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研究

规矩,该讲的,不该讲的

观其

2015年12月25日15:0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好的组织,比如好媒体、好公司,都是相似的。之所以好,往往都有好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行为准则)。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最近撰文《亚马逊打破管理学谎言》,讲到一个读者刚刚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必须在新公司的行为准则上签字。准则写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不要担心风险。”就这么简短,尽管比较笼统,但它相对于常见的冗长禁令清单是一个巨大改进。多数公司的行为准则没完没了,以至于员工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个字也不看、直接签字(从而在尚未开始工作前便已违反了行为准则),然后把准则彻底抛诸脑后。(见FT中文网)

那么,她提到的亚马逊有啥准则?在Amazon.Jobs 网站,查到《亚马逊公司的领导力准则》,开头说,“无论您是一位普通员工还是团队经理,您都是Amazon的领导者”。准则14条,条目如下:1. 顾客至尚(上);2.主人翁精神;3.创新简化;4.决策正确;5.选贤育能;6.最高标准;7.远见卓识;8.崇尚行动;9.勤俭节约;10.好奇求知;11.赢得信任;12.刨根问底;13.敢于谏言,服从大局;14.达成业绩,从不气馁。

西方企业如此,中国公司也是如此。为人称道的华为,有“华为核心价值观”:1.成就客户;2.艰苦奋斗;3.自我批判;4.开放进取;5.至诚守信;6.团队合作。

现代企业如此,老字号也是如此。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诫,“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

企业商家如此,历史上的一些帮会也是如此。如青帮,相传有十大帮规,“不准欺师灭祖”、“不准藐视前人”等;有十要谨遵,“父母养育恩难言,骨肉情意重如山,自幼教育非容易,孝敬双亲礼当先”,“正心常常思己过,修身积善即成佛,阴骘善事要奉行,牢牢谨记恶莫作”等。怎么样?满满的正能量,尽管貌似。

组织文化就是组织规矩。不管是红的白的还是黑的,一个组织要存续繁衍,就离不了组织规矩。因为,组织中人,人心各异,性情各异,有统一的规矩和文化才能组织起来。成其为组织,才会“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一盘散沙。毛主席就说过:“我们军队里头要经常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只要你空几个月不搞,就松松散散了。一年要鼓几次气。新兵来了,要进行教育。就是老兵,老干部,只要你不整风,他的思想也要起变化。”

但是,媒体以及媒体所办的公司,这方面比较欠缺。好些的,还有万金油式的标语口号,但即便是这种企业文化,在员工入职及培养中也被束之高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忘了自己是“有文化”的。差一些的,连万金油式的标语、口号式的企业文化也没有。讲规矩讲规矩,连规矩都没有,咋讲啊。

但是,另一方面,又确实有很多“规矩”在起作用,否则,很多媒体人尤其是管理层就不会有那句口头禅了——“不懂规矩”。而“不懂规矩”里的“规矩”,往往是钳制创新活力和竞争火力的“规矩”。这样的“规矩”多了,官气就重了,“拼劲”就轻了。

9月16日,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安永金融服务部合伙人严盛炜说,互联网金融企业相较于传统银行业最大的优势,是企业文化和组织管理结构。如果你接触过一些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就会发现,上至公司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做事都非常“拼”,这和传统银行业是不一样的。一些互联网高层和你一起吃饭的时候,最喜欢谈的是什么?除了经济形势和企业管理,就是你有没有用过他们的最新产品。他们会手把手帮你在手机上下载他们最新推出的应用,教会你使用,然后下次见面就会问你体验怎样。他们谈到自己的产品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而且每个人都是这样,真是汗啊。要和他们竞争还真是有压力。另外是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高管和下级员工经常在同一个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建议,级别相差很大的人员就同一个问题直接讨论甚至争论,很多难题都可以很快得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很多创新,包括余额宝等在传统银行业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不是因为缺乏技术和能力,而是管理结构和决策速度。(见《银行家》2015年第10期)

现在,传统媒体也在转变转型,但是,有几家上上下下能称得上非常“拼”?有几家上上下下为了解决问题能“直接讨论甚至争论”?做不到这些,又如何与互联网媒体竞争?

规矩,有些,必须得有必须得讲;有些,还是免了吧。(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1月上)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