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2期

論專業主義與新聞精神的雙向培育【2】

——兼談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實務課程中理論實踐的結合范式

張萱

2014年02月26日10:4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2.新聞媒介所需人才的特點

與教學相對應的另一個問題——當今媒體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人才?

南方都市報總編輯曹珂在南都的人才招聘中曾說過:“是同事,不是下級辦事員﹔是能碰撞激發的對手,不是順從聽話的‘記’者﹔不一定要喜好相同,但一定要熱衷探究新聞﹔南方能給你的條件未必很多很好﹔南方能做到的也許更多是包容,包容你的獨立思考,包容你的狂野奔放,承載你力所能及的擔當,鼓勵你超越前輩的創新。”

2010年11月19日華西都市報總編輯陳代陽在對全體員工的告別演講《新聞是一種理想》中提到:新聞是一種理想——而我們的理想,就是有更多的人走上這個領獎台,即使曾經滄海也會為一張薄薄的証書怦然心動,終生難忘。……我們的理想,就是讓對手和讀者贊嘆,也忍受因戴著鐐銬跳舞引來的責難甚至嘲笑。……我們的理想,就是耳邊總縈繞著塞林格在麥田裡的喃喃自語:應該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而不要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在這洋洋洒洒數百字如散文般的抒情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資深新聞人重提的“新聞理想主義精神”,這就為新聞教學提出一個參照點:大學教育不能脫離社會,但大學教育也絕對不能等同於社會。如果學生在接觸新聞事業的最初階段,就沒有接受並樹立起一種具有理想主義的新聞精神,我們又如何期望社會能夠給他們上好這一堂課呢?新聞的理想主義精神,在曹珂的話語中得到了具體的闡釋,那就是所謂新聞的理想主義精神,絕對不是空想主義精神,而是對新聞事業充滿熱情、樂於觀察、善於思考,並且勇於擔當,具有超越意識的一種信仰。

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在其所著的一本書中曾寫道“作為一名記者,總是從記述層面向前發展,這也是我自己在多年前給自己定下的目標。當2003年被戴上了‘戰地玫瑰’的稱號后,我已經很多次告訴我的同行,我希望有一天,人們認識我,不再是因為我的勇敢,而是因為我的專業,以及我對事件的觀察,最終分享我的觀點。”[5]1995年進入創辦初期《南方周末》的張曉舟,在2009年秋離開這個崗位時說:“作為一個媒體人,在我死后,墓志銘上應該寫著:這裡埋著一個制造了數千萬文字垃圾的人。”[6]在新聞人閭丘露薇和張曉舟的思考與自我反省中,我們能夠更加真切地體會到這種自嘲,也反映了一種自我反省。當然,並非是閭丘露薇的新聞報道缺乏專業性,也並非是張曉舟的文字形同垃圾,而是他們用行動証明了作為一名媒介人的專業素養,是如何通過對自我的不斷反思和對自身文字表達的不滿實現的。

可塑性與質疑性並存,對新聞理解過於務實,這兩點特征是當代新聞專業學生的特點﹔“從記述型到思考型”記者是媒介對新聞人的現實需求,那麼作為新聞院校的教師,我們要培養的就是一種具有新聞理想主義精神的“新聞人”,它意味著人才的專業性,具有獨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要實現這個目標,對當前新聞業務課程教學進行根本性的反思和改良,應是每一個新聞教師需要認真對待的新課題。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