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視熱播劇《產科醫生》中的“大量干貨”讓觀眾開始重新看待國產行業劇。面對“標杆之作”和“業界良心”的評價,該劇的編劇張作民以及導演李小平在接受採訪時反而顯得很是平靜,如果觀眾在收看這部劇的時候,沒有感覺到被誤導、被愚弄,而是透過藝術的面紗看到了生活本來的樣子,感受到了主創們的誠意,那麼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正如《產科醫生》的藝術總監鄭曉龍導演曾經說過的:“《產科醫生》這部劇拍出了職業精神。”
■真實
編劇曾在醫院工作
毫不夸張地說,很少有國產劇能像《產科醫生》這樣,在“真實”這兩個字上做到如此的錙銖必較。
“幾乎買下了西單圖書大廈產科專業類書架的所有陳列書目﹔搜集的網絡資料打印出來有百萬字之多﹔大量觀看國內外真人和模擬的手術視頻。”做到這些的,不是某位精益求精的產科醫生,而是《產科醫生》的原著小說作者兼編劇張作民。
在《產科醫生》小說原作中,張作民前前后后共描寫了30多個醫學專著中的典型病例,詳細到用什麼藥、多少劑量、容易出現的誤診等等,通通有據可循。“我上大學之前在醫院工作過,大概兩年時間裡在手術室做病房工人,在等待手術的過程當中我就趴在觀摩室裡看醫生做手術。”在這個“偷師”的過程中,張作民摸到了不少醫療行業內的門道。“比如說醫生之間說的行話,醫生也說切除子宮,但都是在非常正式的情況之下,或者是在跟病人交流的時候,在彼此熟悉的醫生之間,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他們不說切除子宮,而是說趕緊拿子宮,隻需一個‘拿’字,寫起來很專業、很地道了。”
除了得天獨厚的“從業經歷”,張作民更是主動創造了不少去醫院體驗的機會。張作民有一次感冒了,不是太嚴重,但是為了要體驗生活,硬著頭皮叫來了120救護車。當醫生了解了張作民的病情以后就有點發牢騷,說你這麼一點病還要叫救護車,現在還有20多個病人在等著我呢。“我當時感到很內疚,一個40多歲的女醫生,上有老、下有小,凌晨3點鐘還有20多個病人,牢騷發完之后照樣給我打針、開藥,我隻能說實在對不起,但沒好意思說是來體驗生活的。”
為了真實甘當“拼命三郎”的不隻張作民一人,在《產科醫生》劇組,每一位成員都和醫院進行了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導演李小平透露:“為了使表演更具說服力,劇組提前安排了演員到大醫院‘實習’,很多演員還親身參與到實際的接生當中。”如今的佟麗婭已經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演完《產科醫生》,自己能頂半個接生婆”。
除了向專業醫生學習,劇組還請專業醫生現場指導,李小平表示:“《產科醫生》劇組專門聘請了多位職業醫生和護士在拍攝現場全程跟組指導,從台詞中的醫學術語,到演員在手術台上的每一個動作,都要保証專業化和職業化。在拍攝過程中,這些跟組醫生的‘權力’,上可干預劇情的發生、走向,下可干預演員穿什麼樣的衣服、做某個手術用什麼樣的材料器械,乃至握刀的方式等等。現場拍攝的手術細節,全都是在人體模型等器材上進行,做到了全套過程和真實手術一模一樣。”
■責任
醫療劇具有科普作用
有人以為,電視劇不會對觀眾的認知產生影響。但《產科醫生》的創作者卻認為,電視劇同樣需要肩負責任。
在以往的醫療劇裡,孕婦動不動就要剖腹產,相應的,在生活中,不知從何時起剖腹產似乎也成了一台和切闌尾差不多的小手術,但《產科醫生》告訴觀眾,剖腹產風險很高。
張作民表示,他在寫《產科醫生》劇本的過程中,制片人提出一個要求:《產科醫生》這部劇要有科普的作用,“比方說剖腹產這個問題,劇裡剖腹產之所以要寫成一場大戲,就是要強調剖腹產的指征。我們現在很多人是沒有指征的,很多人不知道剖腹產以后子宮內膜要被破壞,你以后再懷第二胎的時候,大概是二百個人到二百五十個人當中就會出現一例前置胎盤,前置胎盤就是胎盤跟子宮內膜植入了甚至是穿透了,這個在你分娩的時候會出現大出血。”談起之前醫療劇造成的誤區,張作民有些痛心疾首,他表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要求把剖宮產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但是很遺憾的是,現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的比例都超過50%,“許多孕婦怕疼,就花幾個錢,以為一剖就完了,實際上剖完了以后,實際上過幾天刀口的疼一點不亞於自然分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醫療行業逐漸成為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不僅電影、電視劇中有所涉及,甚至有的電視節目打出全方位展示孕婦生產過程的口號,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科普的作用,但對於這股“醫療風”,張作民卻只是冷眼相看。
在張作民看來,在血淋淋的直觀展示之外,電視是可以有其他的表達方式的,“像我們這個戲裡面,實際上連血都沒有濺,隻有一些血出來。手術刀劃皮膚的畫面,在國外用活的動物拍,因為活的動物有血壓,刀下去血馬上濺出來,那非常真實。但我們用的是已經宰過的豬肉,不追求那種效果。現在看起來,觀眾接受了這種方式,他可以看到真實的手術,但不一定要看血淋淋的東西。”
■遺憾
劇情需要隻能明知故犯
作為一部貼近百姓生活的好劇,“真實”不是《產科醫生》的唯一標准,“真實”的目的是耐看,而《產科醫生》追求的是耐看,並且好看。
張作民坦言:“影視作品的性質決定它不可能跟現實完全一致,換句話說就是明知是‘錯’也要這麼做。比如像‘擴容’、‘開辟靜脈通道’等,這些話在實際手術中是麻醉醫生說的。有句行話叫‘主刀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生是保命的’,當病人生命體征出現問題時,都要由麻醉醫生來解決。但我們還是要把這些台詞安在主刀醫生身上,因為主刀醫生才是我們的主人公,麻醉醫生不是主要表現的對象,這種錯誤,隻能說是‘明知故犯’了。”
《產科醫生》播出以來,有觀眾會問,為什麼總是幾個進修醫生在那兒動手術,在張作民看來,這是生活與藝術融合的結果,“像產科這種科室,能上手術台的醫生起碼應該有二十個左右,比如主治醫生,或者副主任醫師這一級的,因為手術是分等級的,產科手術至少分四級,級數越高難度越大,一般一級手術、二級手術很多醫生可以做主刀,但我們不可能有那麼多演員,這是電視劇的創作規律決定的。”
談起劇中好似“刻意回避”的醫患問題,張作民也有自己的想法,“過去這類題材寫得太多了,而且我認為醫患矛盾是表象,根子在醫院管理和醫療改革。我希望觀眾把目光放在醫院內部,看到醫生是如何全力以赴為病人服務的,這才是解決醫患矛盾的根本。”張作民總結道,做真正有中國特色的醫療劇,既要有美劇那樣大量寫實的醫療案例、醫患矛盾,又要有一個好看的、完整的故事,滿足中國電視觀眾對連續劇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