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是江西省興國縣實驗小學期末考試的日子。傍晚的一場大雨,打破了校園的寧靜,孩子們對眼前的大雨和即將到來的暑假一樣歡欣雀躍。來到記者面前的五年級學生丁根平,一身濕氣,幾綹細發被雨水打濕貼在額前。
“考得怎麼樣?”面對記者的問話,13歲的丁根平抿著嘴,雙手把一張放假通知揉得皺皺巴巴,想了半天才說:“還可以。”
“別緊張。”站在她身旁的父親丁祖輝忍不住說道。這位面相朴實、右眼失明的農村漢子,今年已經64歲。他接過了記者的問題:“孩子前年來到縣實驗小學,進步很大,平均能考七八十分了。”說起孩子能來全縣最好的小學讀書,丁祖輝打開了話匣子。
原來他家住在興國縣東村鄉小洞村,距縣城30多公裡。丁祖輝45歲才結婚,夫妻倆均為殘疾人,兩個女兒也都是領養的。全家收入就靠他走街串巷賣煙絲和政府的低保費。貧窮,讓丁祖輝對孩子的未來從未奢望太多。直到2012年秋天,學校老師找到了他,告訴他縣裡推出了一項好政策,名叫“紅軍后代貧困學子關愛工程”。
“這個工程的關愛對象為學生本人已納入城鄉低保的紅軍后代及孤兒特困生,採取四至九年級集中免費就讀、其他年級原校免費就讀的方式。”興國縣教育局副局長王守葉向記者介紹道,受助學生在校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校服費、高中階段學雜費等一切費用全由政府承擔,同時還給學生每人每年2000元至45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一年全縣至少要300萬元”。
“這個錢,該花!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感情問題,是執政理念問題。”工程的首倡者和組織者、興國縣委書記何舜平告訴記者,興國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烈士縣、紅軍縣,長征路上幾乎每一公裡就有一名興國籍將士倒下。經歷了血與火考驗的興國人民,也經歷著貧窮與落后的折磨。全縣義務教育生13萬人,貧困生佔28%左右。“必須讓紅軍后代、貧困學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何舜平語露篤定。除了政府財政,他還到處“化緣”,發動社會愛心捐助,並要求干部結對幫扶。他自己幫扶的3個孩子中的一個,今年高考取得了超出一本線20多分的好成績。
六年級學生張方圓是紅軍后代,也是關愛工程854名受助學生中的一員。她的文明禮貌和落落大方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紅色班’其他學生一樣,她的最大變化就是更自信、更陽光了。”興國縣實驗小學校長賴曉輝說,學校注重對這些學生的心理輔導和感恩教育,“這些比物質幫助更加重要。”
雨不知不覺停了,採訪結束后,丁祖輝領著女兒急匆匆走出了校門。他們的家離縣城還有一個多小時車程,末班車的時間快到了。提起暑假的打算,懂事的丁根平說要先幫家裡干活,割水稻、做飯,她樣樣都行。
但這注定是一個無憂無慮的暑假,她的生活裡會有田野,有白鷺,有小蝦,有在稻穗上閃著金色光芒的日子。再開學,她就是六年級的學生了! (光明日報記者 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