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7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合性呈現——

對央視“海採”的深度解讀

武 偉 張雯雯

2014年07月23日15:1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央視海採報道選取深貼民意的話題,實現了大眾與新聞傳媒的交流互動。話題設置反映大眾需求,以民眾生活為核心,延伸至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領域。海採以個體、家庭為起點,著眼點在於社會的穩定團結以及國家的和諧昌盛,構建了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文化機理及人文路徑。從抽象化的理念到具體被訪民眾的個體話語,央視主動設置議程將民眾協商駐足於大眾傳媒的話語空間中,以此最終達到聚集民意、促成社會合意、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性呈現的目的。

【關鍵詞】海採﹔人文精神﹔社會合意﹔核心價值

2012年國慶節期間,央視連續九天在《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中播出了主題為“你幸福嗎”的系列報道,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一時間“你幸福嗎”成為街頭巷尾百姓熱議的話題。隨后央視又先后策劃播出“老爸老媽最在乎什麼”“愛國是什麼”等系列報道,持續引發民眾關注。直至2014年春節期間推出的“家風是什麼”“時間都去哪兒了”等系列報道一度成為輿論熱點,所引發的討論熱度至今不減,並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中持續發酵。

綜觀這些話題,無不關涉百姓的切身感受,同時又具有極強的社會輻射力和衍生性,一經媒體報道,便能引發大眾廣泛的情感認同和參與熱情。同時報道所採取的海採方式,將話筒和鏡頭對准了普通百姓,其鮮活親切的報道方式和語態更契合當下觀眾的接受心理。這些報道所引發的良好社會效果是央視持續開展“走轉改”活動所取得的成效,也更加証明深入基層、傾聽民聲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走基層不能停留於形式,更要深挖內涵,深刻領會其精神指征。

深貼民意的話題設置

央視海採報道的每一次策劃都是對民意表達的肯定與尊重,在具體的實踐中,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眾如學生、工人、公司白領、小攤販、退休老人、普通游客、文化名人等成為節目的話語主體。雖然經過選擇和編輯,但在播出時盡量保持受訪者的真實原貌,語言表述鮮明自然,與傳統新聞報道的模式化話語呈現方式相比,具有極大的突破,實現了民意與大眾傳媒更加順暢的互動交流。

海採話題設置善於准確把握大眾的需求,並通過優勢傳播平台形成媒介輿論強勢。記者深入生活提煉話題,關注時代脈動,形成與百姓生活的共振,以民眾生活為核心延伸至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個領域。如“幸福是什麼”“家風是什麼”“時間都去哪兒了”等看似較為抽象的話題,卻極具開放性,在既定話題框架下奏出的是多聲部的交響曲。這些話題就像切入社會生活的橫切面,折射出百姓的思想情感狀態和價值訴求。一個個受訪對象雖然是私人話語表達,但是經過央視電視新聞播出后,便凝聚成一幅鮮活生動的大民生景象,更因其與廣大百姓的關切性而衍生成民眾廣泛參與討論的公共議題。對於我國現階段的發展來說,社會轉型和改革陣痛所帶來的諸多問題與矛盾,還需要持續深入的改革與制度建設才能逐漸改善,在此期間大眾傳媒需要充分發揮溝通協調功能,促進社會各領域、政府、民眾間的良性互動。央視海採巧妙地通過新聞議程設置安排話題、引領輿論,通過電視傳播平台使得民意訴求獲得話語表達空間。

傳播核心價值的文化機理

維系社會倫理秩序,凝聚社會價值共識是主流媒體的自覺擔當。審視近幾年的海採主題,可以發現這些話題都具有深刻的人文色彩。2014年春節期間“家風是什麼”的話題更將大眾帶入最質朴原始的親情倫理的思考與審視中。由家庭成員所構成的親情倫理關系自古便是我國社會構成的基礎,家庭是中國倫理型社會最基本的形式。

從本質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以“孝”為核心的倫理型文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對父母的關懷是每個人在成就其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必須實踐的一種道德修養。2013年重陽節期間,海採話題“老爸老媽最在乎什麼”之所以能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准確地契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情感訴求。“孝也者,其為人之本歟”(《論語》),中國傳統文化中就將家庭親情視為人存在於世的最基本原因。該報道不僅以受訪者之口道出尊重老人、關懷父母的民族傳統美德,更引發觀眾的思考,召喚集聚於每個社會個體之上的親孝觀念,最終的落腳點則體現在對自我生命之源的敬畏。通過普通大眾參與積極探尋人之為人的內在德行,使個體明晰生命來源與文化延續的意義,使“報本反始”成為中國和諧家庭倫理關系中所要求的成員的終極使命,這都充分表現出主流媒體對社會倫理的真誠回應以及自覺的文化擔當。

家治方能國治、家和方能國富的傳統思想已然成為我國大眾倫理道德認知的起點。2014年春節期間“家風是什麼”的系列報道,重新喚起現代社會對傳統“家庭”的關注。選擇在春節期間進行播放,可以借助回家團圓的年俗營造話題傳播的情感場域,促成觀眾對新聞解讀的主動參與。中國自古便有“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良好的家風必定離不開優良的家庭教育。央視以“家風”作為傳播突破口,深刻闡釋了家庭與個體之間休戚相關的聯系。貼近民生的系列報道尤其要了解民眾的民族文化心理習慣,我國傳統文化不僅注重群體觀念,更加注重群體成員之間的和諧統一。成就中國民族心理基礎的“太和”文化體現在家庭中便是“家和萬事興”。從該系列報道的內容來看,很多受訪者對“家風”的闡釋也是圍繞著“和”的理念展開,通過新聞報道呈現廣大民眾追求家庭的幸福和諧、團圓和樂的心理。

這一系列報道通過電視媒體以及社交媒體的持續發酵,社會輿論不斷升級,強化了廣大觀眾對於家庭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隨著報道的深入以及話題的進一步升級,精英話語也不斷參與其間,以家論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話題的落腳點。央視海採新聞報道以個體、家庭作為報道的起點,但是其著眼點在於社會的穩定團結以及國家的和諧昌盛。將“社會”“民族”“國家”等宏大抽象的符號轉化為情感色彩濃重的“家庭”意向,使其具有具象化、生動化、親近性的表征,從而對民眾在情感歸屬、思想觀念認同上取得理想效果。“以家為國”“以國為家”,通過報道促進大眾個體、家庭與社會之間同生共榮的和諧關系,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機理。

凝聚核心價值的人文路徑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本、體現人的本質屬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義、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發展的精神。其核心是主張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對人類的無限關懷。人文精神要求我們注重對人本身及生存狀態的關注,注重對人的存在價值,尤其是心靈情感的關懷,追求社會公平,關注個人權利與尊嚴。”[1]“走轉改”活動的核心就是要求新聞報道要貼近群眾,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貫穿於新聞傳播活動的始終,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報道要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一原則。

海採突破了傳統新聞話語傳播方式,在聚焦大眾話語的同時注重打撈社會中“沉默的聲音”,使包括社會邊緣人群在內的所有階層的社會能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是停留於表面的新聞信息傳播,還是通過報道引發大眾的深層次思考、樹立某種信念,這關系到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海採在一定程度上將話語權歸還普通民眾,去積極打撈社會的沉默話語,給予所有社會成員發聲的機會。伴隨社會轉型的深化以及新聞體制改革的深入,如何關注社會焦點熱點、對社會弊端進行批判式報道,並真正賦予社會底層弱勢群體一定的話語權,是當下新聞媒體的改革焦點之一。在每一期的採訪中,幾乎都會涉及對小攤販、農民、外來務工人員的訪問,他們通常具有較強的同質性及集中性,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呈現出群體性貧困特征。此類群體成員通常具有較強的追求利益的觀念,如果處理不恰當,極易成為引發社會動蕩的因素。由於長期處於“失聲”的窘境中,社會弱勢群體更容易通過強制性表達來實現自我的利益訴求。海採將鏡頭對准具有利益訴求的社會群體,賦予其話語表達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溝通民意、彰顯公平的作用。在2014年“兩會”期間策劃推出的“我最期盼的改革”,讓民眾可以通過媒體充分表達願望與訴求,嘗試搭建政府決策與民意訴求的通道。

我國社會主義的文化精髓生發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根植於我國民眾的血脈之中。“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電視傳播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電視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指征。”[1]“以人為本”“民惟邦本”,以海採的方式在電視中呈現對具有傳統文化心理基礎的問題展開廣泛討論,不僅使社會個體成員突破了自我本位的信息接受視角,通過新聞傳播轉入到對自身社會化實踐的審視中,更重要的是此類海採可以有效促進核心價值觀在我國民眾中的濡化過程。從大眾個體而言,濡化的過程即通過大眾媒介不斷地填補自身的信息空白,使得個體可以更好地認識社會與自我,以完成社會化改造的過程。而從社會群體的角度進行審視,此類具有主流性、大眾性、廣泛性的海採報道形式本身就建立在整個社會族群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之上,其標志著社會成員進行價值指認的方式與手段,同時大眾收看節目,並對主題內容進行參與討論,實質上可視為是對自我身份認知與對社會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形成過程。

塑造民眾價值共識

電視作為大眾媒體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它既是社會規范的集中反映者,也是社會規范建構的積極參與者。將電視鏡頭對准大眾,經過后期對採訪的選擇、刪減、編輯直到節目播出,實現了一個社會規范建構的電視化(符號化)過程。在對不同民眾的回答篩選中蘊藏了深刻的價值判斷標准,如有學者對“幸福是什麼”為主題的海採進行了細致的文本分析,結果表明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147名民眾的回答中,正面回答佔58.71%,負面回答佔3.87%,其余皆是較為中性的回答。信息選擇過程構建出了大眾化規范化角色、規范化行為,完成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構建,達到了建設規范化社會的目標。

電視新聞話語集中凸顯“形成規范、反映價值”的功能,“幸福是什麼”“老爸老媽最在乎什麼”“愛國是什麼”“家風是什麼”“時間都去哪兒了”“我最期盼的改革”等從話題策劃上就已經體現了對傳統的價值規范與道德認知的側重。在傳遞信息和表達民意之外,從更深層的角度說這是一種觀念的表達以及價值規范的構建。圍繞著“幸福”“和諧”“孝親”“愛國”等關鍵詞的不斷深入討論,表現出特定的意義傳達,在后續的社會性解讀中進一步彰顯出濃厚的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

傳統的電視新聞話語具有模式化特征,習慣以宏大敘事表達新聞主題,此類新聞報道注重新聞本身的價值塑造以及輿論引導,輕視大眾的個體經驗與思想。換句話說,傳統的電視新聞話語習慣“以‘先驗性’的概念和抽象的表達,代替‘勸服性’的修辭和語言策略”。[2]此類報道的社會價值引導呈現為宣教式的灌輸狀態,表面上看具有強大的輿論引導能力,實則很難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海採改變了新聞報道中刻板直白的傳播模式,利用電視媒介將主流價值蘊藏在大眾交流的話題中,促進了文化歸屬與情感認同,成功實現話語策略的轉變。

社會成員對特定的社會發展、秩序、規范、價值形成“合意”,整個社會才能呈現和諧穩定的發展狀態,不斷進行社會化實踐的大眾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才能具有規范性的判斷標准,如此才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生態環境。形成社會合意是大眾傳播的一項重要功能,電視海採通過具有象征性的話題向大眾提問,又在大眾面前給出“答案”,比一般的新聞信息傳播更具普遍性和規范性意義。通過海採,新聞傳播者與大眾之間對社會及個體的發展狀況形成了共同的基本假設。雖然“愛國”“和諧”“團結”“孝親”等在我國是具有傳統意義的價值規范,但是這些概念性的表述需要獲得“社會化”的“合法性”才能成為“合意”。這些社會共識本身與社會核心價值之間就具有一致的訴求。

社會合意一旦達成,“共識”就會變成大眾對原初事實進行“符號化”的框架,而且透過這個框架對不同的社會事件一再作類似的詮釋,內化為理解世界的觀念法則和結構體系。這種觀念法則和結構體系支配大眾產生相應的思想意識,同時還會促使其進行與之相應的實踐行為。海採的社會價值構建功能體現為將具有民眾心理文化基礎的價值觀念凝聚為討論主題,將已經存在的民族傳統“共識”轉化為大眾對社會、個體進行表達的“意義化”框架,通過廣泛的傳播再將此框架內化為廣大民眾看待世界、認識社會與自我的觀念法則。簡單地說,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呈現的宣講式價值灌輸轉變為以大眾話語及文化共識為核心的情感式認同,生硬單調的模式化新聞報道與輿論宣傳轉變成了客觀、公平、親切的大眾話語,用真實和飽含深情的話語實現了輿論引領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近兩年來,央視的海採報道所引發的社會反響以及對新聞報道的關注,讓我們看到了“走轉改”的切實成效,也是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積極實踐。作為主流媒體,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以關切民生、傾聽民意為自覺要求才能提升公信力和輿論引導力。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紛繁的話題中,主流媒體立准某一主題,從宏觀把握到微觀實施,從抽象化的理念到具體被訪民眾的個體話語,新聞媒體主動設置議程將民眾協商置於大眾傳媒的話語空間中,以此最終達到聚集民意、達成共識、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性呈現的目的。

(作者單位:武偉,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張雯雯,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

參考文獻:

[1]歐陽宏生,徐明卿.論電視傳播中人文精神的重塑[J].電視研究,2012(5).

[2]徐國源.新聞:從改變語態開始[J].中國電視,2006(11).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