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杭間:關注“手藝”現代處境 探索未來發展

2014年06月27日14:19    來源:CNTV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關注“手藝”現代處境 探索未來發展

  杭間:大家好!文化歷史意義不敢說,但是我說點感想,現在看電視也看的很少了,最近因為要關注百集的《手藝》,特意找來認真看了幾集,確實拍的非常好。我想我說這樣的話應該有一些根據的,因為我跟央視的做《手藝》節目有過一點的淵源,2000年的時候可能我當時寫一本書《手藝的思想》,在三年韜奮學術暢銷排行榜連續七周,當時十套《人物》編導找到我,所以當時有一個合作,我們當時做了八集的關於《手藝》的文化記錄片叫《留住手藝》,名字來源我引進日本的一本書,最近在廣西出版社重印。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合作,《留住手藝》話題出來以后,也產生比較好的社會影響,至今很多學校都把它當成學習中國傳統藝術的輔助教材。

  但是我今天看了百集的《手藝》跟我們過去又有很大的發展,我想當年的《留住手藝》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上有了一股懷舊風,由於我們現代化走的很快,很多舊的、老的東西一下沒有了,所以80年代到90年代末手藝社會關注的特點是懷舊。我們都知道單單懷舊不可能更深入推進,而且懷舊過程中大家對手藝有一些誤解。比如偏重好看、美、美術元素比較多的手藝,所以當時《留住手藝》是注重生活型的手藝、有用的手藝,而有用必須會跟普通人生活,現在還存在的民眾具體生活產生關系,這樣的話因為央視在以前關於工藝美術手藝拍的不少,基本偏重美術,從《留住手藝》偏重生活開始做,偏重生活必然涉及文化的判斷。也呼應手藝在當代中國社會注意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注重文化探索的階段。

  我想今天的百集《手藝》應該關於手藝在現代發展當中的第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有一個什麼樣特點呢?我想它是一個真正關注手藝現代處境、探索手藝在今天生活當中如何發展。比如我那天仔細看百煉成銅的集,說廣州鍛造茶壺器皿的故事,我看編導下了很大的功夫,這裡邊有一個60多歲廣州銅器藝人個人生活,在今天如何沒有人幫助、技藝方式如何變化,而是著眼於父子關系。30多歲他的兒子,如何在廣州改革開放比較深入的城市,如何對傳統的手藝產生一種關系。兒子年輕人從小是一個很頑皮的孩子,但是他有很多今天年輕人很時尚的想法,這些時尚的想法老人肯定是反對的,但是因為孩子處境不太好,無可奈何跟著父親接觸工藝,最后兒子將今天的時尚器物想法跟父親東西融入進來,通過建網站、通過請時尚模特拍照、通過請新的設計師介入設計,從而使父親最后心服口服把傳承和權利交出來。這個片子拍出來非常有意思、非常有價值,今天不能完全停留在手藝很好,我們不能忘了這個東西,另外它是中國文化組成部分,我們應該保護發展。

  我接觸到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他們雖然受國家非遺政策的保護,但是國家給他們錢是有限的、很有限,有限到可能在座的媒體都很不了解的地步,那點東西根本無法促成傳承人安心進行傳承工藝。我們今天都認為日本傳承工藝保持好的,但是據我所知,我的朋友親自跟我說過,日本傳統工藝同樣面臨兩大無法解決的困境:第一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第二這個工藝拿出來不像過去是活著,雖然日本的無形、日本國寶保留下來,但是繼續生產,日本人把它買回來當做工藝品、供在書架上,這樣的工藝早晚會死的。我們再怎麼挽留、再怎麼支持都是沒用的。從商州以來中國傳統工藝有多少已經消失了。可以看英國的,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現在是什麼格局?該死的總歸死了,今天如何認識它,找到有價值推它一把非常重要

  像廣州案例的揭示,通過央視播出非常有價值,這是手藝界第三個階段,如何將手藝跟今天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走入人的生活裡邊去,這是我認為百集《手藝》非常重要的價值地方。我想好話也說了,從我學術研究角度提一點建議,這個建議可能比較難,我想應該提供給劇組參考。

  第一點建議百集《手藝》因為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宏闊、非常豐富,因為手藝涉及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用,每個手藝人特性很難概括,價值無法說,比如今天用的或者不用具有觀賞價值的東西,其實它的生存狀態和保護狀態、和它的發展狀態應該有非常大的不同,我想有了央視這樣的前100集奠定,未來100集我希望能夠體現央視的主張、我們這個時代的主張。這個主張是什麼呢?我想傳統手藝最簡單,古人說過八個字,今天還是有用的,“才美工巧”這是手藝永恆不變的法則,今天的手藝、活著手藝不妨大膽地說,並不是今天看到手藝都是最好的都要繼承,實際有的不必繼承。如果真的圓我們中國夢,要挖掘傳統文化當中最精彩的東西。

  比如傳統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很多批評,目的把中國傳統文化最精華的部分被今天繼承下來,而將原來糟粕部分,不適應現代發展的因素去除掉。手藝也是這樣,也許大家覺得我可能信口開河,不妨舉一個例子。原來在北京30年,在原來的中央工藝美院,剛剛去杭州,我到江浙以后,發現江浙手藝、江浙工藝美術完全是新的氣象。我很清楚東南沿海江浙面貌的格局跟這裡完全不一樣,尤其蘇州的手藝。從明代以來蘇州的手藝在文人參與,那種雅致,代表中國傳統美學和格局,如果有機會去蘇州、去蘇州博物館小巷走一走,每個人都會非常喜歡。我們可以選擇具有能夠反映中國傳統美學、又符合新時代美學氣氛品類,通過這樣手藝人生存狀況發現去揭示。

  第二個建議可以考慮更深入挖掘手藝跟今天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關系,我前不久在南通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發展論壇,因為工藝美術教育部學科目錄改變以后都不提,教育部又恢復這個工作。這個跟我去南方印象不謀而合,工藝美術不死仍然活著,而且活著很好。今天不妨好好提,八九十年代老藝術家提出工藝美術的詞,將手工藝面向現代的轉型。當年張謇在南通做的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東西,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產業化發展並不意味著工藝美術或者手藝放棄文化追求,而是真正把這種文化能夠活到我們每個人具體生活裡邊去,我想這點西方學者研究真是可以借鑒。像文化界大家關注雷德后(音)對中國青銅器模式化的研究,這種物質文化研究真是可以反思、反助中國人認識古代文化,能夠把精華部分、能夠為今天富有生命的部分細致挖掘出來,這種產業的轉型可能非常具有價值。

  這也是我給央視下百集《手藝》提出希望和期待,當然僅供參考,謝謝!

分享到:
(責編:李岩、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