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葛岩:自動化行為與隱性社會傳播

2014年07月10日14:2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葛岩

2014年第五屆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5日至1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海內外160余所高校的150余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的認識。以下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教授葛岩7月8日上午在第五屆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葛岩以“自動化行為與隱性社會傳播”為題,通過一組簡單而生動的心理學實驗與學員互動,揭示人的自動化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以及自動化行為與隱性社會傳播的關系。圍繞這兩個問題,葛岩分析,在認知心理學中,自動化行為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通過反復的訓練強化印象﹔另一類是通過人類的遺傳或是進化。

在對人的先天認知與后天認知中,葛岩以種族歧視為例,指出人具有群體優勢,當沖突產生時,人傾向於與自己擁有相同基因的群體。但在另一實驗中,國際幼兒園裡的兒童在生活中卻沒有出現種族歧視現象。因此自動化行為的產生既有先天性因素又有后天性因素。

葛岩通過實驗分析人在接收特定信息時的內在反映,他指出,人腦的下顎區是讓人產生情緒波動的主要腦區,而前顎區對信息進行評價,后者協助前者,因此人先有情緒后有對情緒的解釋或借口。不同情景的字眼,如“親情”和“溫暖”,激活不少相似的大腦區域,從而產生了相同的情緒感受判斷,引發人的自動化行為。

同時,葛岩認為,人的自動化行為與隱性社會傳播密不可分。他指出,內向傳播是一切人類傳播的基礎,如今對內向傳播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對刺激-反應過程、自我概念、心理需求和態度及行為改變等多方面的考察。

最后,葛老師強調傳播學的研究應該與心理學相結合,借助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方法進行交叉式學習和研究。他為學員們列出美國學者查戎、社會學家庫利等學術名流,希望學員們多閱讀學術領域著作來充實自己。(謝添 周穎)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