像的视觉价值。仅从视觉传播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医学影像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和视觉价值归因于两点。

1.医学影像具备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传播的角度来讲,图像是最直观的交流符号,视觉语言则是有效传递信息并能吸引眼球的重要工具,人们对世界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符号。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接受信息的83%都是来自视觉语言。

图像或影像的构成不是简单的元素、结构的形式组合,它必须作用于人的感知并刺激人的视觉系统,进而才能够显示影像的意义。宁海林在《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一文中提出视觉传播机制的“ACTS模式”,即从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示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面来解析图像的视觉说服机制。借用“ACTS模式”来分析医学影像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医学影像没有花俏的样式和明艳的色彩,只是一些有着从黑到白的灰度的图像。凭借将非视觉性的景观展示在人们面前,医学影像对人而言本身就已经具备极其强大的吸引力。未知的、神秘的事物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吸引力使图像获得了浅层次的说服效果和深层次的感染力。紧接着,医生会对检查者的视线进行引导,将其目光聚焦在要观察的元素上,这些元素也就是索绪尔口中的能指。图像本身具备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多义性,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图像的解读很有可能会是两个极端。图像要想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就必须要有明确的解读、诠释。展示主题(Theme)这一环节无疑增加了图片的说服力,医学影像不再只是由黑、白、灰三种颜色组成的胶片。在医生的展示、介绍以及解释的过程中,影像具备了所指意义,检查者也对身体内部的器官形态等有了直观且客观的认知。展示主题这个过程就是“看图说话”的过程,它消解了图像涵义的不确定性,并依靠科学道理来使人信服。最后,这些影像图式将会以符号的形式隐藏在检查者的记忆里。正是通过这些环节,医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检查者也对身体器官的形态有了直观的概念。

2.医学影像具备建构视觉真实的能力

医学影像从侧面上说明了视觉传播流行的一个外在原因——有图有真相。不过有学者认为影像构建世界真实性的能力是有限的,影像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影像的概念就是事物的直接呈现,其呈现一般需要经过3个过程:一是人眼的控制过程,二是技术的控制过程,三是艺术创作的控制过程,如此多个层面的控制才构成了整体的影像成像。[7]”影像历经如此多把控环节势必要丢失部分真实性。但医学影像的呈现方式却没有这么复杂,因为它不需要也不能够经历技术的控制和艺术创作的控制。唯一影响医学影像真实性的因素就是人眼的控制过程,即将视网膜传输的倒像转化成正像。相对于影视、广告、封面设计等视觉形象而言,医学影像不是以创造为手段的审美对象,它们在构建真实性方面无疑极具优势。

视觉文化的研究范围极为广阔,具备“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的医学影像因各种原因在过往研究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并不能说明医学影像没有研究的意义。在视觉传播的领域里,任何把握着人们生活的图像符号都是建构和改变现实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医学影像不仅更新了人类的视觉体验,打破人眼的视觉局限,开启了一个由关外界向观内在的奇妙世界,而且还改变了医生和检查者的相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将来的某一天,它可能将人体内部器官或细胞的形态、颜色、空间、状态等以更加真实,更加震撼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毕竟,在这个处处充斥着符号的世界里,图像或图式只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人们看不到的。

参考文献:

[1] 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

[3]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 孟建.F Stefan.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祁吉.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J].中国CT和MRI杂志,2003(1).

[7] 罗忆.影像真实性的相对论[J].当代传播,2005(4).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