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網絡傳播》>>2014年第5期

未來十年的網絡輿論場

祝華新

2014年06月12日15:22    來源:網絡傳播    手機看新聞

在進行了三十多年市場化改革之后,中國社會的利益分化加速,不同的利益群體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需要表達,需要釋放。但由於社會轉型期法制建設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利益博弈的規則還不夠透明公正,法律經常不能成為社會止訟息爭的最后一道門檻。而報刊、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體近二十幾年來受眾面趨於萎縮,新生代更多地擁抱了互聯網和手機、iPad 等移動終端﹔傳統媒體重視輿論導向,輿論監督功能有所弱化,與公眾的生活實感、社會觀感隔閡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微博、微信、BBS、博客等互聯網“自媒體”,成為唯一比較順暢的公眾意見表達平台。這就是網絡輿論熱鬧非凡的社會根源。

中國互聯網普及率45.8%,高於世界平均互聯網普及率,但低於英美日韓等國家(均在70% 以上)。而中國的網絡輿論場卻絕對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輿論強度也是在全世界無以匹敵的。網友感嘆:互聯網是上帝送給中國人的最好禮物。

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角度看,“最好禮物”應該是市場公平競爭,是社會法治,是陽光政府。互聯網只是我們在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征程中的一種替代品,它可以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但在一個更為公平的市場、更為健全的法治環境下,互聯網不該有如此重要的分量。到2024 年,也許微博、微信都成了門庭冷落的“傳統媒體”,網民又傾情投入某種今天還無從知曉的網絡新媒介,但估計一定還屬於“自媒體(wemedia)”范疇。希望那時候的網絡輿論有這樣幾個變化:

網民人口結構。活躍網友的人口結構,向中國總人口的結構回歸。進入2020 年后,中國網民數會增長乏力,但網民結構更為合理。現階段城鎮農民工、留鄉農民、領導干部、高收入人群上網少,或雖然上網但發聲少的狀況,比重過高的網民“沉默的螺旋”局面,將有根本改觀。

互聯網從“公媒體”走向“私媒體”。十年后,網上言論多元化,生活氣息濃厚,社交功能凸顯,還原“私媒體”屬性。我們需要一個健全的網絡文化生態,一個清明的社會政治環境,網上本該少一點悲情對抗和撕裂,多一些風花雪月,多一些族群和諧。

“棄網”成為前衛生活方式。科技的進步很快很快,人性的進化很慢很慢。有了電燈,別忘了天上的星星。也許十年后,人們會為無所不在的WiFi 環境所苦惱,格外懷念沒有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的日子。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