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不相信眼淚 定位精准才能贏得生存
其實早在2008年,遼西商報就已經面臨生存困難。錦州報業集團沒有財政撥款,屬於自籌自支單位,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廣告。遼西商報少量的廣告費用根本無法自給自足,需要晚報和日報在經濟上長期“輸血”。這張本來被視為報業集團最有希望的“經濟增長點”反而成了沉重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錦州日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緊。盡管如此,遼西商報的刊號來之不易,報社仍然舍不得放棄。
地市級報紙處於新聞傳媒的神經末梢,受當地經濟狀況因素影響大,抗風險能力低,這種完全依賴廣告的經營模式勢必受到經濟大環境和新媒介環境的沖擊。隨著地產、醫藥、汽車等廣告大客戶投入減少,經濟窘況立刻顯現。如果不當機立斷,危機將會波及到整個錦州報業。
因此,錦州報業集團終於作出決定,自2014年開始將《遼西商報》從日報改為周刊,除了保留部分周刊新聞編採人員外,大部分人員分流到日報和晚報。
對於人口一百萬左右的三線城市來說,有了日報與晚報,再辦一張商報本來就有市場飽和之虞。如果《遼西商報》定位精准,真正成為覆蓋遼西五市的權威商務咨詢媒體,也未嘗不能贏得自己生存的土壤。
市場不相信眼淚,報紙也是流通的商品。報業市場是殘酷無情的,選擇權在讀者和廣告主的手上,報紙經營理念、思路一旦發生問題,就會有倒下的風險。
遼西商報沒有倒在網絡巨大沖擊之下,而是在無序競爭中迷失了定位。而就在前不久,與《新民晚報》同質化的《新聞晚報》也走到了盡頭,這給我們媒體人敲響了警鐘。從2014年開始,變成周刊的《遼西商報周刊》將隨錦州晚報共同發行,人員精簡到了不到20人。其他同質化競爭也徹底結束。
遼西商報變成周刊后,盡管沒有裁員,仍然節省了大量的運營開支。新生的周刊將再次打起經濟牌。但周刊能否不走老路,如鳳凰涅槃般重生?一切有待於市場檢驗。
(作者單位:錦州晚報文體部)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