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2014中央和行業類媒體採編人員贛州行>>記者感悟

記中央新聞單位赴贛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

尹琨

2014年07月10日09:44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記中央新聞單位赴贛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

   “蘇區的干部是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在贛南老區的一個星期裡,一曲《蘇區干部好作風》多次在《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耳畔響起。瑞金市沙洲壩鎮潔源村晚會上村干部的歌聲真誠動人,唱出了村民的心聲: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6月24日到7月1日,來自中央新聞單位的50余名編輯記者分成6個小組深入江西贛州革命老區,重溫黨的光榮傳統,見証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展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紅色之旅”。

   赴基層感受老區精神

   6月27日,記者所在的瑞金小組住在了瑞金市葉坪鄉葉坪村下陂塢小組。當天下午,小組人員前往葉坪舊址群聽了第一場黨課。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此誕生。在這裡,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講述了在贛南老區廣為流傳的《八子參軍》的故事。

   “當楊顯榮老人得知八兒子也犧牲了的噩耗時,走出城門,望著兒子們離去的方向呼喊:‘我的寶寶崽,我的心頭肉,崽啊……他們再也回不來了!’”聽到這裡,同行的記者們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李制強說:“如此有現場感的黨課,我還是第一次聽。”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和發揚老區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踐行黨的宗旨和理念,踐行“走轉改”精神,以實際行動為黨的建設和國家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上世紀30年代初期,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家家都有人參加革命,其中17名青年參軍前夕,相約來到華屋后山蛤蟆嶺上,每人種下一棵鬆樹。雖然勇士們再也沒有回來,但這17棵被人們稱為“信念樹”的青鬆,仿佛烈士們的化身一般,至今守護在華屋后山。

   輕輕觸摸17個人的姓名牌,與鬆樹合影留念,聽完講解后的編輯記者們在山上久久駐足。在相繼參觀了紅井舊址群、“二蘇大”舊址、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后,人民網編輯宋心蕊表示,聽了講解員的講解后,我深深體會到為什麼大家都說基層就是新聞的“富礦”,這裡的每個人、每件事、每句話都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記錄。

   挖素材書寫可喜變化

   同樣在黃沙村華屋,17棵“信念樹”也見証了村民生活的新變化。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明確提出優先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加快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等任務。現在,在華屋的土坯房旁邊,一棟棟三層的潔白小樓拔地而起,村民們有望在年底住進新家。

   《若干意見》的出台不僅給人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看得見的“真金白銀”。章樂電纜、得邦照明、安訊實業……在瑞金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器機械及制造產業基地,平坦順暢的道路、寬敞明亮的廠房、自動化生產的機器,給採訪的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到一個採訪點,除了聽介紹之外,《中國文化報》記者王連文總想與當地百姓聊一聊,力求採訪到最真實、最生動的素材。在7月3日《中國文化報》頭版刊登的《紅色土地紅色情》一文中,王連文寫道:“在蘇區精神感召下,原中央蘇區所在地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光明日報》編輯焦健的《閃亮的日子》,《法制日報》記者張昊的《記者走訪江西興國特困孤兒家庭 革命老區多種嘗試助孤兒脫困》,《農民日報》記者李亞新、白雪妍的《“先烈們可以放心了”》……一篇篇及時從前方傳回的報道,生動地記錄了參加活動的編輯記者們的所見所聞所感。

   除了調研採訪之外,在與當地“老表”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幾天裡,編輯記者們通過干農活,體會到了農民生活的不易,這也讓自己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未來,要繼續磨煉作為新聞人的種種能力,不斷向基層學習。

   “這是一次紅色之旅,更是一次心靈之旅。”編輯記者們總結道。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