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消費社會視野中微博使用者的身份建構--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消費社會視野中微博使用者的身份建構

——以觀展?表演范式為框架

王佳

2012年12月05日15:1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短短兩年,微博以其優越的技術傳播特點,迅速集聚了大量的用戶。在學界,不同學者從各自的學理層面對微博展開了分析。本文以微博使用者為研究對象,在觀展?表演范式研究框架下,對微博使用者行為進行原因分析,提出微博是個人展示、表演的舞台的觀點。選取身份建構這一視角,著重分析個人是如何通過微博平台實現個人身份的建構。在最后,筆者提出,在當下社會文化背景中,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是大眾身份建構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觀展?表演﹔微博﹔身份建構

一、引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突破時代的局限,以預見性的眼光預言了未來電子時代傳媒的發展,從而被譽為電子時代的“聖人”。1964年,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一書出版,在書中他提出了“媒介即訊息”這一理論,在他看來,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並不是媒介所傳播的信息而是媒介本身,一種媒介的誕生會影響人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

隨著技術的發展,麥氏的言論在電子傳媒時代得到了充分的印証,“媒介即訊息”在當下的電子傳媒時代顯得更加意義非凡。在web2.0時代,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當下迅猛發展的微博,使它同時積聚了學者、業界、政界的目光。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微博作為自媒體的代表,它的出現和發展引發了學界關於微博研究的熱潮。甚至有學者指出微博的發展構建了中國的“公共領域”,微博上關於國家事務的討論體現了中國公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加快了中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誠然,正如麥克盧漢的預言,微博作為媒介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表達方式和理解方式,微博給當下社會創造了一種特有的“微博文化”。

筆者在搜集以往學者關於微博的研究時發現,各個層面的有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有的學者是基於微博對新聞報道技術手段拓展的角度,如王媛的《微博對新聞傳播的拓展——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為例》﹔有的學者對政務微博做了詳細的分析,如林俊的《政務微博的媒介特征及其功能運用》﹔還有的學者將網絡公共事件的研究模式延伸到微博研究中,如陳潔琪等《公共事件的微博傳播模式——以“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為例》等﹔當然也有很多學者對微博中的負面內容,如非理性傳播、微博中的謠言、虛假信息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此種現象,一方面豐富了微博研究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也給后來人研究微博增加了難度。在此,筆者從微博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以英國學者阿伯克龍比(Abercrombie)和朗斯特(Longhurst)的觀展?表演理論為研究范式,以身份建構理論為邏輯歸宿點,著重分析微博用戶是如何通過微博平台進行自我文本的創作和表達,進而實現自我身份的建構,試圖對微博使用者的媒介使用行為做一個有別於他者的分析框架。

二、理論框架:觀展?表演范式

(一)觀展?表演范式理論的誕生

1998年,英國學者阿伯克龍比和朗斯特在《受眾》一書中,基於社會文化性研究提出觀展?表演范式,用來研究新媒介圖景下的受眾行為。在書中,阿伯克龍比和朗斯特指出,與傳統的受眾相比,當下受眾所處的環境更加復雜。網絡技術的傳播特點,使得受眾不僅僅是被動的收聽者,而逐漸成為信息傳播中的主動者。在此現實環境下,傳統的受眾分析研究,如納編?抗拒范式、編碼?解碼模式,已不再適用於分析當下的受眾行為。因此,阿伯克龍比和朗斯特提出了觀展?表演理論作為受眾研究的新范式,該范式“重視受眾主動的媒介使用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自我形象的搜尋與建構。”1

觀展?表演范式對於受眾的角色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當下的受眾是一種“擴散受眾”,意指在當代的媒介情境下,無人能逃離媒介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媒介無所不在,受眾被各種各樣的媒介信息所包圍,媒介已經滲透在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受眾不僅是訊息的接受者,受眾的主動性有了極大的增強,他們通過媒介平台和媒介影像進行表演,並憑借這種表演建構自我的身份,和尋求他人的認同,“受眾從詮釋或抵抗的主體更多地轉變為了表演的主體。”2

微博是在新技術作用下出現的嶄新的媒介景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從微博現在的發展態勢來看,它的用戶群體迥異於過去的受眾群體。為了更好的了解和思考微博用戶群體的內在成長和波動,在此採用社會文化性研究的思路,將受眾個體在社會情境脈絡中的互動機制納入研究思考的范疇是非常有必要的,並試圖得出有意義的研究結論。而阿伯克龍比和朗斯特得觀展?表演范式是在新技術推動媒介傳播方式變化的情況下為了解決過去的理論問題提出的范式,該理論聚焦於受眾在媒介消費行為中所產生的再建構過程以及受眾的主體認同。因此,觀展?表演范式是很適合用於研究微博使用群體的理論框架。

(二)身份建構理論

身份建構與認同是當代人文、社會、政治領域裡的一個重要課題。身份的建構是一個過程,有學者將身份建構定義為:“一系列自我定義和對自我建構不斷修正的過程。”3身份建構探究其哲學基礎可以追溯到社會學的社會建構理論,社會建構理論主張,人的身份是變化的,同時,人的身份可以通過話語建構的。“人們應該培養批評意識,認識到本人和他人的身份不是先在的和固定不變的,而是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的產物,是話語建構的結果,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身份研究的重點應該在於話語的身份建構過程”。4人們通過與自我身份意識相關的描述或解釋,或者通過對具體語境中的具體事情的描述來建構、維系、增強或保護其身份意識。在個人身份建構過程中,媒介一方面給我們帶來附有意義的各種“符號”,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介的技術傳播優勢,媒介同時能夠承載個人的文本和話語。在當下社會語境中,媒介與個人的身份建構關系密切,尤其是當下迅猛發展的微博,使得個人的身份建構更加容易實現。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