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传统报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媒体融合已成为上下共识,转型突围开始从理论转为实践,传统报业正在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尝试。身处传媒链条最基层的三四线城市报媒,长期缺少人才、技术、资金的支撑,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艰辛。对于区域报媒来说,要做的是适应市场变化,整合手中的资源优势,扬长补短,完成“四个转变”,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
回归传播本身
“专业团队”向“公民团队”转变
今天的信息传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一边是碎片化、海量、即时生发的信息,一边是数以亿计通过各个信息终端获取并“制造”信息的网民,人们在不断的互动和共享中获得存在感。
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仅仅依靠媒体自身的采编队伍,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纸媒有一群专业媒体人,但这种专业只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其权威性日益式微。因此,传统媒体工作者的自我提升已是一道必解题。这一方面是各种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思维意识的改变。
媒体团队人员构成应该有更广的拓展意愿。其采编、设计、技术、经营及管理人员是核心层,这部分人员数量不需要太多,负责用户大数据分析、联络、选题、平台建设、观点深化和信息加工处理等;特约撰稿人、通讯员等是紧密层,主要提供议题拓展、信息反馈及加工处理等;面广量大的“公民记者”是松散层,这是一个信息富矿,他们的报道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平台上最吸引人的内容。
这样的团队安排更符合开门办媒体的要求,但对于区域报媒来说,要形成一个精干有为的核心层并非易事,因为人浮于事不同程度存在,人才的更新远远没有完成,推进需要勇气和智慧;至于紧密层,实际上是向社会借智借力,形成像“智库”这样的机构。许多媒体在有意培养记者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将更多的平台、版面留给记者,忽略了真正的专家的声音;对于“公民记者”,传统媒体习惯把他们当作信源,更多的是引用,而不是给予新闻报道者的角色。“公民记者”团队的建立,有待于媒体从业者从理念到行动的改变。
重视用户体验
“内容制造”向“内容智造”转变
“内容为王”的观念,前些年讲得比较多,特别是一些资深的传统媒体从业者对此深信不疑。这几年讲得少了,主要是因为传统媒体的生态发生了改变。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信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对信息的深入挖掘仍然是传播的原始动力。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内容为王”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用户阅读习惯、新闻制作流程、信息流通渠道发生改变的当下,媒体必须从用户体验入手来安排内容。
报媒的一些传统优势正在失去,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对于某一类信息,你可能是主流媒体,而对于另一些信息,你可能就被边缘化。尽管传统媒体发挥专业主义的作用,把自认为最有意思的内容搬上版面,但仍然无法博得所有用户的关注。因为用户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和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在生产内容时,必须摆脱以写作者为原点的思维,把报道的原点落在用户的需求上。这也是“制造”和“智造”的区别。
媒体要做的,一方面是对新闻事实的研究,做到客观真实有时效;另一方面必须研究分析用户数据,在海量信息中做出选择。更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维持和建设。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做到区域内的重大活动不缺席、重大事件不缺位、重大新闻不漏报;及时设置议题,推动制度建立;周期性地组织活动,满足市场需求;有选择地建设配置平台,使自己成为区域内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最具市场效应的媒体。
发挥小团队创造力
整体市场向细分市场转变
信息传播看起来复杂多变,但并不是无迹可寻。与海量信息相伴随的是传播市场的细分在加速。一方面,宏大的主题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另一方面,更多的私域被主动或被动地开发。
比之于全国性的媒体,区域媒体更接近本地读者,因而在本区域内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为长期深耕本地市场,如果做得好,做得够专业,不但品牌能增值,经营能增收,也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区域报媒虽然具有差异发展优势,但市场仍需细分,要了解用户的特性、需求、消费习惯等,明确用户的定位,通过比较、分类、选择,确定合适的内容,调整内容生产流程,以合适的方式向用户推送,以便捷的方式与用户互动。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更多的人在小圈子里寻求生活的乐趣、内心的安宁,获得一种存在感。现代人的关注点变得很小很实在,我们要与他们互动,关心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
做这样的事,是一个长期融合和互动的过程,如果投入大部队,很有可能得不偿失,尤其对于区域媒体而言,市场多次细分之后,每一类别所涵盖的都是一个小群体。基于差异化及相对稳定的考虑,发挥小团队的创造力、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产品,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事实上,现在许多区域报媒推出的移动终端产品如APP、微博、微信平台等,依然是大而全的信息推送,看起来粉丝数很多,但有效用户很少。如果开发出相应的针对特定用户的小单元产品,由几个人组成的团队长期在此领域深耕细作,其专业性和有用性会大大提升,用户的黏着度会快速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也会凸显。
从这个角度考虑,媒体从业人员须有产品经理的思维,要认识到,哪怕是一篇稿子,都是一件完整的产品,都能体现媒体的品牌理念、发展方向、管理能力、用户关系等。每一位员工都要有推出新产品的欲望,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矩阵。而媒体机构要做的是,重视员工的创造力,打通各个媒体平台,并在制度上保证这种创造力的利益诉求;通过优胜劣汰,让一些个性化的产品茁壮成长,并在区域内占据重要地位。
推进媒体融合
传统模式向新媒体模式转变
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格局,其结果便是在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传统媒体逐渐被边缘化,大批优秀人才从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因此,对传统媒体来说,融合既是发展方向,更是时势所迫的选择。由于缺少新媒体基因,区域报媒推进媒体融合,更多的是随波逐流。
从传播的角度考虑,关于媒体融合,重要的不是推出多少个新媒体平台,而是传播的信息以怎样的形式与用户互动,用户的需求怎样体现在内容生产中。我们要研究的是,不同的信息,有哪些介入的角度和方式,通常会选择怎样的路径,有多少种展现形式,传达出多少信号和意义。事实上,任何信息从一开始就受其属性的影响,会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之前,因为传播渠道和平台不够丰富,传播技术不足,使这种规律难以体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影响信息传播的种种障碍被扫除,信息也将按照本来的路径得以扩散。我们要发现这种规律,并按照这种规律去改变信息处理流程。
首先,要改变一种认识。媒体融合不只是建设几个新媒体平台,更重要的是改变人的思想,以及随之改变人的行为。要摆脱种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在理解信息和用户需求的同时,明白各种渠道和平台的特性。报纸并不是一无是处,新媒体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我们要研究各自的特性,为内容传播找到合适的路径。而对报媒来说,意味着让更多的新闻和信息走出版面,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与用户互动。
其次,要树立一种概念。受人才、技术、资金限制,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各种形式的媒体平台中布阵,但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大媒体概念,要善于利用别人的资源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可以说,区域内甚至区域外所有的媒体都是我们合作的对象。比如我们组织车展、住博会等活动,包括户外媒体、电视广播以及新媒体,即使不是我们的平台,我们也可以根据各平台的特性去发布信息、投放广告。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成为这个平台链中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再次,要明白一个基础。比之于传统媒体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新媒体的商业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区域媒体在改变流程时,务必从媒体本身的现状出发,扬长补短,选择合适的进退时机。事实上,如果有了互联网思维,现有的商业模式也会老树发新枝,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要树立一种信心。因为传播在继续,区域报媒在面对新技术挑战的同时,也找到了弯道超越的机会。(作者:奉化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