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8期

淺析《爸爸去哪兒》引發的收視熱潮

梁甜甜

2014年08月05日08:0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2013年湖南電視台播出的一檔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收視火爆,觀眾對節目中星爸星娃們的表現熱議不已,有人將它與韓國原版《爸爸去哪兒》進行比較,有人將五組爸爸和孩子進行比較,有人遺憾這節目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創。各種各樣的評論和圍觀使這個節目火熱程度持續升溫,由此拍攝的同名電影《爸爸去哪兒》更是收獲了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

關鍵詞:熱潮﹔原因﹔創新

近年來,音樂類選秀節目風靡電視熒屏,從《快樂男聲》到《中國好聲音》,從《中國夢之聲》到《夢想合唱團》,可謂種類繁多、花樣百出。如此娛樂在吸引受眾關注的同時,也吸引來了升級版的限娛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各大衛視發送了文件指示,要求2014年全國衛視的歌唱類節目最多保留4檔。這樣一來,各大衛視2014年的節目編排都將受到影響。在這樣一種電視環境下,湖南衛視一檔引自韓國的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異軍突起,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

一、《爸爸去哪兒》走紅原因

(一)題材親民,明星加盟

我國電視行業發展至今,播出過很多親子真人秀節目,比如北京電視台的《交換家庭》、深圳衛視的《飯沒了秀》等。這些節目選用的角色都是以普通人為中心,對受眾來說雖然有娛樂性但並沒有太大吸引力。而《爸爸去哪兒》則啟用明星父子,受眾本身對明星的私生活充滿好奇心,對明星的孩子則抱有更大的興趣。因此在觀看他們的同時,滿足了自身的好奇心和窺私欲。很多網友在《爸爸去哪兒》播出前就表示想看“不老童顏”林志穎的兒子是不是長得跟爸爸一樣帥氣。節目播出第一期后,微博上對林志穎兒子小Kimi的評論多達數萬條,可見網友對其關注程度絕不一般。再者,平民綜藝節目其觀眾培養需要一定成長期,而明星的加盟可以說省略了成長期這樣一個步驟。明星自身的號召力,大大提高了節目的觀眾數量,這是平民綜藝節目不能相比的。

(二)大手筆精致制作,綜藝性更強

《爸爸去哪兒》不僅在環節銜接和內容制作上完全照搬韓版,在工作人員數量和設備的配備上也與韓版看齊,拍攝期間就有100多名工作人員,以及40多個攝像機位。可見其工作人員數量之多,設備配備之齊全都是以往綜藝節目所不具備的。另外,節目后期制作同樣以韓版為模本,不僅加入大量生動的音效,還在字幕基礎上以動畫字體形式插入意義簡潔鮮明的詞語或短句,在解說的同時“兼職”吐槽。這樣的后期制作不僅再次突出強化笑點,還滿足受眾在接受信息時遵循的“認知最省力”原則。

(三)“萬綠從中一點紅”

繼2005年湖南電視台《超級女聲》火爆之后,各類音樂選秀節目開始充斥電視熒屏,《中國夢之聲》和《激情唱響》等,但能與當年“超女”火爆程度相比的恐怕隻有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觀眾對這些選秀節目走出的冠軍從耳熟能詳到漠不關心,年復一年換湯不換料的音樂選秀節目早已使觀眾失去了原有的熱情,打開電視除了新聞和電視劇,播出最多的就是歌唱類節目。在這樣千篇一律的電視環境下,《爸爸去哪兒》的出現,及時開辟了一條獨樹一幟的清新路線,主角由草根變成明星,內容由選秀變成親子體驗,形式由音樂真人秀變成戶外真人秀,所有方面的改變都讓觀眾耳目一新。

(四)原版成功基礎上的“本土化”

韓版《爸爸,我們去哪兒》從開播起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紅遍韓國大街小巷,對於引進這種成功模式的節目,電視台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而且用成功模式樣本邀請明星也更容易,一箭雙雕何樂不為。《爸爸去哪兒》與《中國達人秀》和《中國好聲音》同樣都是引進的國外成功的節目,但前者與后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爸爸去哪兒》來自亞洲國家韓國。韓國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與我國相鄰,而且兩國文化底蘊也相近。這樣一來,其節目傳達的思想意蘊和節目的價值內涵更易於我們理解和吸收。另外中國版《爸爸去哪兒》根據國內明星地位、受眾喜好和接受心理,對節目的環節設置、游戲設置、住宿條件等方面都做了改變。 總之模仿節目形式和內容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將節目做“本土化”改造,使其更加適合中國電視、中國觀眾。

(五)多形式宣傳,與明星互動

中國版《爸爸去哪兒》的宣傳活動做的可謂有聲有色。首先,宣傳聯動,自家節目營銷。湖南電視台利用其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為《爸爸去哪兒》做宣傳,邀請《爸爸去哪兒》的明星爸爸和小朋友們上節目。 由於《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本身已經具有大量固定受眾群,收視率在同時段很高,利用這樣一種宣傳方式,《爸爸去哪兒》相當於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次,微博明星效應。“快樂家族”與“天天兄弟”各自成員都擁有超高人氣,微博的粉絲數量龐大,何炅、謝娜等人在微博上對《爸爸去哪兒》節目的推薦轉發以及他們與林志穎、郭濤、田亮、李湘等人的頻繁互動,更是引起網友們極大地興趣與關注。

同時,觀眾群也由普通百姓擴展為明星+普通百姓。這樣一來,《爸爸去哪兒》在未播出時就已經擁有很高的人氣,播出后孩子們可愛討喜的表現更是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圍觀。

(六)人文情懷濃厚,社教意義深刻

親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爸爸去哪兒》在為我們帶來樂趣的同時,使我們感受到溫暖的父子之情,也讓我們思考:在新時代下,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更適合孩子。在節目中,我們看到不會做飯的爸爸們竭盡思慮想為孩子做好吃的。林志穎一邊煮餃子一邊為餓了的Kimi沖奶粉﹔郭濤滿頭大汗為兒子?面條。爸爸們的負責和孩子們的善良,這些細小的溫暖成為節目的閃光點。現在的獨生子女更像溫室裡的花朵,要什麼有什麼生活無憂無慮,被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著長大。因此住平房住帳篷,沒玩具沒零食,在沙漠連水源都不充足,這樣的生活條件對沒吃過苦的孩子來說無疑是種挑戰。爸爸如何讓孩子接受這種環境,孩子如何表現﹔在與小伙伴共同完成任務時孩子們如何互相幫助﹔爸爸們遇到困難又是如何解決。這些情節都讓觀眾受到教育和啟發,林志穎在第四期節目的最后談到希望觀眾們看到的不只是他們在旅行,更希望看到的是教會小朋友分辨成長中的對與錯。張亮也表示希望能教給孩子一種擔當,一種勇氣,去面對新鮮事物時的一種挑戰,還有承受能力。

《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具有當今社會提倡的人文情懷,傳遞著積極的正能量,讓觀眾感受到父子親情的同時,也教育著、帶領著小朋友們勇敢的走上成長道路。

二、《爸爸去哪兒》帶來的思考

(一)不同聲音,力求創新

《爸爸去哪兒》火了,在收獲如潮好評的同時,必然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人民日報》批《爸爸去哪兒》存惰性短視無能力。認為這種購買模式不僅“逼迫”中國電視從作坊式走向工業化流水線,並且存在惰性,收視雖然高了但抹殺了原創動力和能力。這種批評是客觀的,通過引進成功節目模式來提高收視率,雖然可行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好的節目數量有限,制作一檔好節目更是需要靈感與經驗的結合。中國電視節目的原創能力現在還比較弱,原創節目要麼無趣要麼短命,這與制作者的思維固化、保守分不開。因此在引進國外節目時,我們更要關注其節目思想的多元性、開放性。

對於引進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我們也可以更大膽的隻提取其思路,在板塊和環節等方面全部重新設置,不必因為原版成功就一味的模仿。這樣既避免涉及復雜的版權和利益紛爭問題,同時有時一個小觀點就可能催生出一系列創意。

(二)節目引進,尊重行情

《爸爸去哪兒》熱播后,網傳國內有傳媒公司准備購買韓國另一檔高收視綜藝節目《Running Man》的版權,引起網友極大反對。這種反對存在其合理性,《Running Man》與《爸爸去哪兒》不同,其節目形式或許並不適合在中國發展,韓國藝人的敬業精神極高,並且他們需要靠參加綜藝節目來提高自己的出鏡率,因此在節目中會比較認真賣力。而國內明星不存在出鏡率低的問題,明星們都比較在乎個人形象,在綜藝節目中不太放得開,也不會為娛樂而丑化自己形象,更不用說早晨素顏出鏡。這樣一來,節目中很多笑點便無法呈現,節目的娛樂性也會大大減弱。引進國外優秀電視節目,不僅要看它在當地是否擁有好口碑,更需要考慮它的內容與形式是否符合我國傳媒行業及娛樂圈現狀。《爸爸去哪兒》不僅其新穎的節目形式適合引進,節目所暗含的濃郁人情及社會教育意義對我國的社會現實和傳媒領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總 結

《爸爸去哪兒》憑借其新穎的模式,沒有“水土不服”,反而異軍突起,原因在於節目形式明快,所傳遞的價值觀積極向上,充滿人文氣息,符合我國電視業當前需求。其收視熱潮的形成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節目的高收視率不僅歸功於原版的優秀,更主要的是電視制作者不再是單純的模仿節目形式,而是抓住了節目的精髓,深刻的內容和形式總會使觀眾目不轉睛。但是《爸爸去哪兒》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后期制作仍然較弱﹔動畫和音效的運用有不夠恰當的地方﹔對於觀眾笑點的把握不夠准確﹔環節游戲設置不夠大膽等等。

國內電視節目競爭壓力大,眾多電視台同分羹,不久之后將會有二十多檔親子類節目登錄各大熒屏,將來的第二期《爸爸去哪兒》的收視率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我們還無法預測。韓版《爸爸,我們去哪兒》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除節目自身吸引力外,也與韓國隻有3家電視台有關。雖然電視台的節目產量高,但同一時段人們的關注點還是要相對集中些。《爸爸去哪兒》未來若想持續保証高收視率和良好口碑,就要不斷的對節目環節、內容、游戲、后期制作等方面進行創新,要不斷挖掘明星爸爸和孩子們的新笑點、新特征,不斷帶給觀眾新樂趣、新發現、新思考。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傳播學部)

參考文獻:

[1] 言爽.淺析韓國明星綜藝節目在中國網絡的傳播[J].上海師范大學,2010(4).

[2] 彭娜.中韓綜藝節目敘事結構對比分析[J].重慶大學,2010(4).

[3] 殷樂.韓國綜藝娛樂節目探析[J].電視研究,2006(7).

[4] 韓超.韓國電視綜藝節目形態探析[J].東北師范大學,2012(5).

[5] 孫玉雙.韓國綜藝娛樂節目發展現狀探析[J].現代視聽,2011(8).

[6] 田鈺佳.解構韓國娛樂節目[J].管理與財富,2007(4).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