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繪制出一幅既令人沖動又使人訝異,既田園牧歌又危機重重的社會圖景。用來描述我們所處的時代,似乎也很貼切。那麼,這個時代的傳媒行業體現出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呢?
首先,是傳播新技術對媒介內容的生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社交媒體不但改變著用戶接收信息的方式,而且在持續不斷地改變著原有的傳播格局。對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過去三五年裡經歷的變故,實可用“從未有過之大變局”來形容。如果說Web1.0對於傳統媒體生產機制的沖擊尚停留在信息時效與接收平台的革新層面,那麼Web2.0帶來的,就是從內容,到觀念,再到整個生產機制的震蕩。
其次,是傳媒業廣泛參與和推動中國的政治變革。傳媒對政治改革的參與,既源於中國體制下傳媒作為執政黨喉舌的機構性質,也部分來自於社交媒體的勃興開拓出的新傳播空間。中央級媒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均在十八大前后出現了令人注目的新動向。其中,有語態上的調整,有形態上的改進,也有針對重大政治進程做出的機敏反應。主流媒體的種種改變,讓我們再一次深切體會到政治傳播與傳播的政治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性。在改革的合理性在可預見的未來尚不會被動搖的前提下,中國傳媒業不可能也不應該“作壁上觀”。它應當為中國政治的現代化轉型做出積極的貢獻。
最后,是傳播倫理面臨著新的挑戰。倫理之所以變得愈發重要,因為倫理已不僅是少數媒體從業者的問題,而是在新的媒介環境下變成了所有人的問題。社交媒體開啟了“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傳播過程中的一切倫理危機,便也成為傳媒專業人士與大眾的共謀。在道德話語泛濫的當代中國,對道德本身的生發與討論機制進行深入的探討,便有了相當的緊迫性——在道德話語的背后,應當有更加牢固的理性精神和制度環境為根基,若缺了這個,道德話語就會演變為無遠弗屆的精神暴力。
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一直滯后於傳媒業界的發展。理論研究的提升,須建立在傳媒學者與傳媒從業者對活生生的傳媒事件的觀察與闡釋基礎之上。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裡,中國傳媒業的觀察者和研究者需要扮演好觀念和實踐的橋梁,惟此,才能真正將象牙塔裡生長的理想有機地嵌入這個時代,成為真正進步的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