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化進程,加速了資源的流動、重組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崛起正在成為城市實體空間的流動性延伸,彌補了傳統媒體互動性、即時性的不足,也成為了城市底層人民的話語開放平台。二者相互促進,城市化為新媒體的發展提奠定了物質基礎,新媒體整合碎片化的空間成為城市發展的第二空間。
關鍵詞:城市化﹔實體空間﹔新媒體﹔城市傳播
城市化,簡單地說就是非城市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的過程。在處於社會急劇轉型期的當下中國,城市化所表現的大規模人口流動現象背后實際隱含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觀念和價值的變動與重組。這其中不乏媒體的參與、作用,媒體形成的“都市話語”啟蒙了城市化進程中非城市人口的都市意識。除了大眾媒介長期以來的溝通情況、整合資源之外,以新的傳媒技術為基礎而出現和應用的新媒體把媒介建構的都市意識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斷地改變著社會的形態和交往方式,社會形態和交往方式的改變又帶來整個社會知識結構的改變和權利的分化與重組。新媒體與城市、城市媒體互為載體、互為補充、互相作用、和諧共生,實現了城市內外的信息延伸與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從新媒體的功能角度分析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關系問題。
從功能性角度來說新媒體是相對與傳統媒體的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它除了有大眾媒體的溝通情況、提供信息、檢測環境等功能外還具有強大的互動性和自主性。不同的新媒體形式穿梭在城市中,呈現城市的縮影,而城市中的新媒體根據運動形式的不同分為固定式、移動式和半移動式,如樓宇電視、LED顯示屏等為固定形式的媒介,以移動電視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則為移動式。電腦和iPad為半移動式,既可以移動使用也可以在固定位置使用。新媒體的運動方式與城市規模和城市化進程的程度相互影響,城市的規模和發展程度決定了新媒體的普及、應用,反之,新媒體的發展也促進城市走向信息化、開放化和現代化。
一、社會轉型與新媒體轉型
長期以來,大眾傳媒扮演著信息溝通者的角色,然而在城市化的特殊語境中,傳統媒體並不是萬能的“在場”,相當數量的進城務工人員受廣播電視節目接受終端的限制,也沒有接觸報紙、雜志的習慣,手機成為他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重要方式。鑒於此,新媒體急需在社會轉型期,根據不同的受眾和受眾的不同需求轉變自身的角色、形態等,並且使這種轉型常態化。
新媒體的角色轉型:新媒體從信息傳播者的角色轉向“社會解壓閥”的角色形象。為城市各階層提供媒介話語的開放平台,成為各階層表達自身需求與利益提供便利,促成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對話。如城市政府微博的開通,人們有了更加便利的獲取政策信息、監督執法機構、維護自身利益的官民互動渠道。然而,目前國內的微博局限在自身附帶的“公共性”功能,並沒有正式成為維權的官方渠道而納入城市社會建設系統。
新媒體形態的轉型: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存在的一種基於新技術而誕生的媒體形式,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為滿足不同受眾在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的信息需求,發揮新媒體即時性的傳播特點。不同表現形態的新媒體之間的互動、新舊媒體之間的互動、以及城市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都成為新媒體在城市化進程中媒介形態轉型的主要表現。
城市為新媒體提供了信息源,也為新媒體存在和發展提供了主要場域。新媒體應城市受眾的需求而誕生也要應城市化的發展步伐而從形態、角色、性質等方面進行轉型,滿足不同受眾階層的信息需求和利益表達。
二、城市空間的延伸與新媒體的互動
空間是地理學的研究范疇,空間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空間是可感知的有形世界,偏重於物質性和客觀性。第二空間是變動不居的意象世界,話語的建構成為第二空間的形成關鍵。第三空間是物質與經驗的交錯地帶,是對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結構和重構。[1]”
城市本質上是以第一空間的形式存在,因此城市構成了媒介消費的地點。人們在不同的場所消費媒介信息,如公交車站、商場、公園、電影院等。不同的場所有承載信息的不同媒介,如公交車站有公交站牌廣告信息、電影院有海報宣傳和專業的電影熒幕等等。智能手機的普及化,人們的媒介消費不再局限於地點所提供的實體空間內的媒介消費,手機媒體為隨時隨地跨時空媒介消費成為可能。媒介消費出現了空間轉向:電子媒體時代和新媒體時代的空間轉向。
電子媒體時代,媒介介入城市傳播中,成為城市資源整合和城市形象傳播的主要窗口,人們通過接觸傳統媒體了解異鄉的風土人情和自身難以觸及的外在世界的信息和體驗,城市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延伸。城市品牌形象的傳播、建構以及城市影響力的擴大大多依靠大眾媒體的直接宣傳和隱形傳播。 媒體構建了“作為符號的地點”,畢竟實體空間有限而難以完全到達,新媒體讓這種符號的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體驗更加真切。人們通過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組合形式消費著媒體呈現出的符號,“而符號所創造的意義不限於其所指代的體驗中自然生成的一部分”[2]。互動式地體驗和感受異時異地的景觀和文化,城市空間在新媒體領域得到空前的延伸。這種延伸使城市由各種流動的空間組成,流動的空間超出了城市的物理空間范疇,使城市在各種異質空間中構成想象的共同體。城市空間的延伸需要與新媒體的不斷互動推動三個層次的空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形成城市化進程中新的空間形態。而新媒體也需要不斷地更新傳播形態和信息傳播模式才能為城市空間的擴張提供更加優良的傳播環境。
三、城市化進程中的新媒體整合功能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處於“半城市化”狀態,所謂“半城市化”是指“不徹底的城市化狀態,這種不徹底不僅僅表現在地區景觀和空間結構方面,還表現為城市化進程中大量存在的不完全城市化人口”[2]。這種半城市化與城市化之間的種種差異,使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化加劇,“社會分化影響傳播分化,傳播分化又加劇了社會分化……社會分化和傳播分化具有明顯的互動性[3]”社會分化需要傳播媒體進行整合,媒體的發展以社會的發展為動力和支撐。傳播分化的惡化,導致傳播斷裂、傳播失語和媒體的責任缺失,而媒體作為社會的鏡子,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也關照社會民生。除卻大眾媒介強大的社會整合功能外,新媒體的崛起成為大眾媒體社會整合的重要補充形式,“手機的媒介邏輯體現在它塑造了一個間距空間,這個間距空間加速和方便了個人在三個不同場域,包括工作場域、家庭場域、社交場域之間的轉化。[4]”無論在哪個場域隻要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就能進行信息的制作和傳播。每個使用者都成為一個自媒體,在社會突發事件發生時,以最迅捷的速度、最簡潔的方式傳播此時此地發生的信息,新媒體的這種即時傳播成為大眾媒體新聞源的同時也彌補了大眾媒體信息量和社會動員力量的不足。
四、新媒體與城市文化文本
文化的地域特性往往是一城市文化區別其它城市的根本,城市的發展和品牌的塑造離不開文化的支撐,而以文化為支撐打造的城市語境和城市意境往往成為培養一城市居民實現文化認同和社會認同的最佳途徑,新媒體具有文化傳承功能,媒介平台的開放所形成的文化傳播從實體空間延伸到虛擬空間,形成兩個世界的空間轉換和文化延伸。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的興起,聯結了社會不同階層,無論是否相識都可以形成信息交流圈,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傾向,圈子和圈子之間又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交流互動,這種能把全社會資源連接起來的媒體形式最大限度地網聚各方力量,使地域文化全球化擴散成為可能。結合本地新媒體的傳播和流動空間新媒體的傳播,舉辦線上線下的文化傳播活動或者城市品牌營銷活動,吸引更多人參與城市文化的建設、城市文明的傳播。打造獨特的城市文化文本,吸引外商投資、吸引游人觀光,為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發展塑造文化樣本、提升城市文化傳播力和文化影響力。
五、新媒體與平民話語權
新媒體的高度社會化、交流的低成本和使用的便利性成為底層人民分享社會資源的最佳途徑之一。尤其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進城務工農民群體的邊緣化和不被認同的身份尷尬,促使他們迫切需要運用新媒體的開放平台和低門檻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宣傳自己的勞動力價值。“美國學者魯賓和柏斯將媒介觀眾分為‘工具性使用觀眾’和‘儀式性使用觀眾’。工具性使用媒介的觀眾是主動地使用媒介,其目的是以追求刺激、娛樂、信息或知識為主﹔儀式性使用媒介的觀眾通常是消極地使用媒介,沒有清晰的目的。非城市人口就屬於‘儀式使用觀眾’。[5]”從儀式性使用到工具性使用還需配合城市其它媒體的宣傳途徑,培養用戶的媒介使用意識,提高媒介素養,才能使用戶真正成為媒體的主人,實現社會資源的共享和掌握媒介話語權成為可能。新媒體的公共表達和本身的驅使性是使新媒體在社會分層過程中實現話語平等的角色平台。話語的平等突破了距離和空間的限制,溝通信息、疏導情緒、發表意見、進行監督成為新媒體“公共領域”的基本話語職能。現實情境中,新媒體的“公共領域”裡依然是精英階層掌握著話語的控制權,真正的當事主體並沒有學會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的擴散和了解相關政策信息以做出行動的調整。所以,城市化進程中,新媒體應積極主動探尋培養和提高進城務工農民和活躍在城市底層平民的媒介素養。
六、小 結
城市化是城市走向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途徑,城市作為一種實體空間媒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促成新的實體媒介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化促成新城市形態的誕生,新城市即為一種新的實體空間形態。同時,應新的城市發展的需要產生新生代的市民和進程務工農民這一新的城市生活主體,他們成為聯系城鄉的重要橋梁,也成為城市流動新媒體的潛在用戶。同時,城市轉型帶動新媒體形態、功能和角色的轉型,新媒體的轉型應符合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心理特質和文化偏向,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打破媒體傳播的時空限制,形成實體媒體與流動媒體互動共生的城市傳播新模式。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鄧庄.城市化進程中的大眾傳媒[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2] 方玲玲.媒介空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3] 何為,黃賢金.半城市化: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兩類異化現象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2(2).
[4] 馬凌,蔣蕾.媒介化社會與當代中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 譚琴.新媒體在“人的城市化”過程中的作用[J].華中人文論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