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6月上

加強當前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思考

劉永紅

2014年07月28日13:13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作為《新華文摘》雜志“讀書與傳媒”欄目的責任編輯,由於工作的要求,筆者可以接觸到新聞傳播領域的絕大部分專業學術期刊。作為新聞傳播理論研究成果的發布、展示以及交流平台,新聞傳播專業學術期刊客觀反映了當前我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總體現狀,集中體現了當前我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綜合水平。下面,我結合在工作中的所見所感,談談自己對加強當前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三點粗淺看法。

重視本土化研究

西方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與探索走在中國之先,中國的傳播學是個舶來品,其理論體系自然都是西方的。中國在過去也引入了許多西方經典的新聞傳播理論,但不可忽視的是,中西方在國情、政情、媒情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縱然西方新聞傳播學理論堪稱經典,但也不可能毫無差池地放之四海而皆准,再科學的理論也必須與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相結合,即西方理論需要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直接引入並生硬套用理論,不是一種科學理性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生搬硬套的理論移植,“水土不服”的理論很難存在下去,更莫談進一步發展成長,對解決中國實際問題來說,也無法有效地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理論的引入肯定是失敗的。更重要的是,盲目地模仿和迷信西方理論,反而迷失了我國的特色、風格與氣派,這難道不是一種理論上的“邯鄲學步”嗎?

所以,本土化研究擺在首位的是總結中國新聞傳播的發展經驗,建構中國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

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然認識到新聞傳播理論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投入到對新聞傳播本土化研究的有益探索之中。例如,劉海龍先生在《傳播研究本土化:問題、標准及行動路徑》一文中,全面回顧並深刻反思了傳播研究本土化這一問題,指出傳播研究本土化應採取兩個維度、四個行動路徑﹔①蔡惠福、顧黎先生在《關於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自主建構的幾點思考》一文中指出,要把建構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作為學習研究西方理論的目的﹔要根據中國實際,總結中國經驗,研究中國問題,立足自己的實踐形成自己的理論﹔要以創立新觀點、新概念、新范疇為著力點,實現新聞傳播話語體系的自主建構,②等等。

重視本土化研究,是提升中國新聞傳播理論創造力的基礎與前提。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能引進西方的既有理論范式與經驗,只是說我們要在引進之后,不能放任不管,要進一步加工或者改造,通過吸收精髓、借鑒精華,棄其糟粕,融合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實現新聞傳播理論的中國化與再創造,並繼而實現中國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的自我建構,提升中國的新聞傳播理論創造力。換句話來說,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充分引進西方新聞傳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擺脫“學徒身份”,甚至能夠實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目標。進一步來說,我們對理論的引入,不只是為了學習理論本身,更要學習借鑒國外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先進研究方法與科學研究手段。掌握了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才有利於我國新聞傳播本土自主理論的創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西方新聞傳播理論的本土化上。

加強前沿熱點研究

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新聞傳播學不僅肩負著解釋新聞傳播現象、總結新聞傳播特點與規律的任務,還擔負著為新聞傳播業發展,乃至整個社會文明創造提供專業智慧的使命。筆者始終認為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存在與發展,都是由於該領域的客觀現實不斷發展變化而出現對該學科的理論需求,這是實踐需求在理論創造層面上的一種投射,同時,這種理論的創造也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的,這是任何一門學科產生與發展的本質和動力所在。新聞傳播學當然也不例外。新聞傳播理論創造力,必須源自於新聞傳播鮮活的實踐,必須經受住新聞傳播實踐的檢驗。

身處數字化的時代,對新聞傳播領域前沿熱點問題的關注,自然成為當前新聞傳播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與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熱點事件頻發的當下,傳播手段和技術突飛猛進,新聞傳播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這些前沿熱點問題的關注,是這個領域必須直面的。這種傳播技術的革命,對新聞傳播領域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契機,因為我們可以借此東風,大力提升新聞傳播理論創造力。全社會都在關注,全世界也都在關注,這對我們新聞傳播領域來說也是一種促動力。

同時,關於前沿熱點問題的研究成果,也體現著新聞傳播理論創造力水平的高低。對不少前沿熱點問題的研究,中西方是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可能都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以借鑒和運用,這一改之前的“引進”模式,對我們提出了本土自主理論創造的要求,同時也直接把我們的研究推向了國際前沿。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較強的理論創造力,從學理方面把前沿熱點問題研究透徹,適時地構建起相應的理論體系,這種構建必然是符合我國現實情況的,同時必然是世界性的。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將會大大提升我們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理論創造力,同時,從理論引進模式轉化為理論輸出模式也是可追求的。

我們有一批研究者對新聞傳播前沿熱點問題頗為敏銳、多有關注,涌現出了一批理論研究的突出成果。例如,關涉理論前沿方面的有:童兵先生的《關於當前新聞傳播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其在文中深入論述了當前新聞傳播領域亟待加強的五個方面的前沿問題,陳力丹、廖金英先生的《2013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等,這些都給當前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關涉社會熱點方面的有:畢宏音先生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新媒體傳播效用、模式及對策研究》、姜勝洪先生的《網絡謠言的形成機理、傳導機制與輿情引導》,等等。畢宏音一文發表於蘆山地震之際,當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地震中充分發揮了傳播的正能量,不僅在短時間內匯聚起了巨大的抗震救災力量,更是在通信受阻的災難狀態下成為很多災民與外界溝通聯系的“生命通道”,以其獨到的傳播優勢,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文針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頻發的當下,指出新媒體傳播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項重要課題,尤其是在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新媒體傳播的模式是怎樣的,新媒體傳播的效用又該如何發揮到極致,切中當時社會熱點問題。姜勝洪在文中對網絡謠言這一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形成機理、傳導機制與引導策略。這些研究均對中國新聞傳播的實踐與理論探索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提倡跨學科研究

傳播學的誕生本身就是跨學科研究的產物。施拉姆所褒揚的傳播學研究的四位“祖師爺”——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維爾以及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和卡爾·霍夫蘭,無一不是來自其他學科的。

就目前來說,在世界范圍內新聞傳播學依然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還處在理論構建的摸索階段,在中國尤其如此。中國新聞傳播學自身的理論相對貧瘠,本土自主理論創造尚在努力之中,如果不做跨學科互動研究,結果必然是進一步滑向、跌入“內卷化”的深淵,陷入新聞傳播理論匱乏的惡性循環之中。

這方面已經引起了一些新聞傳播理論界學者的警惕。譬如,香港城市大學李金銓教授就在《傳播研究的典范與認同》一文中指出,傳播學理論貧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傳播學研究出現了“內卷化”現象。他認為,所謂傳播學研究的“內卷化”現象可以引申為,“學者們抱住一個小題目,在技術上愈求精細,眼光愈向內看,問題愈分愈細,仿佛躲進自筑的一道牆圍,得到心理安全,拒絕與外界來往的壓力,其結果是不但忘記更大的關懷,更阻礙思想的創新”,“‘內卷化’是學術創造力的退化”。③

所以,新聞傳播這門學科想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充分借鑒其他相關成熟學科的理論成果與研究方法,來灌溉、滋潤新聞傳播學這一塊新興園地。尤其是在目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科的交叉,領域的交集,有時候不是一種可選擇的嘗試,而是時代與社會發展倒逼跨學科的研究。近年來,新聞傳播學與法律、經濟等許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很好地解決了我國發展實踐中遇到的相關問題,也完善與充實了本學科及相關交叉學科的體系建設,同時使新聞傳播理論創造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筆者認為,魏永征先生的《新聞傳播法教程》、喻國明先生的《傳媒經濟學教程》等等,都不失為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對這種跨學科研究的理論創建做出了積極探索,對跨學科專業的建設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綜上,筆者認為,從根本上來說,對先進理論的借鑒是一種科學方法論的學習與運用,這就需要重視新聞傳播理論的本土化研究﹔而理論的本土化及本土自主理論的創造,是對中國新聞傳播領域時代需求的積極回應,是為了用更科學、更合理的理論去指導和解決現實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前沿熱點研究﹔當前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導致更多領域的交流與融合,跨學科領域問題的出現,急需跨學科的專業建設和對其他相關成熟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的借鑒,這就需要提倡跨學科研究。對上述三點的重視與關注,於提升中國新聞傳播理論創造力、促進中國積極為世界新聞傳播理論寶庫貢獻出自己的經驗與理論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為《新華文摘》雜志編輯)

注釋:

①劉海龍:《傳播研究本土化:問題、標准及行動路徑》,《新華文摘》,2012年第1期

②蔡惠福 顧黎:《關於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自主建構的幾點思考》,《新華文摘》,2013年第10期

③李金銓:《傳播研究的典范與認同》,《新華文摘》,2014年第8期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