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8期

淺析新媒體背景下的家庭境遇

楊 佩

2014年08月04日15:1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推出了關於“家風是什麼”的系列報道。節目中採訪了社會各階層人如企業家、作家、民眾等對於“家風”的看法,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新時代家庭倫理的熱議。現代家庭由於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融入了許多新的元素,呈現出新的發展形態。新媒體的廣泛性、互動性等特征也不斷挑戰著傳統家庭模式和價值觀念。

關鍵詞:新媒體﹔家庭﹔代際隔膜

“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從人出生到死亡,家都伴隨著人的成長,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人在家庭的庇佑下逐漸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社會人”,而人成熟獨立的標志就是組建自己的新家庭。社會本身也要依靠一個個小家庭的延續而發展。人類社會從蒙昧的原始社會到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再到現代文明社會,家庭轉換著自己的形態。從血婚制家庭到伙婚制、偶婚制直至現代的核心家庭,家庭成為一個具有經濟、生育、教育等功能的多層次的社會組織單位。在社會生產力、社會制度、社會規范以及價值觀念的共同作用下,家庭也朝著人類文明的目標穩步前進。

現代社會雖然傳統家庭模式仍是社會的主流,但是家庭卻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社會人口流動性的增加、社會觀念的轉變、科技的革新,這些都為人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家庭穩定性大幅下降的同時,時空的延展性擴寬卻是史無前例的。例如,出現了跨國家庭,異地家庭等。西方社會甚至出現了同居不結婚,結婚不生育的現象,於是有些人認為家庭發展到了盡頭,即將瓦解。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認為現在正是家庭的繁榮時期,其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多元化新模式。這些也讓人看到家庭為適應社會發展做出了努力,尤其是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家庭迎來了新的一輪機遇與挑戰。新媒體是指超越了電視媒體和紙質媒體的網絡媒體、數字媒體和移動媒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互動性、多樣性和及時性的特點。這種高效的互動性使得新媒體成為新時代的主要輿論陣地。普通民眾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最新的資訊,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新媒體感知方式的多元性也使得其具有更深刻的主體體驗。比如現在智能手機都具有的地圖導航功能,人們無論是搭乘公共交通還是自駕都可以從電子地圖上找出最便捷的出行路線,實時交通信息的更新也免除了人們的后顧之憂。在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時代,人們面臨的是如何更快捷高效的處理時刻變動的信息,因此電子商務便成為人們的首選。人們在任意地點任何時間隻要有移動設備以及通達的網絡就可以處理工作。所以現在可以看到很多人選擇在家裡辦公,不僅可以順利完成工作還可以顧及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忙於工作卻想要深造的年輕人也可以通過空閑時間網絡在線課程的學習提升自我。人的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時候,家庭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價值觀的多元化引發的集體無意識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似乎成為建立平等秩序的前提,網絡等媒體的開放性、低門檻性必然會導致人們“自我發聲”的泛濫。人們在傳播媒介上任意的宣泄自己情感,這是對自我的表達,也是對自我的體証。這時媒體意見的決定權就發放到每一位媒體受眾手中,而這些受眾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而進行錯誤的選擇。新媒體的特殊性就在於此,民眾不僅是接受信息、傳遞信息的人也是制造信息的人。就算僅僅是傳遞信息,在每一次傳遞過程中都會包含傳遞者的意圖。在這些媒體平台上,價值觀念如同信息一樣時刻都在變換。正是這種價值信息的泛化,家庭傳統的倫理觀念也分崩離析,家長的權威也早已崩塌。實際上問題就在於權威被打破之后並沒有建立起新的價值體系。在這種錯綜復雜的輿論環境之下,人們早已看不到仁義禮智、恭德敬信等傳統美德。新媒體以一種反傳統反主流的價值面貌呈現出來,人們用反諷、夸張近乎癲狂的方式表達自己,傳統價值的虛無化和去中心化顯露無疑。例如破壞他人家庭的“小三”卻成為人們口中傳頌的“反腐斗士”。“消極的對抗最終導致了虛無主義,即否認一切權威,消解一切價值,顛倒善惡混淆美丑。虛無化的個體完全沉溺於感性世界之中,逃避現實生活。[1]”社會意識總是與一定利益相聯系,在網絡上人們更易於找到自己的利益共同體為自己尋找開脫的理由,緊接著人們便可以利用這種輿論壓力主導事物發展的形勢。當啃老不再是屈辱的代名詞,不贍養老人變成一種習慣之后,家庭的倫理觀念又如何建立。輿論的自由還未為人們帶來生活的革新時,已經變成人雲亦雲的附和。人們在追趕流行與新奇的過程中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角色,體驗過后又立馬沉浸在悵然若失的遺憾之中,循環往復。於是這種不確定性引起了人們價值觀上的集體無意識,而人們又在其中選擇了避免義務與責任的人生道路。

二、虛擬空間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沖突

“網絡融合傳媒的特點使得傳播終端摒棄了單一的傳播形態, 利用網絡技術將多種文本和圖像生動地交匯到一個可以移動的媒體終端,在視覺上打造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信息產品,以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傳遞信息的方式,直接作用於受眾的感覺器官,為大眾所喜聞樂見。[2]”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新媒體交友,建立以及鞏固自己的社會交際網絡。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意味著人們的生活生產范圍早已不受時空的限制。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家庭也面臨抉擇,雖然移動通信設備可以幫助人們與親友聯絡,但是卻代替不了人之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交互性的媒體形式沒有使人們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還創造出新的公共領域不斷侵入人的私人生活之中。人們工作、交友、購物、娛樂都離不開新興媒體,就連家庭私人領域也早已納入到新媒體的公共領域之中。不僅僅是公眾人物,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媒體關注的焦點和他人口中的“談資”。有些人在網絡上建立了一個家,在這裡公開自己的家庭生活,情感體驗,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有些人更把媒體上的虛擬世界看作是現實,沉浸於自我憧憬的意象之中。由於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人們更願意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例如人們總是覺得從未謀面的網友比自己的親友更了解自己更容易產生共鳴。但是實際上是因為虛擬空間的距離性才給人帶來一種美好的假象,這就是為什麼網戀認識的男女在實際生活中往往不能長久。這種虛擬媒體的不確定性也為家庭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還有近幾年不斷出現客戶信息泄露等現象,就是電子商務帶來的負面影響。私人領域由於媒體的傳播走向公共化,個人信息也在網絡上公開化、透明化。人們在互動媒體中展現自我就意味著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公共視域之下。新媒體作為公共領域的延伸已經慢慢滲入家庭之中,人們應該看到媒體技術只是生活的工具手段不是生活的全部。

三、新媒體的互動性產生的代際隔膜

新媒體對於家庭穩固性的另一個觸動是增加了家庭的代際隔膜。據統計,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網民的低齡化。現在許多中小學生對於新興媒體使用的流暢度遠遠高於其父母。在信息時代,家庭已經被卷入經濟生活的信息化和網絡化進程之中。電腦、手機、平板等多種形式的新媒體成為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於媒體技術已經滲入家庭生活之中,孩子對於新媒體的使用也成為其社會化完成的必經階段。網絡媒體的廣泛性開拓了孩子的視野,而其互動性的特征補充了學校傳統單向教育的不足。於是孩子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父母對於孩子過早接觸網絡世界的態度卻是喜憂參半。媒體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孩子心智還未成熟,讓父母更加擔憂。網絡媒體提供的悠閑的氛圍與孩子緊張的學習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虛擬世界的誘惑使孩子無法抗拒。然而網絡聊天、網絡游戲會耗費孩子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父母的勸阻也隻會增加孩子對其的逆反心理和厭煩情緒。網絡在拉近孩子與外部世界的距離之時,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無形的屏障。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還很稚嫩,很容易在多姿多彩的虛擬世界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如果這種隔膜無法消除,就不能形成穩固的家庭關系。打破這種代際隔膜將是家庭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穩固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家庭的代際關系的和諧是家庭穩定的關鍵。父母應注重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而不只是一味的阻攔,要建立平等互信、相互理解的代際關系。

四、以家庭消費為代表的物化親情

家庭的產生源於人類的傳統農耕文明,人們聚集在一起有目的有分工的勞作。隨著生產方式的社會化,大多數的中國家庭褪去了經濟功能中的生產職責,不再是生產資料的佔有者,也不用承擔分配和交換的職能。生產力的進步、私有財產的增加,家庭的社會角色便從生產單位轉變為消費單位。家庭消費不同於個體消費,家庭的規模、家庭結構、家庭類型都會對家庭消費產生影響。家庭消費往往是家庭成員之間共同使用,例如購買家具、家電、住宅等,在消費的過程中也伴隨代際性社會關系。社會上更出現了以家庭網絡為基礎,以社交網絡平台為手段的經營模式。例如,近幾年微商的蓬勃發展,通過親屬朋友的“口口相傳”獲得比傳統媒體廣告更高的可信度。現代消費已經不僅僅是人需求的滿足,更是一種文化的消費。商家看到家庭消費的前景,利用廣告將產品與愛情、親情聯系起來,潛移默化地把人的感情物化為可觸摸的產品。例如鑽戒廣告語:愛情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潛台詞就好像在告訴人們買了鑽戒送給愛人就代表了自己的愛意。再比如一個老年保健品的宣傳詞:年輕態健康品。商家把其產品與孝順、青春、健康聯系在一起,實際上賣給顧客的只是“美好的願望”與產品本身卻不相干。於是人們隻要想到某些詞語就可能聯想到與之聯系的產品,廣告就是這樣引導人們消費。同時這種聯系更產生了一種同化趨勢,成為消費者意識中的幻覺主體。消費主義的金錢神話誘導人誤以為物質可以換回情感的缺失。正如鮑德裡亞所說:“這時,物不再是一種實用的東西,它是具有一種符號的社會價值,正是這種符號的交換價值才更為根本。[3]”家庭消費由於其復雜性更容易陷入消費主義的物象之中。所以家庭消費應注重物質性消費向精神性消費的轉變,堅持理性消費,注重情感交流。

媒體技術對家庭的影響已經深入意識領域,這種意識形態不僅決定人們的生活樣態還引導人們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如同哈貝馬斯所說:“技術作為工具的宇宙,它既可以增加人的弱點,又可以增加人的力量。在現階段,人在他自己的機器設備面前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軟弱無力。[4]”新媒體帶來的問題不能僅從外部干預還必須媒體內部發展方面著手解決。政府還應該規范監督媒體傳播內容和組織形式,而主流媒體要堅持積極的輿論導向,減少娛樂化、低俗化。例如,最近網絡上受到追捧的央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不僅介紹地方傳統美食還融入人們的家庭情感,給人們帶來豐富的視覺體驗的同時滋潤了人們干涸的心靈。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佩.淺析感性網絡文化視域下的審美價值[J].今傳媒,2014(4).

[2] 陳長鬆.論網絡空間公共領域、私人領域的融合及影響[J].學術論壇,2009(11).

[3] (法)鮑德裡亞著.夏瑩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德)哈貝馬斯著.李黎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