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兩會”中對教育改革的報道分析 【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兩會”中對教育改革的報道分析 【2】

——以《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為例 

杜茂林

2012年12月05日16:2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報告正文】: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把文化體制改革納入到改革日程上去這個大背景下,筆者從兩個樣本中試圖找出不同,分析出這兩集媒體的對教育改革媒介塑造和立場態度。

一.關於“兩會”教育改革報道量的分析

自“兩會”召開之日起,兩報都不遺余力地用大篇幅的版面進行全方位報道。在“兩會”期間,《光明日報》關於兩會報道549條,《南方日報》為346條。《光明日報》關於教育改革的報道39條,《南方日報》為23條,《光明日報》教育改革的報到數佔總報道數的比重為7.10%,如果算上《光明日報》每期都有的專欄“基層代表委員聲音”,其所佔比重將達到8.93%,《南方日報》比重則為6.64%。由數據不難看出,關於教育改革的議題都受到了兩家報紙的較多的關注。至於《光明日報》報道比重更高的原因,筆者分析認為是因為《光明日報》作為黨報與黨制定的基本政策的一致性,最近半年黨中央對文化改革的重視直接導致了對教育改革報道數量的增加,體現了黨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這一性質。而作為地方黨報的《南方日報》目標受眾具有明顯的區域屬性,使得對地方特色的重視佔據了很大的比重,而導致教育改革不會成為報道的重點。此外,《光明日報》以“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的辦報宗旨讓其本身對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視。同時,筆者在統計過程中發現,關於教育改革的報道組合形式變化很少,基本上以單篇報道為主,隻有在《光明日報》在3月11日這天以及《南方日報》3月4日這天,出現了專題報道。(見表格一)

二.關於“兩會”教育改革報道形式的分析

《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在“兩會”期間都推出了兩會特刊,在關於教育改革這一議題上,兩家報紙報道形式都以專訪為主,《光明日報》專訪為31條,佔所有此議題報道的79%,《南方日報》專訪為8條,佔所有此議題報道的35%。其次,調查性報道是《光明日報》的第二大主要報道形式,而《南方日報》的第二大主要報道形式為消息。不難發現,專訪依舊是“兩會”期間組織報道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專訪以代表委員為切入點,既能夠很好的抓住熱點和看點,也能夠更好地組織新聞素材。相比於政府角度的切入,代表委員更多的代表著民間的聲音,這是筆者認為媒介做的好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專訪之外,《光明日報》採用話題式報道這樣一種新型報道形式,圍繞社會廣泛關注的教育改革的焦點、熱點、實際改革中碰到的難點和需要及時解釋澄清的疑點,讓媒體組織者和受眾代表者共同參與、交流、探討而最終形成某一看法或結論。如今年‘兩會 ’《光明日報》在兩會特刊上推出了如《主題訪談》等話題式報道,通過這種方式將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讀者讀起來很有趣味,很有交流感。除此之外,《光明日報》開辟的“基層代表委員聲音”專欄,把目光投向基層,體現了對民意的重視,並且分別在三月七日、八日、九日、十日、十三日至少有一條教育改革的聲音出現在《光明日報》的頭版上,可見對教育改革的重視。相比較而言,在《南方日報》上,由於對教育改革這方面關注相對而言不太多,除開專訪和消息外,仍然採取傳統的調查性報道,導致互動感不強。(見表二)

上述兩方面,我們主要從宏觀層面對“兩會”關於教育改革的報道進行了分析,《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都能通過多邊的報道形式進行媒介塑造,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南方日報》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和職能,報道出了廣東地方上的教育改革,與《光明日報》起到了很好的互補作用,而《光明日報》的平民化視角的報道角度成了兩會報道的一道亮點。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