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新样式——微纪录片研究

——微纪录片研究

史哲宇

2014年10月27日14:5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纪录片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中微纪录片以后发优势取得的发展更为令人瞩目,本文以微纪录片的概念区分、题材范围、创作主体、创作手法、融资渠道、传播模式、宣传推广等角度为着眼点,对当前我国微纪录片的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微纪录片;新媒体;特征研究;传播

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提出了新媒体这一概念至今已经有40余个年头,新媒体从一个抽象概念演变成了现如今在我们身边切实可感的媒介形态。新媒体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其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媒体形态,其本身也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期。一批新媒体时代的概念随之涌现,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一批新的“微”传播形态开始出现:从微博到微信,从微电影到微纪录片。

2010年凤凰视频推出的以“微纪录片”命名的新产品为其在国内诞生的源头。如果说长纪录片是适应电影传播的,短纪录片是适应电视传播的,那么微纪录片毫无疑问是适应网络传播的纪录片形态。但是这里要厘清的是,不是所有篇幅短小和在网络上传播的纪录片都是本文所述及的微纪录片。篇幅短小和基于网络传播仅是微纪录片特性的一部分。

微纪录片应是指依托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适应网络化传播的时间较短、篇幅有限,但是能够以小见大,进行多种艺术尝试的纪录片作品。网络上也有将其定义为“微纪录片是用微电影的语言,记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1]

作为纪录片这一大家族中的新成员,微纪录片的发展受到了良好的政策支持,2010年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讲话等政策性文件都为微纪录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微纪录片在今年来的发展也体现出总量大幅增加、质量逐步提高的特征。

对国内的几家主要视频网站的纪录片和微纪录片进行关键字检索,形成以下统计数据[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微纪录片的产量大幅增加,其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点击量最高的微纪录片在网络上往往能够获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次的点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想象的高关注度。微纪录片近年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其自身适合新媒体网络传播环境的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特性包括:

一、微纪录片的题材范围极为广泛

互联网时代将无数个体集结在网络上,这些个体在线上、线下以不同的方式被区分为一个个受众群体,基于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收入、教育水平、兴趣爱好所形成的小众性的网络聚落,使其对微纪录片有不同的观看需求。与此同时,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进入微纪录片创作环节,由于这些人大多远离传统媒体体制,其创作的微纪录片也展现了不同的题材倾向。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制作者创作理念的众声喧哗,导致微纪录片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题材多样化倾向。除了传统的人文历史类微纪录片,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100集,每集仅6分钟的《故宫100》等题材类型外,还有自然题材、社会题材等大量涌现。特别是社会题材类型的微纪录片由于拍摄者可以使用手机、相机等家用设备进行拍摄,使得“公民记者”以无处不在的优势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具有纪录价值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微纪录片的拍摄对象,这样海量的拍摄者和拍摄题材在过去的传统纪录片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对网络上点击量较高的微纪录片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影视作品的花絮类微纪录片很受观众的欢迎,如《<人在囧途之泰囧>独家纪录片》就获得了高达3550万次的点击,此外公益类纪录片也颇受欢迎,如《关爱留守儿童,可口可乐新年公益纪录片》也获得了227万次点击,这样高的点击总量和关注度在传统媒体上是不可想象的。“在传统媒介环境下,边缘群体的生活往往很难登上大众媒介的传播平台,微纪录片则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这些原本无缘呈现于人们视野之中的题材,使纪录片选题更为多元与平民”。[3]除以上提到的几种类型外,还有反映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退役生活的《红跑道》、同性恋人群的《彩虹伴我心》、大学生自制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重邮》、环保题材微纪录片《迷失的家园》等等传统纪录片极少涉及,甚至从未拍摄过的题材领域。

二、微纪录片创作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上,纪录片的创作一直为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所把持,其资金来源和从业人员的单一性,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纪录片的多元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开始逐步出现了脱离于体制的独立纪录片人和私营纪录片制作公司,但是由于国有媒体掌握着纪录片的播出平台和发行渠道,私营的纪录片制作机构就不得不依附于国有媒体,使其成为国有媒体的制作单位,其独立性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削弱;而独立纪录片人则往往以脱离体制的身份自傲,其拍摄内容则往往因触及边缘、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题材而难以获得通过大众媒体与公众见面的机会。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上提到的情况。有学者指出新媒体语境下的微纪录片在创作来源上主要包括:“草根原创、视频网站自制、电视台自制、大赛推动几个方面”[4],其中尤以草根模式最为引人注目。

新媒体为广大普通人、为任何想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个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特别是提供了播出的中介平台。如优酷网、酷六网的视频发布模式极为鼓励用户上传其自己制作的视频,这就形成了UGC模式(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成内容),这些用户自行上传的纪录片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并非无人问津,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网络传播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点击量,有些甚至能够成为社会话题进而引起广泛的讨论。“在互联网时代,这无疑是对草根纪录片最好的注释。时代的裂变、价值观的迷惘、疯狂追求物欲后的失落、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精神慰藉的极度需求,使草根纪录片的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5]

事实上除了草根原创、视频网站自制、电视台自制、大赛推动几个方面,还有不少已经成名的纪录片导演通过拍摄微纪录片来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孙曾田拍摄的反映康有为戊戌变法之后思想变化的微纪录片《变》,其被誉为“在纪录片虚构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突破”[6],就对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利用影视艺术的特性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古人、今人的对话,思维极为深邃,促人反思、回味。

三、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有新的突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从影视艺术的创作层面来说,技术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对于微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更是如此。创作手法的多样化成为微纪录片的显著特征之一。微纪录片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个性化的创作日益受到欢迎,场景再现、真人扮演、动画特效等在传统纪录片创作领域曾引起过争论的创作手法从未在微纪录片创作中引起过反对意见,似乎从一开始人们就意识到微纪录片的试验属性,因而给予其更多的包容。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很多微纪录片在具体视听元素的处理上可能尚显粗陋、随意,但另一方面其则更具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因而也更具个性化特征。

麦克卢汉曾经说道:“技术进步一次又一次地使每一种情景的特征都发生逆转。自动化时代将是一个自己动手的时代。”[7]对于新媒体时代来说,其带来的首要特征是使得微纪录片的制作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纪录短片。各种表现手法,创作手段都可以引入到微纪录片的创作中,特别是微电影的方兴未艾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有相当多的微纪录片事实上在采用微电影的手法进行拍摄制作。互联网本身也成为微纪录片创作的工具和手段。2013年由网络发起的国内56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分别拍摄自己所在城市的延时摄影美景,并通过网络上传后编辑完成一个仅11分钟的微纪录片《韵动中国》。通过互联网的连接,56位分处各地的摄影师以UGC的形式上传自己拍摄的视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一个单一媒体难以完成的任务,其运作模式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微纪录片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分众化传媒格局的日益形成,使得纪录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艺术,不再是影视艺术从业者的自娱自乐,也不再是仅能在赛事上一露芳容的艺术探索。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纪录片的经济收益日益提高,有些纪录片甚至能够得到较高的经济回报,其回报的资金来源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播出费用外,网络媒体的播出版权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以良友公司的纪录片营销为例,播出权所产生的签约额中,有接近1/3的贡献来源于新媒体。在传统电视版权之外,新媒体版权售卖已为纪录片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8]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微纪录片是由企业为了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投拍的,其在一开始就解决了资金回报的问题。“碎片化的收视习惯、微博的链式传播特性、视频网站的编辑推荐制度将进一步扩大微纪录片的影响力,从而吸引高端广告主,满足其对细分市场品牌宣传的需要。微纪录片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9]

经济效益的保证,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包括微纪录片在内的整个纪录片行业,整体来看,当前微纪录片的投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投资,其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量,主要出于兴趣爱好而进行纪录片的制作;②传统媒体转入微纪录片创作,如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的100集,每集6分钟的微纪录片《故宫100》和20集,每集8分钟的《资本的故事》均属此类;③网络媒体投入资金,自制微纪录片,典型的如搜狐视频制作的《大视野》其已经播出了超过1000集自制纪录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④私营媒体和商业企业出于宣传和营造自身良好形象的目的,也投入资金拍摄了多样的宣传类纪录片。⑤众筹式的聚沙成塔也成为微纪录片创作资金的来源之一。多种类型的资金注入,改变了过去纪录片资金来源的单一性质,资金的多样化也为纪录片选题和呈现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障。

五、微纪录片依托于新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介融合、媒体跨界的时代,诞生于新时代的微纪录片自然也秉持了该时代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共通特征。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只能通过电视和极少的电影院线进行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纪录片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实现了微纪录片传播的大众化,特别是依托新型传播平台,其往往可以产生几何级数的聚合传播效果,进而打破纪录片传播的封闭局面,实现微纪录片传播的开放式特征。互动性是微纪录片传播的突出特性,其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受传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其交流既可以通过网上进行,也可以由线上发展到线下。有学者指出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迎来了新的传播方式:“(1)在信息量上,网络视频纪录片的海量传播,拓展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2)在交互性上,各种新媒体形态促使纪录片资讯自由交流,互动性更强;(3)在受众层面,消费者与生产者合二为一更为明显,传播平台更为开放;(4)在消费层面,点对点的消费模式,实现个性化传播,打破收视时空制约;(5)传播效果上,下载量与点击率等消费模式影响了纪录片的生产制作理念。”[10]

六、微纪录片创新性的宣传推广

微纪录片的宣传推广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推广模式。依托于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强大的宣传推广能力,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宣传。新媒体环境下,移动视频终端的点击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收视率,基于此产生了新的宣传推广模式——SoLoMo模式:该模式于2011年2月由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提出,其即是指: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连起来就是SoLoMo,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动,它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微博、微信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交媒体成为微纪录片最主要的营销宣传手段。甚至通过对营销对象的直接宣说来达到品牌建构和形象营造的目的,使得营销内容本身也可能因此成为微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当然,微纪录片与营销模式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给微纪录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也在相当程度上会对其纪录片的本体属性产生冲击。有学者表达了对“微电影可能死于广告的隐忧”[11],这种隐忧对微纪录片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当前,比较成熟的营销模式,应该是以搜狐视频为代表的,其提出的“矩阵营销理念,主要包括矩阵内部整合、矩阵跨媒体整合和跨产业整合三个方面”[12],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当然,由于微纪录片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营销方式、传播理念也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新的实践也将不断地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作为一种新兴的纪录片类型,微纪录片具有诸多的发展优势,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基本理念、制作手法、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生存环境、投融资渠道、经济价值现实等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也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来说,面对不足和挑战其最好的应对措施可能就是自身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在发展中提高、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微纪录片.http://baike.baidu.com/view/8766816.htm.

[2] 数据统计日期为2014年8月18日.

[3] 谭俐莎. 当新媒介遇见纪录片:试论微纪录片的创作语境与特征[J]. 中国

报业, 2013,11(下):17.

[4] 王春枝. 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 电视研究, 2013,

10:50.

[5] 徐思红.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新特点[J]. 当代电视, 2014,04:24.

[6] 赵玉亮.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J]. 青年记者, 2013,

12(下):81.

[7]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 麦克卢汉精粹[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24.

[8] 李宁. 成产形态、传播方式与营销手段的改变与创新——纪录片在新媒体平

台的发展现状研究[J]. 当代电影, 2013,08:122.

[9] 何苏六. 中国纪录片行业趋势新观察[J]. 传媒, 2013,02:33.

[10] 赵志伟. 新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文化传播及其美学特征[J]. 现代视听,

2013,12:10.

[11] 陈湘鹏. 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N].华夏时报,2012-07-23.

[12] 搜狐营销中心.搜狐营销理念 / How——如何运用搜狐营销平台实现互联

网营销.http://ad.sohu.com/matrix/.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