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2期

“勿忘人民”與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改革【4】

劉行芳 陳紅梅

2014年02月25日14:5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新媒體對傳統新聞教育提出嚴峻挑戰

事實上,當前新聞教育界應對新媒體挑戰的一些措施總體看尚未脫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窠臼,並不能主動有效地應對新媒體傳播提出的嚴峻挑戰。隻有深刻反思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牢牢把握新媒體背景下對新聞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規律,才能變被動為主動,不斷提升新聞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傳統的新聞教育,其實是一種體制化教育,是一種定制式教育,也是一種保姆式教育,其基本特點是教化、灌輸、填鴨式。在“政治家辦報”理念的支配下,學生被看作是不成熟的,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他們的成長是必須被看護的,他們的能力是必須被培養的,他們的靈魂是必須被塑造的,他們的未來是必須現在就要加以確定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切都是事先確定好了的,一切都必須在既定軌道上運行,不會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

傳統的新聞教育理念是在工業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是服務於服從於工業化流水線大生產需要的,因此教育目標的預設性、教學內容的確定性、教育過程的可控性、評價標准的單一性就成了一切舊教育體制當然的也是新聞傳播教育體制最根本的特征,表現為:第一,強調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的十分確定性,而這些被假定為正確的內容和正確的過程是由掌握社會控制權力的社會精英特別是政治家們來定義的,社會假設隻有他們或者隻有依靠他們才能實施正確的新聞教育﹔第二,強調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的可預測性和可控制性,認為隻有准確的預測和有力的控制才能實現新聞教育的目的,從而保証學生成為施教者所期待的人才﹔第三,強調新聞教育手段的標准化和一致性,尊崇權威、宣揚權威甚至塑造權威,因此在傳統的新聞教育實踐中,每一個環節都會受到權威的深刻影響﹔第四,強調評價標准的正統性和純潔性,任何與官方相左的教育內容、教學過程和教育結果都被視為異端邪說,不僅不會被認可,還有可能會受到懲處。

換句話說,在傳統的新聞教育中,處處顯示出工業文明的痕跡。工業文明的特征是模具化和標准化,凡不符合標准和不是按同一模具生產的產品就是殘次品。這種在幾百年的實踐中形成的思想觀念與思維定式,最終被學校引進,用來塑造社會公民,於是也如同生產工業產品一樣,按社會需要(不考慮個人)用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方式來批量生產符合統一標准的人才,人被當成了物,新聞教育也不例外。

信息社會對工業文明是一種否定,是以人為本理念的一種回歸,因此,這時候的高等教育就必須做到“堅持興趣導向,強化以人為本,注重思維訓練,落實能力培養”,而新媒體為改革新聞教育提供了各種可能。信息社會裡,特別是大量新媒體涌現后,新聞教育傳播需要在觀念上發生四個轉變:

第一,變塑造型教育為服務型教育。工業社會,制造業需要的是塑造,有固定的模式,按固定的程序,遵守一成不變的標准,人必須服從機器的運行程序,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永遠處於被動的地位。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被比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百花園中的園丁”,正是體現了工業文明的特征及其對人才培養的訴求。信息社會特別是新媒體時代,滿足人性、追求個性已成為歷史潮流,教育應該提供的是服務,是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有針對性的服務。

第二,變教化型教育為自主型學習。在人類近代發展的歷史上,人的進步主要靠教育,這與工業文明條件下社會標准的統一性密不可分。但是,在信息社會,標准已經多元化,每個自然人都有了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主觀需要和現實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任務不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現成的結論,而是要提供足夠的相關信息讓他們自己做出比較和選擇﹔即使需要引導,也應該是引導學生掌握如何在浩如煙海的知識信息中搜集、比較、鑒別信息和得出結論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相反。

第三,變同化教育為個性化教育。傳統的教育傳播,是按社會需求來塑造教育對象,注重的是社會認同感的培養和人格的同化,因此,大力宣揚榜樣、維護權威是其基本特征,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服從”“聽話”﹔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人性化、個性化被提到重要日程,以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紛紛涌現,大大加快了個性化服務的進程。在社會發展的今天,絕對的權威已經不復存在,人們遵從的是契約精神,是“游戲規則”,是民主協商,是公共制度和法律。

第四,變定式思維為多維思維。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的一個副產品是人的思維的簡單化甚至僵化。在工業文明的社會裡,標准單一,模式固定,隻要某種行為和產品不符合既定標准,那麼人人就都可以依據現成的標准和模具來評頭品足,任意撻伐,不會有異議,全社會都不會獨立思考,似乎也不願獨立思考了,隻知道遵從“標准”。這大大限制了人類的創造精神,延緩了人類社會進步的速度。

在信息化社會,在新媒體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的新時代,在人人都是傳播者、全民都是記者的今天,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顯然已不再適用,代之而起的是需要對教育對象的發現與尊重:發現他們的興趣,發現他們的優勢,尊重他們的自由選擇,尊重他們的自由探索,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而尊重的前提是要有對他們的基本的信任,相信他們的理智水平,相信他們的判斷和選擇能力。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