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8期

淺析自媒體時代輿論生態文明的建構

孫建禮

2014年08月01日15:4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輿論生態文明作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和表征,是整個輿論生態環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理想的狀態,是在多種力量綜合作用下平衡發展的結果。在不同的媒介格局下,輿論的形成和傳播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新媒體興起后改變了傳統的媒介格局的新形勢下,輿論生態文明的建構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關鍵詞:輿論﹔生態文明﹔媒介格局﹔建構

“輿論就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裡,公眾對於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1]”在不同的媒介格局下,輿論的形成和傳播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傳統媒介佔主導地位的格局中,通過主動的引導,輿論具有明顯的可控性,而在進入自媒體時代后,卻呈現出不同的輿論場共存、對立的狀態。在主流與非主流、民間與官方的多元化的輿論交鋒中卻也遵循著類似自然界一樣的生態學規律。

一、輿論生態危機的凸顯

當前人類面臨日益嚴重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危機的時候,輿論生態危機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也日益凸顯出來。

1.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網絡和手機這些新興媒介的普及和對大眾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改變了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媒介格局。在大數據時代來臨后,“4G”已不再是遙不可及、刷微博、搖微信已經成為很多人的日常行為。媒介格局的這種變化擴大了輿論形成的范圍和層次,使得傳統媒介對輿論的引導作用被分化和削弱。信息的傳播渠道和公眾的意見的形成、表達和傳播模式也發生了改變。

2.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各領域的矛盾不斷凸顯,客觀上為多元化輿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體。隨著改革事業的逐步推進,肯定會觸及到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社會群體的利益,而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與表達則直接催生了輿論的多元化、碎片化。

3.形成輿論的主體與以往相比,也呈現出了較大的變化。隨著新媒介的興起和普及,關注社會公共問題的人群數量呈幾何數增長。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3年中國網民總數將超過6億,微信用戶將呈爆發式增長。公眾借助這些傳播媒介自發地關注公共事件,表達意見進而形成輿論干預社會。當前輿論生成環境出現的種種變化,從而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當前的輿論生態。

二、輿論生態的特點

輿論生態環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點。在新媒介迅速崛起的今天,既延續了傳統特征,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縱觀近幾年的輿論熱點事件,可以將當前的輿論生態的特點概括為:廣泛性、迅捷性、開放性和多元化。

1.廣泛性。當下輿論生態的這種廣泛性是空前的,它超越了以往任何的歷史時期。

(1)輿論的主體具有空前的廣泛性。網絡和手機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在大眾傳媒格局中的壟斷地位。以往大眾傳播活動中的職業化傳播行為在今天變得越來越“世俗化”,輿論領袖也有日益“泛眾化”的趨勢。大眾傳媒這個輿論平台隨著傳播技術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從而使得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能夠參與到對公共事件的討論中來了。

(2)輿論客體的廣泛性。輿論一般指向的都是關乎公眾自身利益的公共事件,涉及到的領域本就十分廣泛。隨著網絡的普及和開放程度的提高,信息傳播的自由度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信息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並成為他們關注和評論的對象。

(3)輿論影響力的廣泛性。新興媒體的繁榮為輿論的傳播和影響力的擴大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台。與以往相比,今天的輿論影響力的覆蓋面大大增加,從而使得“南美洲熱帶雨林中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后引起的龍卷風”將具有更大破壞力。

2.迅捷性。借助於各種媒介的力量,當下的輿論從生成到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其中間的發酵過程大大縮短了。互聯網和手機的無線網絡的廣泛使用使得普通大眾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發布和意見的表達,特別是通過這種路徑的信息傳播速度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網絡上關於一條吸引大眾眼球的微博在短時間內引發海量博友關注和轉發的案例實在是不勝枚舉。

3.開放性。輿論的開放性是與整個媒介環境的開放性相伴而生的。在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構筑的媒介環境當中,輿論監督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性和深入性,從而使得更多的輿論現象進入大眾的視野,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4.多元化。輿論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其生成渠道和表現形態上。在傳統媒體佔主導地位的媒介格局下,信息的傳播是一個相對封閉和穩定的組織化傳播活動,輿論的生成渠道相對單一,管控起來也相對容易,所以容易出現輿論一邊倒的現象。而現如今,隨著信息傳播媒介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輿論的生成和傳播渠道也變得日益具有開放性,其表現形態也日趨豐富和多元化。

三、輿論生態文明的構建

輿論生態環境是由不同范圍、不同層面上的輿論共同組成的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各種不同的輿論之間不斷地進行著沖突、融合的變化。一般來說,隻有當輿論的這種相對的穩定達到能夠維護社會的穩定,推動社會的進步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才是文明的輿論生態環境。

但是當外部環境發生劇變或內在的某個環節出問題的時候必然會危及到整個輿論生態環境,比如對負面新聞的群體圍觀和集體沉默都會破壞輿論生態環境的平衡性。在面對這種失衡狀態的時候,單純依靠其自身的自愈功能是十分有限和被動的,必須要進行科學的前瞻性的人為干預才能積極有效地營造出一個理想的輿論生態環境。

1.確立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主導作用。在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共存的媒介格局下,信息和輿論的傳播渠道變得更為豐富和多元,從而使得“謠言傳播”具有了更大的空間。從“蛆橘事件”、“食鹽搶購風潮”、“金庸被逝世”到“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上的瘋傳……各種內容層出不窮,當謠言不能因智者而止的時候,誰來扮演“謠言粉碎機”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面對這種復雜的輿論生態環境,就格外需要官方媒體、主流媒體出來辟謠以正視聽,必須進一步強化傳統媒體長期以來形成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對於涉及國計民生和群眾利益的新聞,無論其正面或負面,都應該如實及時報。不報就會給‘謠言傳播’和‘壞事猜想’留下巨大空間﹔不報也是對老百姓知情權的漠視。更重要的是,你不報,境外媒體就會報。因為在自己的媒體上沒有,所以即使是歪曲的事實,老百姓也信,就會造成極大被動。[2]”

2.加強對以網絡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介的監管和引導。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網民數量的激增,網絡謠言、“微博問政”、“隨手拍”對輿論生態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等數字媒體的勃興為人類信息的傳播拓展了一條新渠道,其積極意義自是不言而喻。但是網絡以遠超我們預期的發展速度,所帶來的一系列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採訪時曾指出,“我國的網絡文明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網絡謠言很容易成為引發社會震蕩、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3]。比如2010年關於山西將要發生地震的傳言經網絡發酵后引發的社會恐慌,導致數百萬群眾走上街頭“避難”﹔ “蛆橘事件”導致當年橘子嚴重滯銷,造成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因此,針對當下輿論生態失衡的現狀,亟需完善相應的針對新媒介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力度,規范網民的上網行為,淨化網絡空間。

3.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傳統的傳者與受眾的關系已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二者在不斷地扮演著角色的互換與轉移,趨同與重合在某個節點已成常態。常規意義上的新聞媒介把關人、意見領袖的缺席極易導致輿論生態的亂象。因此,隻有輿論主體——公眾的媒介素養得到提升,才能夠從根本上有效地改善整個輿論環境,使之朝著一種理性、科學的方向發展,文明的輿論生態才會有跡可循。

4.當輿論生態出現驟變時還需政府及時有效地介入。所謂的這種驟變是指輿論進入嚴重的誤區,單純靠其自我平衡能力、自愈功能已不足以在有效的時間內糾正其失衡現象的時候,就需要政府及時地介入進行必要的干預。比如在“蛆橘事件”中:四川省農業廳就及時地召開了新聞通氣會,向公眾公布了柑橘大實蠅疫情和處理情況,有效地保証了真實信息的暢通,大大壓縮了謠言傳播的空間。

總之,輿論生態文明作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和表征,是整個輿論生態環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所呈現出的一種理想的狀態,是在多種力量綜合作用下平衡發展的結果。

(作者系:聊城大學 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米博華.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變革時代的主流媒體自我超越之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8).

[3] 白龍,張洋.整治網絡謠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專家學者談網絡謠言的危害及其治理[N].人民日報,2012-04-18.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