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內地面頻道制播分離現狀
1.國內地面頻道之困
如今,當老百姓打開電視機,手持遙控器的時候,一般都能收看到這樣一些電視頻道:首先是央視,10多個頻道幾乎覆蓋了所有專業頻道的劃分,這還不算付費頻道﹔其次是各地的衛視,比如排名靠前的江蘇、浙江、湖南、東方(上海)、北京等,又是數十個頻道﹔其三是10個左右本省的地面頻道,比如重慶就有15個地面頻道,幾乎是照搬央視的頻道劃分但又有所延展﹔江西也有包括教育台在內的7個地面頻道﹔最后是城市電視台,即便是縣一級的電視台也會開出3、4個頻道。如果再加上諸如健康、動畫、氣象、紀實等一些專業頻道,每個家庭幾乎都能有近百個頻道掌控在手中的遙控器裡。
在近百個頻道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就是地面頻道普遍的生存空間,現實而殘酷。
從各個頻道的節目結構來看,新聞、電視劇和娛樂節目,是各級電視台生存的“三駕馬車”。而央視及各衛視手上掌握著主要的全國性的時政新聞資源、電視劇資源,且他們財大氣粗的在娛樂節目上的大投入和高回報,地面電視台也只是能望洋興嘆。而受人、財、物等資源所限的娛樂節目,更是地面電視台的短板。
一方面是眾多電視頻道在收視率上的白熱化爭奪,而另一方面則是緊隨收視率而來的廣告收益,於是,勢單力薄的地面頻道面臨著節目收視和廣告經營的雙重壓力。
地面電視台頻道的收視率走勢不樂觀,也是由於節目投入小,人才相對匱乏,節目形態創新難所造成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在35個中心城市組中,隻有8個城市地面電視台收視率有所提升,超過80%的城市地面電視台收視率下降,有不足四成的城市地面電視台頻道能夠進入本地收視前三位——節目收視不及央視和衛視,內容上缺乏創新,直接導致地面頻道的廣告被衛視搶佔。廣告收入的持續減少,在節目制作上難有新的投入,頻道收視率又下降,從而陷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很多地面電視台頻道在發展上陷入困境。
胡正榮教授指出:“前店后廠”式的小作坊生產模式是“自產自銷、自娛自樂、自生自滅”,因此急需改變這種“自制自播”的模式,來實現制播分離。
那麼,地面頻道的出路在哪?條塊分割,畫地為牢等問題,是目前我國電視台的經營管理體制,導致了地面頻道分布散、實力小,難以做大做強。反觀區域的阻隔又何嘗不是為地面電視頻道提供了市場合作條件呢。假設有一個機構能夠整合地面頻道的資源,運用市場運作得到的資金支持,制作出優質的電視節目與相互合作的地面頻道共享,改變同一個區域看不到其他區域非上星的節目狀況,那麼或許能夠解決今日地面頻道之困境。
2.國內地面頻道制播分離模式淺析
目前,國內制播分離的節目制作形式主要有兩種:委托制作與節目外購。委托制作是電視台參與投資,參與選題,委托獨立制作公司或個人制作節目,版權電視台獨享或者與節目制作公司共享。
目前,電視劇、娛樂、音樂、體育、生活等意識形態偏弱而經營性不強的節目,是委托制的主要制作節目。欄目委托制作模式,是中央電視台近年為業內提供的另一個可供參考的模板,實行的是內部欄目委托制作。從原節目制作體制中,適當選擇娛樂類、體育類、科教類、文藝類、紀錄片等類型的欄目或節目,先交由本台屬企業承擔制作,最終推行社會化欄目委托制作。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找有實力、高水准的社會制作單位,將相關欄目或節目交與其制作,並實行節目市場招標採購,由中央電視台審查播出,從而逐步實現電視節目制作社會化。
節目外購是電視台向獨立制作公司或個人選擇性的購買其選題、制作、投資的節目,雙方是純買賣關系。目前大部分省級以下電視台較多採用這種方式,來緩解自制節目供應不足的問題。大量外購節目主要集中在影視、娛樂、生活、體育等頻道,這些節目通常是直接使用,較少改動。本文所討論的地面頻道就是採取這種模式,與民營節目制作機構進行合作。
事實上,國內各級廣播電視傳媒在制播分離體制改革嘗試中已經進入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各級廣電集團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已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結合內部條件,正進行著適應性改革。本文中所論述的地面頻道,在制播分離的道路上也同樣做了諸多嘗試。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