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7期

都市報時政新聞的“突圍”之路

趙金瑜

2014年07月23日15:2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時政新聞是都市報邁向主流媒體的重要內容,當前,都市報時政新聞面臨著同質化、內容空虛、可讀性差等問題。但隨著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走、轉、改的提出,群眾路線的踐行,都市報時政新聞的報道也面臨著機遇。在機遇面前,都市報時政記者應該踐行群眾路線,創新報道模式、報道手段,變“報道新聞”為“解釋新聞”,並利用多媒體手段,使都市報時政新聞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突圍”。

【關鍵詞】都市報﹔時政新聞﹔突圍

時政新聞是一種重要的新聞類型,是受眾獲知時政信息的重要渠道。時政新聞佔據著新聞報道的半壁江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的新聞事業具有上層建筑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屬性,這種屬性決定了時政新聞在社會主義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非常重視時政新聞的報道,都市報亦是如此。從20世紀90年代異軍突起開始,都市報就從未停止過對時政新聞報道范式的探索。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都市報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挑戰,在都市報的轉型期做好時政新聞,是都市報在新聞媒體競爭中必須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都市報與時政新聞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傳媒改革進一步發展,中國傳媒市場的產業化和專業化進一步深化,在中國的報業市場中,周末版、周末報、晚報先后出現,並風靡一時,推動了中國傳媒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此后,以普通市民為受眾群的都市報應運而生,在當時引起了中國報業市場的轟動,給中國的報業市場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這股清新之風時至今日依然強勁。繼中國報業市場上第一家都市報——《華西都市報》獲得成功之后,各地紛紛效仿,開啟了中國報業市場的都市化時代。

都市報的主要特點在於以普通市民為受眾群體,提供這一群體欲知、當知的新聞信息,這就決定了都市報的親民化道路。在都市報的發展過程中,這種以普通受眾為中心的報道策略一直貫穿其發展的始終。因此在都市報的新聞報道中,社會新聞、娛樂新聞是其主要內容。這種一味迎合受眾需求的辦報理念使都市報成為“小報”,走入了困境。隨著都市報受眾群體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新聞信息獲知渠道的增多,都市報原有的辦報理念已不再適應其受眾群體的需求,於是眾多都市報紛紛轉型,向“主流媒體”發展,在新聞報道中更加注重責任和新聞專業主義。席文舉在《華西都市報》創刊之際,以“邁向主流媒體”為口號,尋找《華西都市報》在報業市場上的突圍之路。這一口號吹響了都市報向主流媒體邁進的號角。2003年《南方都市報》在春季改版時提出“主流,就是力量”,《新京報》也以“負責任報道一切”為辦報理念。都市報向主流媒體邁進,不僅是都市報在激烈的報業市場競爭中生存的必然選擇,而且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一種體現,符合新聞媒體的發展規律。自此,中國的都市報進入了“后都市報時代”而“后都市報”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都市報的“主流化”。

“主流媒體”與“媒體的主流化”二者的內涵與區別,學術界存在一定的爭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周勝林教授在談到主流媒體的概念時指出,隻有符合以下三點才能稱之為“主流媒體”:首先,發行量大、收視率高﹔其次,營業額多﹔最后,影響力大。這是以收視率和發行量等顯性指標來定義主流媒體,而對於那些隱性的標准,如受眾認可度等方面則沒有包含其中。筆者認為主流媒體應該是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品牌成熟,具有社會責任感,內容符合公眾主流價值觀的媒介。影響力可以從發行量、收視率等方面進行考量,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則是從新聞報道的內容層面來講的,新聞報道的內容要符合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以公眾的利益為出發點,維護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都市報“主流化”的途徑非常多,其中時政新聞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內容。在社會加速發展的今天,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時政,因為時政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時政的變動可能關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對於時政內容的重視是都市報走向主流大報的必由之路。

新聞是關於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根據這個定義,時政新聞就是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事實的報道。對於時政新聞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具體的指涉大致相同。在中國現行的媒介環境體制下,時政新聞具有信息性、政治性、政策性、時效性、廣泛性等多重屬性。時政新聞首先具有信息屬性,新聞是一種受眾當知、欲知的信息,除去社會、政治等屬性,單從新聞信息的角度來看待時政新聞,時政新聞首先是一種新聞信息,這種信息的主要功能在於滿足受眾的“新聞欲”,這是時政新聞的本質屬性。時政新聞還具有政治屬性,在我國媒介是黨的喉舌,這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一個典型特征,從黨管媒介開始以來,這種屬性就一直存在。新聞媒體在黨的引導下,報道黨的大政方針、路線、政策。時政新聞具有政策屬性,時政新聞是政策方針的一種體現,是國家政策、政治的一種體現,通過對時政新聞的報道傳達的是一種政策,或政策的變動,受眾根據自己對政策的把握來確定自己的行動。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時效性越來越強,因此時政新聞必須是具有時效性的,沒有時效性的時政動態不能稱之為新聞。

時政新聞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都市報在向主流報紙邁進的過程中不能不重視時政新聞的作用。時政新聞是一種受眾非常重視的新聞樣式,社會各界群眾都會依據時政新聞對自身所處的境況和未來的發展道路進行評估和預測。質量高的時政新聞能夠以受眾為出發點來選取報道的角度和內容,讓受眾在紛繁的時政信息面前輕而易舉地尋找到與自身的契合點,這是做好時政新聞的關鍵。對於時政新聞的報道能夠充分體現一個媒體水平的高低。時政新聞是一種報道難度較大的新聞類別,水平高的記者不單單滿足於“新華體”的套路,而是另辟蹊徑,從宏觀層面出發,尋找時政新聞的報道路徑,這是非常考驗記者水平的一種報道樣式。

二、都市報時政新聞報道的困境

時政新聞是一種離群眾最遠的新聞,也是離群眾最近的新聞。這似乎是一對矛盾,但卻真實地描述了都市報時政新聞報道的困境。時政新聞是一種離群眾最遠的新聞,一方面因為時政新聞是“廟堂”之上發生的事情,距離群眾生活的“江湖”過於遙遠﹔另一方面是因為媒體報道的時政新聞不以受眾為中心,脫離受眾,以模式化的方式報道時政新聞,使受眾迷失在紛繁的時政新聞中,並漸漸遠離時政新聞,不願意閱讀時政新聞。同時,時政新聞也是離群眾最近的新聞,因為時政新聞是群眾應該知道的新聞,在中國通往現代化的進程中,日新月異的變化結束了自給自足社會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群眾對於時政新聞的需求比以前更加強烈。“目前我國媒體上的時政新聞宣傳味、說教味太濃,從內容、語言到形式都呆板老套、模式化、可讀性和感染力差。”[1]但目前都市報的時政新聞尚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原因表現在多個方面,既有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介自身的原因,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同質化現象嚴重。時政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時政新聞的報道具有嚴格的規范性和程序性。新聞媒體在報道重要的黨政活動、會議時,一般都按照通稿進行,在報道的規格、規模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安排得較為嚴謹,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統一口徑”。在這方面新聞媒體擁有的自由度較小。統一的安排與統一的調度造就了重大新聞千篇一律的報道模式,造成了同質化的新聞報道。這是對新聞資源的一種浪費,也是時政新聞遭受詬病的重要原因。第二,採編受限造成同質化現象。時政報道,特別是重大的時政報道在文體的規范性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如在報道領導人較為重大的活動時,版面的規格、位置,報道的規格都有特殊的安排﹔領導人的稱謂、排序更要按照標准嚴格執行﹔重要的黨政消息發布時,媒體不能擅自發布花絮、自採消息,都要以嚴肅的方式報道重大會議和重大決策。各家媒體必須嚴格遵守程序,因為有追懲制度。在這樣嚴格的規范下,都市報、黨報呈現千篇一律的時政新聞報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內容空虛,可讀性差。時政新聞自身的政治性、政策性等屬性使其可讀性較差,但這並不等於說時政新聞不具備可讀性。時政新聞是否具有可讀性在於新聞媒體採用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報道,取決於新聞媒體記者與編輯的共同努力。調查發現,受眾對時政新聞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這說明時政新聞在受眾中間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但調查還發現,更多的受眾更願意去看電視中的時政新聞,而不願意去看報紙中的時政新聞,因為大多數受眾覺得報紙中的時政新聞過於枯燥,而電視的動態畫面和具有感染力的聲音更能夠讓人接受。“新華體”的時政新聞早已不受受眾的喜歡,但媒體仍然沒有開創出新的時政新聞的報道樣式。時政新聞是一種報道起來難度較大的新聞樣式,它不僅要求時政記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還要求其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政治眼光,能看到一般人不能看到的層面,挖掘時政新聞背后更為深刻的內涵。另外,時政記者還要對不同受眾的生活狀態有較為詳細的了解,從受眾的角度解讀時政動態。這樣的時政新聞才能具有可讀性。

遠離受眾,報道角度單一。受眾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新聞信息能否被受眾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直接關系到信息致效程度的大小。因此新聞報道必須以受眾為中心,這樣才能實現新聞信息的價值。這對於時政新聞來說同樣如此。但現行的都市報時政新聞卻遠離受眾,且報道角度單一。新聞記者應該堅持群眾路線,所謂的群眾路線具體到新聞活動中來就是以受眾為中心,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採寫時政新聞。當前都市報的時政新聞報道角度過於單一,大多站在黨和政府的角度解讀報道信息,這與受眾的需求不一致,受眾需要新聞記者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自下而上地解讀新聞。

時政新聞數量少,處於從屬地位。都市報的“群眾路線”決定了都市報以社會新聞為中心,社會民生新聞成為大多數都市報的報道重點。時政新聞因為報道難度較大、限制較多,因此往往處於從屬地位,角色比較“尷尬”。出彩的時政新聞需要編輯部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進行策劃、報道,這需要付出較多的努力,《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等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但絕大多數都市報的時政新聞仍然屬於雞肋。時政新聞對於都市報的轉型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在都市報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其價值和意義。

競爭激烈。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了解新聞信息的手段更加豐富多樣,都市報不僅面臨著同類報紙的競爭,還面臨著其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傳統媒體在報道時政新聞方面各有特色,電視聲畫同步更具可感性,新媒體集各種傳播方式於一身,且具有時效性、便攜性等優勢。都市報在這種媒介環境下面臨種種困難,毫無特色的時政新聞在這種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下毫無優勢可言。

三、都市報時政新聞“突圍”面臨的機遇

都市報時政新聞面臨著種種困境,但在困境背后依然面臨著生機。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無論是政治環境還是媒介環境,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當前的媒介生態環境,雖然存在種種缺陷,但較以前已經出現了較大的改觀,都市報在這種媒介生態環境下,對於時政新聞的報道大有可為。

民主政治的發展進步。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的政治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進步,民主政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民主政治的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的信息公開范圍涉及政府活動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立法等聽証會也在全國廣泛展開,政策、決策的公開透明化前所未有。對於都市報時政記者來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座“富礦”有了“開採”的時機。以每年的“兩會”為例,2009年“兩會”期間,3000多名中外記者對當年的“兩會”進行了採訪,比2007年增加1000多人。2013年,報名採訪“兩會”的中外記者達3000多名。其中外國記者近1000名,港澳台記者400多名。[2]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帶來了豐富的採訪資源,同時也為都市報時政新聞的報道帶來了機遇。

走、轉、改。“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在全國新聞戰線中展開的,推動新聞工作者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中的一項活動。活動從新聞信息的採訪、寫作等層面加強了新聞記者與群眾的聯系。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新聞界的一件大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具體到都市報對於時政新聞報道的層面,這有助於改善都市報時政新聞的報道樣式,使時政新聞更加具有可讀性,拉近都市報時政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這也是都市報在創新時政新聞報道樣式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機遇。

群眾路線。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個概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3]並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具體到新聞工作中就是以受眾為中心,群眾路線從政策層面對都市報時政新聞的報道指明了方向。

四、都市報時政新聞報道的改良路徑

都市報在時政新聞報道方面既面臨著困境,但也面臨著機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良都市報的時政新聞報道,使都市報的時政新聞報道實現“突圍”。

堅持群眾路線,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新聞工作者踐行群眾路線,是以受眾為中心進行新聞傳播的具體體現。穆青認為當一個好記者最重要的兩個條件是:“第一,對我們黨的事業、國家的前途命運有高度的責任感,對人民的利益有高度的責任感﹔處處關心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第二,要對人民有深厚的感情,隻有這樣才能滿腔熱情地深入到群眾中去。”[4]受眾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和評判者。都市報時政記者在報道新聞信息時應該以受眾為中心,隻有堅持真正的以受眾為中心,才能在行動上突破時政新聞報道中的種種不足。此外,社會責任是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內涵,都市報記者要在新聞報道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在報道時政新聞時,挖掘時政新聞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

變“報道新聞”為“解讀新聞”。想要在同質化的報道中脫穎而出為受眾所接受和認可,都市報時政記者需要“吃透兩頭”,變“報道新聞”為“解讀新聞”。都市報時政記者在報道時政新聞時往往站在政府的角度去傳達信息。因此,應該改變以往的“報道新聞”模式,轉變為“解讀新聞”。在政策層面,都市報時政記者要有政治覺悟、政治眼光﹔在基層層面,都市報時政記者要熟悉民情。對二者進行結合后,以群眾為中心、時政為材料,解釋時政的變動可能會對群眾生產、工作、生活造成的影響。

創新報道模式。報道模式的固定和統一是都市報時政新聞報道的一大“頑疾”,因此要想使都市報在時政報道中突圍,首先就必須創新報道模式。創新報道模式必須充實新聞背景。新聞背景在時政新聞報道中意義重大,對新聞起到了解釋、補充、說明等作用。恰當地使用新聞背景能夠使新聞報道更具深度和可讀性,能夠提高時政新聞報道的意義和內涵。其次,創新報道模式要創新報道形式。都市報時政記者在報道時政新聞時要突破“新華體”的局限,使用深度報道、專家訪談、時評等多種報道形式。深度報道是時政新聞報道的重要方式,通過深度報道能夠挖掘時政動態的內涵,能夠更加清楚地闡釋時政動態的意義。時評也是時政報道的一種較好形式,通過對時政的評論,受眾能夠得到一些對時政具有參考性意見的觀點,形成自己對時政的看法。這種時評帶有一定的思想啟蒙性質。

創新報道角度。都市報記者在報道時政新聞時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對時政動態的每個方面都進行報道,而是要有選擇性地進行報道,從某一個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點進行報道,忽視那些無關緊要的環節和內容,這是做好都市報時政新聞的重要方法。都市報時政記者在面對時政動態、會議新聞時,要有選擇性,不能“請則必到”“到則必報”,要對時政新聞的新聞價值進行評估,隻報道那些意義重大,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時政內容。新穎的報道角度能夠吸引受眾,使遠離時政新聞的受眾重新回歸,發揮時政新聞的作用。對於時政新聞報道角度的選擇同時也反映出一個時政記者水平的高低,是提升都市報質量的重要途徑,對於擴大都市報的影響力意義重大。

創新報道手段。在新媒體環境下,都市報不能囿於傳統媒體一統天下局面時的境況,要積極主動地利用新媒體進行時政新聞的報道。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飛速發展,時政新聞的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化,都市報時政記者要充分利用媒體官方網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傳播平台傳遞新聞信息。此外,都市報時政記者還要注意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表現方法,做新媒體環境下的都市報時政記者。報刊目前都在尋找自己的突圍之路,向新媒體靠攏,積極主動擁抱新媒體是大勢所趨。

報社內部加強激勵機制,鼓勵都市報時政新聞的報道創新。“鼓勵採編人員更多地從日常的領導活動、會議、文件和有關部門的工作中,發現新聞點,變宣傳為新聞,化抽象為具體,使時政新聞的指導性通過可讀性、服務性得以更好的體現。”報社領導需要針對時政新聞的報道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鼓勵報道創新。提高時政新聞記者的積極性,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結 語

時政新聞是都市報邁向主流媒體的重要內容,是都市報擴大影響力的重要“砝碼”,都市報記者、編輯應該充分認識到時政新聞在都市報中的重要地位。當前,都市報時政新聞面臨著同質化、內容空虛、可讀性差等問題,這阻礙了都市報的發展和轉型。但隨著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走、轉、改的提出,群眾路線的踐行,都市報時政新聞的報道也面臨著機遇。在機遇面前都市報時政記者應該堅持群眾路線,創新報道模式和報道手段,變“報道新聞”為“解釋新聞”,並利用多媒體手段使都市報時政新聞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突圍”。

(作者為《焦作晚報》主編) 

參考文獻:

[1]劉保全.時政新聞如何創新出佳作——兼評“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作品[J].新聞愛好者,2013(3).

[2]http://news.sina.com.cn/c/2009-03-01/191917312955.shtml.

[3]http://news.163.com/12/1205/08/8HUS48AJ00014JB6.html.

[4]穆青.穆青論新聞[M].新華出版社,2003:157.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