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兩會”中對教育改革的報道分析 【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兩會”中對教育改革的報道分析 【3】

——以《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為例 

杜茂林

2012年12月05日16:2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關於“兩會”教育改革報道關鍵詞匯和報道尺度的分析

通過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2012年兩會關於教育改革的報道都以正面報道為主,報道內容主要涉及一下幾個方面:(1)關於高考制度改革(倍受關注的異地高考問題)(2)教育經費投資佔GDP的4%(3)農村教育改革(4)職業教育改革(5)學前教育改革(6)西部地區教育改革

(一)2012年《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關鍵詞匯的分析

關鍵詞是新聞文本中出現頻率比較高,意識形態較強的詞匯,在文本建構過程中對關鍵詞的選用以及關鍵詞自身的褒貶體現了新聞的報道框架。

分析兩家報紙關於教育改革的報道對關鍵詞的選用,可以發現,制度建設,教育投入,政府服務,教育的長期發展戰略等代表性的關鍵詞廣泛涉及教育改革思路的方方面面,這些詞語的選擇彰顯了民聲,體現了民眾對教育改革的頂層制度的設計,教育投入的加大的熱切期望,讀來頗具人文關懷,使報道更加貼近民心,彰顯出黨和政府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利益的美好圖景。無論是是對國家今年教育預算首次達到4%的報道還是對各個方面教育的改革報道,這些關鍵詞的選擇以正面報道為主,如《南方日報》對擺脫戶籍對高考的限制的報道中,全文共出現了5次具有明顯褒義的詞語,如“可喜”“重大意義”“積極”等,這些詞語選擇積極明亮,催人奮進,折射出我國教育改革的成效和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起到了正面的輿論的引導作用,從而很好的達到了“議程設置”的作用。而這些都體現出了一個有規劃,有目標,負責任,關注教育的政府形象。

(二)2012年《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報道尺度的分析

“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總任務和總要求,也是新聞宣傳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而是否正確往往體現在對新聞宣傳中度的把握。

通過對兩家報紙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兩家報紙在報道尺度上有所差異,總體來看,《南方日報》的報道尺度更大,而《光明日報》作為中央黨報更加講政治,顧大局,如面對高考教育投入資金不透明,投入方向不清等爭議性問題,《光明日報》更多地是從側面描寫的角度來進行報道,並不直接提及,而《南方日報》在這方面略有不同,如記者在對人大代表,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的專訪中,記者主動提出此類問題,讓代表進行回答,就是通過正面的報道方式進行探討。筆者注意到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在全國政協教育界的研討會上質問國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新聞,《南方日報》以“葛劍雄突然“發難”教育部門有無‘內鬼’”為標題進行了報道,而《光明日報》卻無相關報道,再一次體現了《南方日報》較為開放的報道尺度,而《光明日報》顧大局講政治的要求體現無遺,這種登什麼,不登什麼,界限清楚的特點體現了雙方在報道尺度上的不同。

以上我們主要從中觀和微觀層面進行了分析,《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都主要通過正面的報道,積極明亮的關鍵詞,來引導輿論,從而達到對教育改革正面形象的塑造,也從側面反映了黨和政府的決心和責任心,但在報道尺度上,《南方日報》尺度開放很大,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兩會關於教育改革的狀況。

三.關於“兩會”教育改革報道選取角度和有無報道失當的分析。

(一)2012年《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報道角度的分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新聞報道選擇角度的不同,產生的宣傳效果也就不一樣,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我國報紙選舉的角度都是以領導人活動為報道的主要視角。我們以“兩會”報道為例,以往的“兩會”報道,《光明日報 》採訪報道主要圍繞領導層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而對普通代表委員、普通老百姓的採訪報道所佔的版面相對比較小,版面位置相對次要,造成 “兩會”新聞報道單方面傳播的客觀效果。讀者無法及時參與其中進行討論,形成互動﹔再者,報道內容著重宣傳新政策、新法律、新法規本身,但是沒有結合讀者的具體情況或者具體案例,可讀性不強。現在的“兩會”報道中,《光明日報》頭版開設的“基層代表委員聲音”就開始注重基層代表的聲音,視角也就更加貼向平民,而《南方日報》仍舊以全國主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為主要視角,不得不指出的是兩家紙媒普通老百姓的聲音還是很少,對領導活動的報道佔據主要版面。

(二)2012年《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是否報道失當的分析

對於每年“兩會”的報道,各大媒體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報道中去,報道失當的新聞報道基本上是沒有的,不過筆者要指出的是,在對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在全國政協教育界的研討會上質問國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新聞報道中,報道中出現了些具有明顯主觀偏向的詞語,如“急促”、“連珠炮般”,“發難”等,這些具有一定的渲染式的報道的傾向,不符合媒體報道中立客觀的新聞專業主義原則。

結論

雖然每年都有“兩會”,但是個大媒體都在不斷嘗試從內容上,形式上創新。在對教育改革的報道中,作為中央黨報的《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從整體來看都是可圈可點,抓住了關於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通過多種報道形式展現給了受眾,起到了輿論引導和宣傳作用。

1.《光明日報》受眾遍布全國,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報道和評論教育改革,緊跟黨的路線,宣傳黨的政策也就是其主要出發點,也就決定了它關注教育改革的數量多,報道廣,不偏重某一地區,《南方日報》是地方性黨報,對於報道內容自然是更加貼近當地群眾的心聲,這也就決定了其關注教育改革這一方面的報道數量不多(但比重並不低),地域特色明顯。

2.從具體報道來看,《光明日報》採用平民化的視角,話題式報道的新形式,通過《兩會手記》、《主題訪談》等專欄,貼近“兩會”現場,讓受眾產生親臨現場的感覺。《南方日報》報道尺度更大,創新意識強,打破了一般黨報的濃重,嚴肅的風格。

3.兩家報紙依舊對領導對教育的表態的報道比例偏重,一旦有關領導的活動都是大圖片式報道,對普通老百姓的教改聲音的報道不夠,黨報應結合自身特色,大膽創新,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貼近性和服務性。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學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