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電視、網絡、手機等視頻媒體相比,紙質媒體在構建和重塑新聞現場上存在先天不足,在追求視覺沖擊力的今天,紙媒在這一點上尤其顯得捉襟見肘。從傳統意義上來說,紙媒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文字來傳達信息。但在視覺時代到來的背景下,面對新興媒體的沖擊、同行業的競爭,以及新聞受眾需求的變化,紙媒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呈現這一種表達形式之上。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合二為一,在傳播信息的同時更加注重傳播思想,在吸引閱讀的同時更加注重“悅”讀,這是紙媒在新聞視覺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更是紙媒作為傳播介質與視頻媒體抗衡的關鍵所在,即達到言簡意賅、一目了然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視覺化傳播﹔編輯思想﹔版式設計﹔報紙變革
視覺化時代的報紙版面探索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最早提出並闡釋了視覺文化這一概念,在其《電影理論》(中譯本名《電影美學》)一書中他曾預言,隨著電影的出現,一種新的文化將取代印刷文化,而這一預言日益得到驗証。近年來,新聞受眾逐漸傾向於用形象化的方法及淺閱讀的方式來獲取和理解所需信息,並且習慣於被畫面和色彩所包圍。除了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的博興,更加速了視覺文化的發展。隻有順應受眾的閱讀習慣,媒體才能期待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在這種大環境下,紙媒順應潮流,不斷加強新聞報道的視覺化處理,以期在新聞報道上吸引讀者的“眼球”。可以說,傳統紙媒在試圖改變以往白紙黑字的版面形象,把新聞的視覺化表達作為搶佔新聞制高點的不二法門。
其實,報業視覺化的呼喚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時間。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傳統報業強國的美國,報業市場本沒有更多挖潛的空間,而今日美國的異軍突起就是主打報紙視覺化的“王牌”。比起《華爾街日報》幾乎一成不變的分欄和開版方式,以及一向“板起臉”,對標題字號、照片大小等嚴格限制的《紐約時報》等報業巨頭的版面,《今日美國》迎合了普通受眾對報紙版面的視覺化期待,大幅的具有沖擊力的照片雷打不動地放在版心位置,而照片的尺寸又決不迎合“黃金比例”,以剪裁的方方正正的照片為主,頭版上以導讀區為主,而主打的稿件文字短小精練,薄薄的文字區與醒目的標題形成鮮明的對比……《今日美國》的風潮很快就席卷了全美,眾多報紙紛紛效仿,即使一直以嚴肅大報著稱的《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也不得不順應報紙版面視覺化的流行趨勢進行改版,比如《華爾街日報》雖然還是使用傳統的六欄分欄方式,但卻變成了彩色印刷,在版面上也更加突出圖表的美觀和數量,雖然改版力度有限,但對《華爾街日報》來說,也算是邁出了一大步。《紐約時報》的改版力度更大,頭版雖然改動也比較謹慎,但在副刊版面上,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視覺化設計的嘗試,如果單把這些版面抽出來,人們很難想象這是《紐約時報》呈現出的版面風格。從當時來看,由於版面適應了人們的視覺化需求,對《紐約時報》改版的贊賞聲音成為主流。
國內的報紙在對視覺化的探索上也經歷了相當長的一個階段。歷數最近幾年各地上報中國記協參評中國新聞獎的報紙版面,以視覺化傳播為主的版面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並且屢獲大獎。由此可見,注重報紙版面的視覺化呈現已經深入人心,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通過進一步研讀眾多注重視覺化傳播的獲獎版面,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新聞照片、圖表、示意圖等用以表達新聞背景的視覺元素的運用正呈逐年上升趨勢。顯而易見,紙媒的視覺化突出的是新聞內容的視覺化呈現,而不是不顧新聞規律一味追求表現手法的特立獨行。
在視覺化的探索過程中,應避免步入版面唯美化的誤區。報紙的版面絕不是單純為了追求審美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為一種大眾傳播的媒介,報紙傳遞的是內容,附著其上的是對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塑造,這種影響和塑造必然產生社會效果,起到宣傳的作用、動員的作用、教育的作用、觀察的作用、建構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報紙版面的設計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即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視覺化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當編輯面對一個重大題材時,該選取什麼樣的角度,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版面,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傳播效果。
從《“龍•舟”特刊》看版面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以河南日報榮獲第23屆中國新聞獎版面類唯一一等獎的《“龍•舟”特刊》(神舟翔宇、蛟龍探海,“龍•舟”特刊由此得名)為例——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同日,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海試,創下7020米下潛紀錄,再次刷新“中國深度”。兩個重大新聞題材的“不期而遇”,成為版面設計的主要靈感來源,但如何編排才更有新意?怎樣才能在海量信息源中條理清晰地梳理出讀者所要了解的內容?
首先,在版式設計和內容編排上,《河南日報》打破常規,使用了平時極為少見的豎聯版方式,最大限度地營造出版面的縱深感。這一符合“天海對話”基本新聞事實的宏觀把握,為報道成功奠定了基礎。這種豎聯版創意,使得《“龍•舟”特刊》在全國黨報中獨樹一幟,在上百個同題版面中,做到了唯一。縱觀整個版面,豎聯版上半部分為“神舟翔宇”的內容,下半部分是“蛟龍探海”的內容,兩大內容以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發展歷程和蛟龍號深潛器下潛紀錄作為時間軸,用“S”形的構圖框架貫穿整版,深邃的太空藍和海洋藍搭配相得益彰,整個版面天海一色、渾然一體。
其次,在視覺化處理上,通過在“S”線軸上標出中國人“上天”“入海”的幾個關鍵節點,有重點地回顧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飛天的歷史、載人深潛從1000米到7000米“蛟龍”入海的歷史,這種圖標式的設計,排列清晰,便於閱讀,進一步強化了讀者對我國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事業的記憶﹔而在版心位置,編輯放置了3位“神九”航天員和3位“蛟龍”潛海員的人物圖片,以及穿越海天的彼此祝福,既對版面形成有效分割,又使得兩個新聞事件相融合,獨立而不孤立﹔加上“中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雙雙實現歷史性突破”的通欄標題,形成有效的視覺中心,彰顯了最重要的新聞事實。整個版式的設計和內容的編排極富創意和寓意,留白的運用又使得版面具有呼吸感,很有沖擊力和感染力。
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是版面編輯追求的最高境界。從發現新聞到表現新聞,版面編輯從事的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每天面對的新聞資源不同,選取新聞的角度不同,編排組合的方式不同,版面效果自然也會有所不同。這是“版無定式”的應有之義。《“龍•舟”特刊》的成功問鼎,一是內容重大,二是形式創新。前者是基礎,猶如為廚師提供出千載難逢的食材﹔后者是提升,相同的食材,不同的烹飪手法呈現出的菜品也會千差萬別。其中,比拼的是廚師對食材獨到的感悟和高超的技藝。內容和形式,當兩者完美統一於某一個時間節點,新聞事實依托於一種版面藝術呈現出來的時候,敏銳的眼光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機會,易碎的新聞被定格為歷史的永恆。
從《河南日報》的這一獲獎版面,不難看出要設計一個好版面,必須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其中,不僅要有精心選取的新聞內容,還要有天才般的創意形式。在凸顯編輯思想和表現效果的過程中,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編排手段,將文字和圖片等視覺元素同時作為視覺設計的核心,通過生動、美觀、大方、抓人的視覺設計,最終達到讓人眼前一亮、回味無窮的目的。版面設計要整體推進,先理內容,再出思想,后見形式,從而達到用好的形式、展示好的內容、傳遞好的思想,三好合一,內容與形式自然相得益彰。
由此可見,紙媒的新聞視覺化傳播,不應該僅僅只是外在形式的變化,更應該是新聞報道從內到外的變革。目前的報紙版面設計,業界普遍存在著以下兩種偏向:一種是重內容、輕形式,其結果是稿件很有用很耐讀,但在形式上抓不住“眼球”,以至於這些稿件被讀者所忽視,達不到應有的傳播效果﹔另一種則是重形式、輕內容,其結果是乍一看版面花花綠綠很熱鬧,但仔細一讀幾乎沒有內容支撐,思想紙、觀點紙成了海報紙,哪裡還有傳播效果可言。
紙媒視覺化的新聞要素選擇和採編方式創新
視覺新聞的奠基人美國新聞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認為:“所謂的視覺新聞就是依附於視覺信息的新聞報道形式,不僅包括圖片報道,也包括文字報道,因為文字也必須通過人眼才能轉化為新聞信息。”與廣告有所不同,新聞版面視覺沖擊力的形成,並不單單只是強調一種“高大上”的視覺效果,而是體現新聞語言的視覺化。其本質在於以視覺元素來“表述”新聞價值,並通過版式設計來加強。因此,在實現紙媒視覺化的探索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兩點:
內容上,注重各種新聞要素的精選。通過帶有場景化的描述,營造新聞敘事的畫面感﹔通過對背景資料的梳理,交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通過增加相關鏈接,增強新聞的延伸性。即使達不到人無我有的效果,起碼要做到人有我精。
形式上,突出各種視覺元素的運用,但要主次分明、渾然一體,突出設計理念,觀點先行。重視圖片地位,選擇有感情、表現力強的圖片﹔重視圖表制作,設計有條理、有內容的圖表。同時,也應該注意圖片與版式的協調性,以達到“1+1>2”的效果,讓形式既為內容服務更為內容添彩。
關於版式和圖片的編排手法,業界不乏相關論述。但關於圖表的作用,則正成為當下的熱點。事實上,圖表的運用也是突出視覺元素的獨特手段。近年來,電視媒體雖保持著新聞現場的錄制,但精心設計的3D動態示意圖正漸漸成為熒屏上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是因為,圖表或者稱之為“新聞仿真圖”“新聞圖解”,在還原事發經過、模擬事發現場上,較畫面或文字而言更加簡潔明了。對於報紙而言,以往新聞照片通常是最好的表達現場感的方式,一幅具有沖擊力的圖片能夠在傳遞情感的同時,將讀者迅速帶入報道本身。但對於一些極為抽象的報道,圖表這種形式則更可能成為解釋說明的最佳視覺元素。通過編輯記者的梳理,以精練的文字、直觀的圖像表現出來,有助於受眾更為直觀地了解新聞事實,獲取主要信息。這種方式,符合淺閱讀時代的讀者需求,甚至適合部分只是“看”報而不是“讀”報狀態的受眾需求。一張好的報紙應該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受眾各取所需,這樣,報紙的傳播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
版面設計的過程,其實就是各類元素整合的過程,而視覺元素的運用,以及新聞元素的選擇,二者之間最無法規避的就是人的因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編輯思想。編輯是報紙的靈魂所在,其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直接貫穿於版面制作的整個過程。編輯通過對新聞本身價值的領會,對新聞本身的挖掘,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彰顯版面設計中的獨到眼光和獨特思維。
也正因為這樣,報紙才有了靈魂,每一個版面也就有了其獨特的“情緒”。所謂的“情緒”,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編輯的喜怒哀樂,代表的也是整個編輯部對新聞事件的褒貶抑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報紙的一種特殊魅力。以獲得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河南日報》一版(2008年5月20日)為例,一張人民群眾在北京天安門前為汶川大地震中數萬遇難者哀悼的照片黑白鋪底,卻獨獨保留了圖中五星紅旗的顏色。這種版面語言的表達,傾注了編輯豐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報紙的“情緒”也躍然紙上,使得編輯乃至整個編輯部的意圖更加明顯。版面上文字寥寥,沉重肅穆中卻升騰著力量與希望,這種表達效果,正是紙媒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顯示的獨特魅力。
在追求紙媒視覺化和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今天,除編輯外,記者及美術編輯等角色也不可或缺。“視覺思維”這個概念是近年來國外各類傳播學研究中頻頻提及的,其背后代表的是一種新型編輯報道模式的興起。在這種“大編輯中心”概念的採編流程中,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四位一體,協同合作,通過動用各類手段,將文字、圖片等新聞原料加工成易於受眾接受和消化的形態,最終把要傳播的信息傳遞給讀者。這也意味著,視覺化的浪潮已經波及報業傳統編輯流程的改革,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報紙終審者的版面編輯,在傳統編輯流程的再造中,尤其要加強視覺化的思維轉換,在增強意識和能力的過程中,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參與。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視覺本身不僅會講故事和聚合信息,更具有視覺傳播力”。參與視覺設計的版面編輯要善於根據報紙自身的定位,在版面編排中賦予新聞事實以最佳的表現形式。應更注重運用視覺語言和創意,重新組織和表現新聞內容,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讓既懂文字又擅長視覺創意的復合型編輯成為版面策劃的主角,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媒體格局大變革的時代,眾多報紙正試圖通過改版等方式擴大生存空間,無疑,紙媒視覺化正是途徑之一。在這種模式下,報紙隻有充分考慮和高度重視受眾對視覺化信息的需求,進而以視覺化的方式傳達信息,而不僅僅停留在片面追求“眼球效應”,真正做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才能使得報紙更具活力,永葆青春。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