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4年·第3期

城市台電視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研究

孫愈中

2014年08月12日14:26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新聞界有句行話,叫做“評論是傳媒的旗幟,觀點是評論的靈魂”。新時期,電視評論在正確引導輿論、貫徹黨和政府意圖、反映人民群眾呼聲、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等方面,作用更為明顯。為此,城市台的電視評論力度要不斷加強,並找准側重點。以紹興台為例,目前除了有專門的電視時評節目《王帆有話》外,其它電視新聞節目中的評論色彩也越來越濃。特別是在一些新聞熱點事件的報道后面,及時以記者感言、記者述評、編后話、點評、本台短評等形式跟進相關評論,凸現了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筆者認為,城市台的電視評論當前要從“增強對熱點事件評論的時效、創新對熱點事件評論的角度、把住對熱點事件評論的方向”三個方面入手,去進一步提升輿論引導力。

一、增強對熱點事件評論的時效

現在,社會上的熱點事件越來越多,話題敏感、輿情復雜,這給電視媒體的應急反應和及時引導帶來了難題。新聞報道以時效取勝,評論也要講究時效,先入為主,以快速搶佔輿論制高點。“在信息技術迅猛崛起的時代,各種新的媒體工具和媒體組織形式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獲得信息的時間和數量超過以前任何時期。人們從第一時間裡可從各種渠道獲得眾多信息,導致真實信息與不實信息、正確輿論與誤導輿論相互交織。因此,作為主流媒體需要抓住傳播先機,搶先贏得話語權。”[1]

2014年1月初,在紹興鏡湖輕紡市場和越都商城出現了不少“炒房團”,導致這裡的商鋪租賃轉讓費飛漲。其中鏡湖輕紡市場的商鋪租賃轉讓費在一個星期內翻了10多倍。對此,紹興台的電視新聞節目《第1熱線》就派出記者進行了採訪,及時推出了《“炒房”背后》的相關報道,並邀請紹興文理學院經濟學教授章融作為特約評論員對“炒房”現象進行評論。在這條《“炒房”多有組織,投資務必謹慎》的熱點評論中,章融認為,這件事實際上是市場行為和資金行為,不是純粹的投機行為,但對於投資者來說,存在著比較大的風險,勸告急於想參與其中的人要十分謹慎。這樣的評論,既及時又客觀和中肯,觀眾比較容易接受。

如今,網絡等新興媒體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利益訴求和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場所。每當有熱點新聞事件發生,網絡上就會出現各種聲音,並迅速形成輿論焦點。在新聞發生的同時,新媒體的評論就會以各種形式接踵而來,有時當天發生的事情當天就會有評論在網上跟進。此時,如果電視等主流媒休失聲,那麼輿論的主導權就會放棄。電視評論作為意見性信息傳播的一個主要載體,通常是用事實說話、用觀點說話和用電視畫面說話。在意見性信息傳播平台多、速度快的今天,電視評論也要像新聞事實傳播那樣追求時效,利用公信力強的優勢在第一時間傳遞正確聲音。

電視評論要提高時效性,就必須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現場採訪報道、紀實拍攝和聲畫一體的獨特優勢,及時反映熱點新聞事件的原貌,使評論從論點、論據到論証過程都建立在客觀的真實影像之上,發揮出現場畫面和音響元素的強大說服力。與此同時,城市電視媒體還應該建立一支由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組成的評論員隊伍,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由他們定期對一些熱點新聞發表正確的意見和觀點,並通過增加即時性評論對一般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回應,適當的時候也可以邀請評論員參與直播,讓電視評論的播發時效快過網絡。

但是,對電視評論的時效性要求應該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電視評論的時效要從實際出發辯証地來看待,對於有些熱點事件和突發性事件的電視評論,也不能片面追求時效而忽視社會效果。尤其是對一些原因不明、是非不清、走向不知道的熱點事件和突發事件,還要評得恰到時機,即把握好評論發表時間上的度,以利於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突發事件需要一個調查和處理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陷入輿論的狂躁中,必然增加新聞意見的政治風險。隻有當事件逐漸平息后,掌握翔實、准確的材料,對事件有一個全景式把控,才能做出理性、富有建設性的評論。” [2]

二、創新對熱點事件評論的角度

現代社會已進入了信息社會,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型傳播工具的出現,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熱點事件發生后,社會不同群體,包括政府、公眾、媒體以及其它社會組織機構,會出於各自的利益訴求,去關注、評判和議論。這時,電視媒體不但要敢於發聲,還要善於發聲,並以獨特的視角、獨到的見解、獨家的思考、獨有的意見去展開評論。隻有評論的角度比別的媒體更新穎,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廣泛共鳴。

如紹興台《第1熱線》中有條題為《5A景區,魯迅故裡倒數第四》的報道,內容是作為紹興旅游金名片的魯迅故裡,在由鳳凰城市與旅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智慧旅游”課題組聯合發布的《2013國家5A級旅游景區網絡媒體形象排名》中,居153個景區中排名第150位,也就是倒數第四。在這條報道后面,《第1熱線》馬上請來了紹興文理學院公共管理學副教授白文杰作為特約評論員,對這個熱點事件進行了題為《先天不足,后天更需努力》的評論。白文杰從警示的角度進行了評論,他認為,在網絡不斷發展的今天,網絡形象對景點的影響已越來越大,這次排名除認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外,還涉及基礎設施、核心資源等因素的細化考核。對此,紹興魯迅故裡要在加強配套設施、挖掘旅游資源內涵的同時,繼續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擴大景區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一般來說,觀眾喜歡立場客觀公正、思想深刻獨到、論事公道理性、語言生動活潑、文風清新流暢的評論。那些別人已經闡釋過的、盡人皆知的、人雲亦雲的評論,在觀眾中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力。電視評論一般都針對社會熱點事件而為,切入口小,結合具體問題由小及大,由微觀到宏觀展開評說。城市台在對本地熱點事件作電視評論時,要聯系時代和宏觀大背景去進行解讀,要以貼近的角度、理性的思考,去關注和評說熱點新聞,變居高臨下的說教為平等的交流。以前的電視評論政論性色彩太濃,嚴肅過頭、活潑不足,觀眾對此容易產生距離感。現在,電視評論要對熱點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分析事件發生、發展的前因后果,將事件放入整個社會大背景下進行分析,並以平民化的視角找准切入點,用平實的語言、拉家常式的議論和主持人面對鏡頭的親和力,才能有效地傳播意見性信息,起到應有的教化引導作用。在“走轉改”活動中,電視評論也要接地氣,視角要平民化,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展開評論,這樣觀眾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

“新聞評論針對現實生活中新近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進行直接的、規律性的認識,或給予前瞻性的分析指導,通過剖析事實、解釋事理、發表意見,對新聞事件本身及相關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進行深化,並最終形成對哲理的某種感悟的提煉。”[3]有些電視評論,過於感性和情緒化,偏激之詞和驚人之語用得太多,看起來好像義憤填膺,實際上是些沒有經過深思的非理性作品。評論魅力在於涵養人性、怡養人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給以人啟迪,讓人口服心服。因此,要以人性化的視角去展開評論,“所謂人性化視角,就是以人的生存和生命體驗為中心,關注社會中個體的人,關注新聞事件對人的影響,從一個新聞事件當中發現它對其他人的意義。”[4]視角獨特的電視評論更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也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三、把住對熱點事件評論的方向

新聞報道需要有新聞價值,新聞評論則必須具備評論價值。在電視評論中,話題的選擇非常重要。評什麼、怎麼評、評的效果會怎麼樣?評的對象、范圍和方向,這些都要搞清楚。如果評論方向有偏差,那麼就會在輿論引導上出問題。電視評論作為引導社會輿論的有效載體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識會產生重大影響。有些負面熱點新聞,對社會產生的消極作用很大,這時更需要主流媒體通過加強評論來作出正確引導,以消除負面影響,引導社會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輿論引導關乎社會穩定,社會思想意識的多元、多樣和多變,都需要正確的輿論來引導。傳統主流媒體隻有牢牢把住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才能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要選擇具有重要性、顯著性、爭議性和普遍性的新聞事件去展開評論,在熱點引導中掌握好宣傳規律、新聞規律和傳播規律,不斷增強電視評論的說服力。而電視評論的選題還應該具備典型性、異常性和建設性。典型性就是要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熱點新聞事件進行剖析和評說﹔異常性就是對違反社會准則、破壞社會秩序、危害社會行為的現象進行批判﹔建設性就是評論播發出去后能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和正面的效果。電視評論的主要功能是發表意見,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效應、疏導社會群體的各種情緒、凝聚不同利益團體的最大共識。作為輿論的風向標,電視評論就是對正面的、負面的或中性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說,揚善抑惡,倡導人們正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對熱點事件進行評論時,要在復雜的信息流中解讀信息、整合信息,注重輿論引導的實效性,努力去形成正確的輿論場。

總而言之,電視評論能把新聞的客觀性和評論的說理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抓住人民群眾當前關注的熱點事件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焦點問題,給予理性引導,更好地發揮出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是否重視電視評論,目前已成為檢驗城市電視台媒體品位、節目品質的標尺之一。媒體具有新聞傳播功能、意見表達功能和輿論引導功能,在當前新媒體評論勢頭很猛的現實面前,作為城市電視媒體,要不斷強化意見表達功能和輿論引導功能,及時搭建更多的評論平台,快速、有效、正確地傳播意見性信息,以此來增強自身的權威性和綜合競爭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廣播電視總台】

注釋

[1] 沈世緯:《媒體語語權與公眾知情權的“無縫對接” 》,《傳媒評論》,2014年第4期。

[2] 王磊:《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新聞1+1〉節目特色分析》,《電視研究》,2008年第11期。

[3] 黃鳴剛:《危機管理視閥中的電視傳播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第222頁。

[4] 方學武:《新聞評論的人性化視角》,《新聞愛好者》2005年第9期。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