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2期

論專業主義與新聞精神的雙向培育【5】

——兼談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實務課程中理論實踐的結合范式

張萱

2014年02月26日10:4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教學中的方法和效果

1.新聞興趣和理想主義精神——新聞教學的基本思路

歷史學家米切爾•史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曾說過:“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文化中,人類一直在交換著相似的新聞。”這種“相似的新聞”就是指在新聞中那些相對穩定的部分,即新聞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這是貫穿在新聞理論與實務教學中的基本主線。我們在上文提到過,這一代學生兼具可塑性與質疑性的雙重特征,他們對於新聞事業的判斷和理解是處於一個可進可退的階段中,這就和過去新聞系學生對教師和教學持有高度信任的心理是不一樣的。由於他們對信息掌握程度相對較高,自我判斷意識更強,因此新聞實務課堂應該發揮的首要功能,顯然不是純粹的技術或理論傳承,而是培養學生對新聞的興趣,進而強化學生的新聞理想主義精神。興趣最基本的要義是內容的新穎,這就要求新聞教學的內容既要緊貼時代發展,呈現新聞現象的新動態,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視野,關注社會的每一次變遷與新聞實務革新之間的關系。大學新聞教育更應如此,它需要幫助學生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學會思考,而不是隻追求傳授唯一的答案。就好像大數據在新聞領域中的活躍程度遠不如其他行業,其中觀念原因是很重要的一個制約因素。目前的媒介從業者多是在“內容為王”的新聞觀念中培養出來的,文科思維帶來的對技術的低敏感度,使得技術創新的思維不夠活躍,追根溯源,在新聞教育階段,教師觀念的滯后性就應為今天這一困局負責。

通過教師自身不斷的觀念更新,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興趣,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新聞理想主義精神。在這個信息爆炸、新聞真偽難辨的時代中新聞理想主義精神更顯可貴,它包括先做人后做事的道德培養﹔包括樹立起為多數人爭取利益,做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的價值觀﹔也包括成為社會大眾的探照燈,將新聞職業做成一項事業的精神追求。在這方面多介紹一些知名記者的經歷和影響社會進程的新聞事件,例如,講述第一個曝光三鹿奶粉事件記者簡光洲的故事,讓學生討論記者的職業操守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柴靜在央視10年心路歷程的個人故事,進行關於記者生涯規劃的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從龐雜冗余的信息中看見正能量,從而在內心建立起堅固的新聞理想主義精神以抵御外界的各種誘惑,才是令學生真正受益終身的知識。[11]

如果說保持長久的新聞興趣是未來新聞人的左臂,那麼新聞理想主義精神則是右臂,作為新聞教育者引導他們帶著最初的夢想進入新聞這個領域,保持熱情從事這份職業,才是教學之首要。朱立說過:“我們的學生工作以后,老板要求他做違規的事情,他不得不做,但他價值判斷上能夠認識到這是錯誤的,這就是我們新聞教育的成功。”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