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2】

馬  藝

2014年03月04日17:1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信息爆炸時代的容器人

長時間沉迷在媒體呈現的虛擬世界裡,社交工具、網絡游戲等應接不暇,大學生開始朝著容器人“進化”,依托於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使世界成為“地球村”,其中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自媒體如博客、微博的興起,未經專業培訓的普通大眾也變身傳者,由於缺乏有效監督和把關機制,新媒體的這種開放性讓其中信息的真實性難以得到有效保証。同時,“受眾本位”觀點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確立,讓新媒體中的媒介機構不顧社會責任,對信息的“把關”唯市場標准。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媒體中,信息無限而注意力有限,多元的傳播主體出於各種利益關系,將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投入市場以吸引受眾眼球,這不僅對建立健康的網絡環境極為不利,同時還影響了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使他們迷失在新媒體塑造的娛樂狂歡中無法自拔。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選擇的糾結”替代了“匱乏的郁悶”。在龐雜的信息面前,大學生往往不知所措,而不加篩選。在信息轟炸下毫無免疫能力的大學生,成為了信息爆炸時代的容器人。

(三)拷貝環境下現實關系的剝離

大眾媒介所營造的是一種擬態環境,它通過選擇有價值、典型的信息,通過信息的重新選擇、加工、重組,重新塑造一個區別於現實社會的環境。它所重構的信息完全向全社會作無定向的公開的傳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接受。新媒體的匿名性為活躍其中的大學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使其隱蔽的個性得以釋放。但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接觸佔用了大量用於現實交往和實踐的時間,導致他們的人際情感淡化、社會責任感缺失、與他人的交往溝通能力不斷減弱。前有張非沉迷網絡游戲兩進兩出清華,后有桂林大學生通宵上網猝死網吧,許多事例說明大學生對新媒體如互聯網的沉溺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現實生活和身心健康。不僅如此,大學生社會實踐經驗和批判思考能力的缺乏,使他們容易受到網絡不良文化和不實信息的侵襲,進而影響到現實生活。如愈演愈烈的“網絡炫富”現象對大學生的拜金思想和消費主義思潮的形成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又如人肉搜索、網絡罵戰等網絡暴力現象讓浮躁、盲目、非理性的情緒在大學生中大行其道。大學生對網絡中不良現象的效仿、學習,對他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習慣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使他們最終難以融入現實社會,與現實社會生活剝離。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