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发展迅猛,使得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优势和地位受到极大冲击。面对生存危机,电视新闻人应冷静思考,认真分析研判形势,找准应对策略和方法,巩固和捍卫电视新闻在传播主流价值和向公众传递信息主渠道的地位。
一、更新观念,拓展电视新闻发展的新思路
1.保持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电视媒体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真实性、敏锐度、深刻性和全面性等特征,以及在公众中赢得的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是网络新媒体难以超越的重要因素。针对新媒体主体多元、匿名、信息开放过度、各类资讯真假难辨等状况,电视新闻人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托自身资源和优势,强化电视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的结合互补,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透明度、吸引力和感染力,抢占舆论引导新阵地,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主流舆论传播力、影响力,保持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创新电视媒体报道的模式和手段。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资讯信息实时更新。电视新闻更具时效性,不妨通过实时直播、卫星连线,或借助4G网络等形式,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刷新荧屏。新媒体可以直播资讯节目,但与电视直播相比,其音画、内容、信息量等都有所欠缺。从2014年第20届足球世界杯比赛转播来看,电视的收视率最高,全球有上亿观众通过电视转播获取赛事资讯。高清技术,数字特技,多角度、能移动的摄像机机位,各种景别、镜头的切换运用,将电视媒体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创新电视媒体在当下网络等多媒介竞争中的报道模式、播出手段,增加电视新闻的频率、时段等,无疑是与新媒体竞争的有效抓手和途径。电视新闻人应掌握网络媒介的特殊属性和相关知识,合理配置资源,壮大规模,增强互动性、时效性,增加竞争实力。
二、借助网络,拓宽电视新闻发展的新领域
1.改变传统电视的宣教形式,增强传播透明度。新媒体从某种程度上颠覆了电视媒体的信息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公众喜欢上了这一平台,尤其以年轻人居多。电视新闻人应以敬业和专业精神,采取新的传播策略,借助新媒体,用通俗易懂的民间话语、百姓话语,直面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改变宣教形式、语态,增强传播透明度,增加公众获得信息源和话语权的机会,让传统的宣教传播方式日渐淡出。
2.利用地位优势,引领社会焦点议题。新媒体凭借特殊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参与平台,受众率和影响力直逼电视媒体,但其信息大都是简单、片段式、表象性的,不能满足公众深入了解事实的需求,电视媒体新闻团队正可以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为。业内人士认为,受众对新闻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导致了传统媒体因为时效性而输给新媒体,却因为深度性成为众多媒体类型中的佼佼者。像央视的《新闻联播》、江苏台的《江苏新时空》等新闻类名牌栏目,公众爱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皆因在引领社会焦点议题上做大做好文章。电视新闻要恢复过往的锐气,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尽可能多地在社会焦点议题上起到引领作用。
3.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沟通感。电视新闻节目在互动性方面不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电视媒体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传递不应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应以互动和反馈的形式多向进行。观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纳信息,而是希望更多地参与到节目中,发表观点。电视媒体可在节目中增强互动性, 让观众通过电话、微博、微信、互联网视频发表观点、参与节目、表达意见。另外,加大对民间各类“微信息源”的整合力度。在新媒体时代,民间影像正在挑战专业的电视采编制作,照相机、手机、便携式摄像机等五花八门的摄制器材,让大众成为媒体人,这些“民间记者”提供的各类“微信息源”不乏新闻价值。江苏台的《新闻眼》、《零距离》等栏目成立了民间通讯员队伍,播出的许多新闻都是由这些民间人士拍摄的。这些由“民间记者”提供的各类“微信息源”对专业电视台信息资源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资源互补,构筑电视新闻的新平台
利用新媒体,构筑电视媒体新平台。IPTV、移动电视、CMMB手机电视等新型业态视频媒体异军突起。面对视频信息发布空间和电视形态的扩充,电视媒体应有效利用内容制作、内容发布的特殊权限,通过构建新媒体产业链,整合不同层面的新闻信息资源,以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消费的需求。将自身拥有的视音频、网络电视等资源整合利用,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进一步扩大电视媒体的传播领域和范围。目前,央视、江苏台、北京台、湖南台等已建立官网,具备实时收看、在线点播、网页浏览等服务功能,颇具实力和影响力。江苏台拥有IPTV、互联网电视、CMMB等六个种类的新媒体平台,是广播影视业务链最完整的省级广电媒体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