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7期

網絡載體中譯制片的多元發展模式探析

陳 曦

2014年07月25日10:5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中國譯制片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而如今,伴隨著中國外語教育的發展,后期技術和電影畫面的重視,電影的語言和配音被逐漸“冷落”,特別是網絡時代的來臨,各種便利下載和資源點供應促使人們對“原音原版”的追求,把譯制片這個“沒落貴族”逼到了牆角。學者們對此分執對立觀點,有認為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門類,譯制片不會消失﹔有認為譯制片必死,即使作為特殊門類保留也會失去市場價值。新媒體時代到來的今日,網絡涌起了一批譯制新秀,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草根”,且不同的傳播方式也改變了單一的譯制電影模式。筆者試圖從“網配”這個角度,對中國譯制片的生存價值加以思考,尋求譯制藝術的現代轉換。

關鍵詞:譯制片﹔網配﹔生存價值﹔載體﹔傳承

一、引 言

上海電影譯制長的老廠長、譯制片導演陳敘一曾對配音演員們作過如下的建言:“原片上天入地,我們要緊隨不舍﹔她是拐彎抹角,我們要亦步亦趨。”中國電影譯制事業的發展呈現山峰型的趨勢,從無到有,經歷了1980年代的輝煌,卻逐漸在1990年代后期走向式微。

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外國原音原版電影直接進入市場,極大地威脅了譯制片的生存空間。譯制片變得可有可無,似乎很快即將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在網絡時代的來臨下,翻譯站、歐美影視同好論壇、網絡配音簡稱網配等,21世紀這些新文化類詞語的出現,這些新興產業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視野。重新審視網絡這個載體,有別於之前各家對於譯制片的“藝術保留論”“必然滅亡論”,筆者從外文影視翻譯站、國外動畫引進、網絡游戲、有聲書、網頁廣告、外語教育等各個新興產業和新興文化現象看到了譯制片的勃勃生機。筆者試圖從更為廣泛層面和新的概念去理解譯制片的變化潮流,對譯制片的生存價值加以思考,尋求這種語言藝術的現代轉換。

二、譯制片的生存現狀

筆者通過詢問式調查發現,對於年長者觀眾譯制片仍然是首選,原因基本都是“語言障礙,並且眼睛難以適應字幕滾動速度,無暇顧及電影畫面,影響影片欣賞”。而調查中的80后、90后、00后青少年群體絕大多數表示“更願意看原音原版,更喜歡原滋原味”,隻有極少數青少年表示“國語版和原音版都無所謂,均可以接受”。

早在1953年,在北京的一次專門研究譯制片的會議上,當時的電影局局長陳荒煤指出:“隻要有語言差別,就會有譯制片的存在。”我們在分析中國譯制片發展時,就已經注意到它的“橋梁”作用,譯制片不僅僅是方便觀眾欣賞國外電影,它同時是在當時相對保守和后進的社會中,為國人提供了一個了解國外世界的窗口。老一輩的著名配音演員曹雷曾說過:“我覺得現在我們這個外國電影窗口,過去是開一個小窗,后來慢慢越開越大,現在我反而覺得這個窗口小了,為什麼,我們這些年回顧,配過多少國家的電影?美英法不說,我們配過瑞典的、挪威的、埃及的、土耳其、秘魯、委內瑞拉、墨西哥、印度、阿根廷、越南、泰國、甚至偏到新西蘭毛利人的電影。有那麼多國家的片子進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全世界。現在呢,為了票房,基本給北美的電影壟斷了,這個窗口開大了,但是又給縮小了。”我們引進的所謂的大片,基本在好萊塢只是他們的百分之二十,我們選片也就這僅僅的百分之二十。

這個現象背后,暗含著譯制片興盛的內在原因。即譯制片所負載的溝通世界文化和藝術的人文內涵,而非僅僅是“讓外國人說中國話”技術。它在一個相對保守傳統的時代,打開了一個多個國家、多個民族的了解之窗。它的教育性、人文性潛在於電影畫面故事的欣賞之中。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多樣化娛樂豐富起來。人們了解世界的渠道不僅僅局限於新聞報紙,或是走進電影院欣賞外國電影,互聯網這個龐大的信息庫所給於的沖擊力遠遠大於譯制片。數量龐大的視頻網站還有網絡自由翻譯團體的配合,伴隨著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根本無需通過譯制片來欣賞國外電影。基本上,譯制片的興衰與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審美角度出發,更多的人認為經過譯制的電影損害了原聲語言的神韻和意味,“輕易地用本國語言去表達另一種語言傳達出的意思時,在故事層面的損耗不大,但在文化意蘊上卻是必然有所損失的。[1]”

著名學者、畫家陳丹青就在記者採訪時指出,“當年的中國人隻能通過有限的譯制片了解世界,所以當時的譯制片是全民熱愛的,但隨著時代變遷,今天的年輕人不會滿足於看配音片,就今天的審美來看,譯制片很難成為大眾追捧的熱點。”他認為,“譯制片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憶”,並斷言,“譯制片一定是要死的”。

即使是在認為譯制片不會消失的學者觀點中,也不過是認為譯制片也在隨科技發展,在聲音技術的處理上更進一步,作為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被保留是必然的,但是也可以預見譯制片也再難創80年代的輝煌了,無疑走向了沒落。譯制真的式微了嗎?

三、新興的網絡譯制文化

互聯網的出現,啟動了一場傳媒的革命,它和隨后出現的免費視頻網站、資源下載站點、微博、人人網等影音傳播平台,形成了電影院電視機之外的又一個龐大的影音世界。這個影音世界以其資源快捷方便、消費低廉、全球覆蓋等特點,包圍著我們,影響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節奏和思維方式。譯制片的生存價值究竟在何處?譯制的發展空間前景如何?譯制配音是否將會后繼無人?我們應在這一背景下思考。

從2000年起,寬帶的大量普及使得網絡上傳輸的信息流暴漲,信息傳輸的速度和質量都是以往所無法想象的,網絡配音便應運而生。自2010年起,網配正式成為一種新興產業,一種新文化現象。參與網絡配音的網友們,多以年輕的學生群體為主,絕大多數沒有專業背景,僅僅憑借對配音藝術的熱情而參與,網配就像一場人人可為的大眾娛樂風暴,你隻需要一個話筒,就能錄下自己的配音片段,隻需要下載一個簡單的音頻編輯軟件,就能把自己的聲音編輯為華麗的短片,甚至與視頻剪輯組合,生成自己的作品,由此也逐漸形成了“網配圈”。

其中不乏形成規模社團的佼佼者,以成立於2010年5月的淮秀幫為例,作為華人網絡界第一支形成規模的創意配音團隊,正是從對經典配音聲音的熱愛與懷戀,由網友自發組織從草根發展成專業團隊的一個網配家族。他們以抓人的創意、搞笑的台詞通過高仿原聲的配音發表自己對時事的看法,出品惡搞配音上百個,網絡點擊率破億。作品很多例如《爆笑新聞聯播——暑期熒屏大盤點》、奧運犀利吐槽——我靠 倫敦!》等惡搞配音,一經發布便躍居各大網站收視之首,並引起全民大討論,獲得多方認可。此后又拓展向影視,淮秀幫是國內最早承接大制作電影網絡宣傳的團隊,除國內電影也與譯制電影《泰坦尼克號3D版》《雲圖》等電影合作,成為網絡視頻於電影宣傳相結合的經典范例。其間在《金星撞火星》脫口秀節目中於老一輩配音藝術家蘇秀、曹雷、童自榮的交流中也獲得了極大地肯定。

除了電影的譯制,在動漫方面的后起之秀也層出不窮,早年有流傳網絡的《貓和老鼠》等經典動畫配音的各地方言版,到現今由聲優愛好者論壇出品,如X-ZONE最早嘗試進行日文配音的模仿,后發展到中文網絡配音社團,如星之聲配音組,其制作配音的日本動漫《全金屬狂潮》是網絡配音界的代表之作,是最早樹立起中文配音大旗的社團之一,曾被國內多家動漫和網絡媒體報道過,可以說掀起第一個中文網絡配音的高潮,極具意義。此后2010年個人配音組“cucn201”制作的《搞笑漫畫日和》的網絡配音版風靡一時,先后興起“不給力”“挺帶感”“坑爹”等網絡流行詞熱潮。

這些小到個人大到專業社團的網配們,很大部分都屬於無盈利性質,他們的制作動力僅僅是對配音和譯制的熱愛及網友的支持,由此,我們都可以看出網絡譯制的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生充沛潛能。

上海電影譯制廠廠長劉風曾解釋說:“並不是配音片才是譯制片,字幕片也是譯制片的一種。”雖然現在精通外語的觀眾越來越多,但大多數人還不能觀看原版。原版片的確是原汁原味,但它們引進時通常沒有字幕,中文字幕是譯制片廠制作的,也屬於譯制片的一種[2]。

我們不妨打破傳統定義,狹隘的理解譯制片就是“讓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將字幕片也算譯制片的一種來解讀,誕生於互聯網時代的新事物——字幕組(英語:Fansub group) ,毫無疑問是網絡譯制的中流砥柱之一。Fansub group,正如字面意思所說,是由愛好者們根據個人興趣所組成的團隊,並且不以盈利為目的,很大一部分字幕組都是專門制作外語中字的愛好者團體。

早期的字幕組發展以論壇模式為主,逐漸演化為論壇兼站點的模式。很多國內大型外語電影輸出字幕組基本都是向站點模式發展,例如人人影視、悠悠鳥、伊甸園、極影、破爛熊等,外國動漫譯制就有豬豬動漫、楓雪、漫游、惡魔島、華盟字幕社、動音漫影等等十分龐大的翻譯圈。以主攻歐美影視的字幕組為例,除了人人影視、破爛熊樂園、伊甸園論壇、風軟字幕組這幾大綜合性大型譯制團體之外,幻翔字幕組主翻科幻劇,夏末組主翻紀錄片,五音字幕組主翻泰劇,稍偏門的英劇可以找冰冰字幕組,稍偏門的美劇可以找深影字幕組,還有不提供片源,僅提供字幕的射手網。可見,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翻譯團體的擴大,這個文化圈正如樹根一樣更廣泛化、深入化、細分化的成長。

站點與論壇的維護都需要資金支持,不能隻靠管理員自掏腰包或是用戶捐助。以人人影視為例,人人影視於2012年夏天改版之后,大大削弱了論壇的功能,轉而向站點模式發展。同時看到其與廣告商和大型視頻站的合作,比如優酷、奇藝、搜狐,由此以字幕片為主的譯制走向市場模式。除去這些由公益性走向盈利性的民間團體,網絡電視(IPTV)更是異軍突起,2005年,IPTV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國內兩大固網運營商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開始了IPTV的相關測試。實踐証明網絡電視已是極有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其產業鏈已初步形成,它的涌現無疑轉變了人們的觀影體驗和觀影方式。結合互聯網,開放的網絡視頻客戶端層出不窮:PPTV網絡電視,PPS網絡電視,風雲網絡電視,QQLIVE,迅雷看看等,這些網絡視頻軟件已是絕大部分網民觀看電影的主流選擇。同時,這些網絡影視平台開放了外國影視窗口,並且基本以原音中字為主,不得不說這也是譯制片存在的一片天地。通過互聯網,譯制片擁有以青少年為主的十分可觀的市場,互聯網譯制片的出產者、運營者、銷費者都在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壯大。

字幕片的譯制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影視,網絡時代一大譯制輸出點便在游戲上,ACG、蒹葭、游民星空等等外文游戲譯制字幕組的存在模式與影視字幕組相似。游戲字幕組多是翻譯游戲說明、過場對話和過場視頻,並將其制作成插件,安裝於原版游戲,為本國玩家解決了語言障礙,十分受到游戲玩家的喜愛,游戲譯制也同時在近5年內不斷的發展壯大。

除開影視和游戲的網絡譯制,網絡時代也給譯制片提供了更多的新渠道,如廣播劇、有聲書,外文drama等等。人們常常在呼喚經典的同時,批判譯制片的創作現狀和窘境,筆者的認識恰恰相反,譯制片並沒有走向沒落,而是從影院這個單一媒介走向了多元化,是在打破傳統的狹隘觀點中破后而立,在互聯網的新媒體環境中以更為廣泛且多層次的發展方式而默默的壯大著,並於新技術的掌握者新一代的年輕人中醞釀著勃勃生機。正如分流而行的河流,最后將匯聚成譯制片的大海。

學者顧鐵軍指出,掌握電影的不是藝術家,而是市場。市場是一隻無形的巨大的手,在左右著電影,也左右著人們的收視習慣。譯制片是否該退出歷史的舞台,不是誰說了算,市場才是第一位。[3]”

(作者系:昆明理工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酈蘇元,胡克,楊遠嬰.新中國電影50年[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2] 李國順.十七年中國電影譯制片創作歷史研究再思考.藝術百家[J].藝術百家,2010(S1).

[3] 電影界人士回應網友質疑:譯制片不會退出歷史舞台[EB/OL].http://yule.sohu.com/20090511/n263898611.shtml.

[4] 楊和平,麻爭旗.當代中國譯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5] 曹雷.遠去的回響——六十部譯制片配音筆記[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6] 杜志峰.論影響配音譯制片制作的主要因素[J].電影文學,2010(21).

[7] 高輝.影視譯制的困境與出路[J].新西部(下旬刊•理論版),2011(8).

[8] 劉太燕.中國影視翻譯研究14年發展及現狀分析[J].外國語文,2011(1).

[9] 董海雅.論意識形態對影視譯制的影響[J].山東外語教學,2010(6).

[10] 麻爭旗,高長力.廣播影視譯制與國家文化安全——譯制文化產業發展新思維[J].現代傳播,2010(6).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