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6月下

把故事講得有思想

李昌文

2014年07月28日15:09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批示“講好故事,事半功倍”之后,胡佔凡台長也要求央視新聞中心把以往走基層報道的一些成功做法延續下來,核心問題是要舍得投入,有人力的投入,有機制的投入和時段的投入,要求記者長期跟蹤,要用紀錄片的手法,切忌簡單的新聞報道手法,要把故事講得有思想、有感染力……

新聞無非就是動態性新聞和非動態性新聞,我們在報道非動態性新聞時,開頭注意先講一個與新聞主題有關的人物故事,通過這個人引出所要報道的新聞,進而一步步展開、深化新聞主題,使本來抽象、枯燥的非動態性新聞,因人物的介入而變得容易贏得聽眾和觀眾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傳播效果。

李希光是國內積極倡導新聞寫作故事化的學者之一,他認為“新聞是故事,任何一條好新聞,它必然是一個好聽的故事,人類從有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那天起,就在講述故事。文字記敘的也是故事,從荷馬史詩到司馬遷,到唐玄奘,到馬可·波羅,不管中國人、外國人,包括莎士比亞,都是在講美好的故事,新聞也是故事,隻不過新聞的時效性更強一些”。

從小處著眼,彰顯大主題。我們的記者要善於選題,多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故事,多選一些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通過新聞背后的內幕情況、曲折動人的新聞故事、引人關注的人物命運、衣食住行狀況的微小變化,來反映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即使是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也要通過一些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情景的描寫來展現。這樣,故事化的新聞報道就與受眾產生了天然的接近性。

大家非常推崇的《華爾街日報》,它精於講故事,尤其是故事人物、語言、細節的安排,記者著力“煉字”、“煉句”,直接引語力求簡潔,言約意豐,中間還不時穿插事實或者背景﹔細節的運用精准到位,除了必要的解釋性語言之外,根本找不到記者本人的身影和聲音﹔有聲有色的情節,使新聞故事親切逼真,讀來如臨其境。

但是,這種所謂“純客觀”的西式報道,記者都不是漫無目的地、隨意地講述故事,因為故事的選擇、細節的取向都會摻雜主觀的因素在裡面。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故事,特別是負面報道中選擇的人物和故事,每一個都反映著新聞記者的政治立場、世界觀和思想傾向。文無思想不彰,相同的故事,讓不同的人來講,故事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必然不一樣。萬事萬物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克隆,唯有深邃的思想別人沒法克隆,因為這需要長期的修煉和養成。

好的故事化新聞能聰明地表達宣傳的主題、體現出新聞的人文關懷,帶著受眾一起去思考。故事是為思辨服務的,一篇充斥著大量故事情節卻缺乏思辨主線的文章,缺乏應有的報道深度,充其量隻能算做“實錄新聞”。隻有首先在眾多故事中提煉出思辨性的主題,然后把各種新聞故事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其真正意義的脈絡中,才能使故事化報道做到既報道新聞,又引導輿論。

我所翻閱的新聞類報刊,講故事講得好的當數《南方周末》和《經濟觀察報》,它們始終以與眾不同的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把新聞事件更加真實、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以一種傾訴的口吻跟讀者聊天,而不是在教育讀者。幾千字的文章,包括一些大的經濟事件,我們不費力氣地就順利讀下來,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事件的始末,並接受記者的觀點。這就是故事化新聞的傳播作用:在受眾無知覺並不排斥的狀態下引導輿論,並獲得受眾的青睞。

喻國明教授曾說:“新聞的真正價值是,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受眾,並且這種影響力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一步影響社會進程、社會決策、市場消費和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故事化新聞的本質就在於以人為主體,把情感因素融入到理性的思索與平實流暢的故事敘述中,使受眾在接收新聞事實的同時,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便是社會道德與文化的基本載體。把新聞做得有思想、有感染力,體現著媒體對受眾的關注與人文關懷,也是主流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的一種體現。

(作者為山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