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秀節目的又一次成功來襲【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選秀節目的又一次成功來襲【3】

——以《中國好聲音》試探中國電視節目的突圍

喬瑾璞

2012年12月05日15:0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2、導師抉擇

四個導師分別是集作詞作曲、編曲、制作、演唱和音樂教育於一身的全能音樂人劉歡,華語樂壇90年代首屈一指的實力派天后那英,有“音樂頑童”之美譽的庾澄慶(Harlem),一路摸爬滾打的楊坤。四個導師在實力上,音樂領域,都有較大的區分度,這樣的設置可以選擇不同曲風的歌者。

導師的第二個作用是帶領自己選拔的學員進行比賽,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學員的考驗,也是對導師的考驗。這在以往的選秀節目中是不曾出現的。

第三個作用是增加了導師和學員的交流,比以前的選秀節目更具人情味,同時也縮小了作弊的嫌疑。而感情的流露也是本節目的最大特點之一,學員和導師的感情,觀眾的感情。

四位明星導師選出自己的門下弟子后,將會對其進行培訓,最終弟子們將會同台演出,誰能成為優秀學員,就看誰在導師門下學習的日子裡,誰的潛力能夠充分發掘。這個階段通過兩兩對決選出16強選手。

3、“導師對戰”

這是對四位明星導師“教學能力”的一次考驗,經過相同時間的培訓后,誰的學生發揮得更好,也會在舞台上見分曉。這個階段每位導師旗下的4為選手PK,最終產生4強。

4、“年度盛典”

所有導師和學員將會進行一次大型演唱會,在這場盛典中,學員們將會首次面對大舞台演出的考驗,他們的音樂才華,也將接受所有觀眾的共同檢驗。

結論

該節目是選秀節目的又一次成功來襲,也是又一次對國外模仿的成功范例。中國對於國外節目的新形式的接受力還是很快的,並且以實際行動給予了肯定和認可。因而,對我國電視節目的創新是一個很好的啟發。

五、本土選秀節目的個案

(一)名稱:《星光大道》

(二)節目介紹

播出頻道:CCTV—3

開播日期:2005年

播出時間:每周六21:00

節目時長:80分鐘

該節目一改在此以前娛樂節目以明星表演為主的局面,本著“百姓自娛自樂”為宗旨,突出大眾參與,為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同工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本節目以唱歌為主,並兼容多種表演形式,由觀眾和評委共同決出周冠軍、月冠軍和年度總冠軍。而且近幾年更是為春晚提供了。質量很高的節目。同時很多選手也因此節目走進大家的視線,如阿寶、鳳凰傳奇、旭日陽剛等。本節目自開播以來,一直是中央綜藝頻道的收視冠軍。

(三)節目性質:歌唱選秀類節目

《星光大道》規則很簡單。該節目分為周賽、月賽、年度總決賽,依次晉級。每場節目設置如下:

第一關,閃亮登場:五位位選手依次亮相表演,由嘉賓點評,評審團投票,實行末位淘汰制。

第二關,才藝大比拼:四位選手進行才藝展示。才藝形式無所不包。展示結束后評審團進行投票,再淘汰一位選手。

第三關,家鄉美:因為本節目的選手來自世界各地,本環節以“家鄉”為命題的表演,因而呈現了極具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的特點,產生了很強的心理期待。本環節仍採用末位淘汰制。

第四關,超越夢想:最后兩名進行歌唱表演。這一環節決出本周冠軍。得票高者勝。

(四)節目模式創意與特色

1、草根大舞台

《星光大道》的門檻很低,不分年齡和身份,本色出演,定位就是“百姓大舞台”。一唱成名的選手給節目帶來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2、多元文化的展現

選手背景的多元、節目形式的多元、評審的多元,都具有極強的可看

(五)結論

《星光大道》的成功,是中國本土節目的成功。但它的傳播范圍還僅限於國內,這也是很多本土做得非常成功的節目的普遍問題所在。

目前,國內電視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競爭機制下,行政本為嚴重、市場反應遲緩。當前電視台的節目制作流程多為節目方案上報及成本預算——台內審批立項——劃撥經費——開展研究——將研發產品推向市場——根據市場收益情況實施獎懲。這種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下的電台模式,和國外開放式的經濟發展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但我們也應看到國內電視台正在進行逐步的改革和調整,努力縮小差距。在全球化的市場中,隻有積極創新、銳意進取,而中國電視本土創新的電視節目模式才能出現,並且呈現積極發展的態勢。

結 語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電視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世界電視電視市場的漩渦當中。在當今世界電視舞台上,歐美國家仍是文化輸出的高地,而中國卻是處於一種弱勢的地位。當前電視台節目競爭異常激烈,不僅要面對本土的競爭,而且還要面對外來的入侵。不停的改版和推陳出新成為電視節目的制勝法寶。

中國電視節目的創新一直停步不前,即時有本土的節目,也沒有對外傳播出去。長期的“克隆”導致中國電視節目幾乎都可以在國外找到范式。

隨著技術的發展,雲電視的介入,中國應該抓住這種契機,尋找突圍。我們應對中國電視有所期待。(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

參考文獻

[1]袁靖華.電視節目模式創意[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010版

[2]馬修•弗雷澤.軟實力:美國電視、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化統治.[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

[3]陳陽.電視節目模式的跨國流動與本土化[J].武漢聲屏.2010年3月4日

[4]胡智鋒、周建新.從“宣傳品”、“作品”到“產品”:中國電視50年節目創新的三個發展階段[J].現代傳播.2008年第4期

[5]唐建軍.創新文化發展理念.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J].光明日報.2010年1月15日

[6]李新民.中國電視大趨勢[M].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

[7]向志強 .人力資本與媒介人力資源管理開發研究[J]. 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06年第6期

[8]支庭榮.媒介管理[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9]李紅祥.我國未來傳媒規制政策的價值取向--媒介融合下美英傳媒法制變革的啟示[J].新聞界.2010年第1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