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鄧炘炘教授專著《網絡新聞編輯》(修訂版)出版

2014年08月21日08:2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電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鄧炘炘的專著《網絡新聞編輯》(修訂版)於2014年8月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推出。2005年,正值中國網絡媒體大發展之際,鄧炘炘的專著《網絡新聞編輯》首度面世,在學界和業界產生了極大影響。鄧炘炘堅持不懈地對互聯網傳播的發展跟蹤觀察,深入研究,在教學和科研領域貢獻不同形式成果的同時,從2012年起歷時兩年多對此書進行了修訂,使全書從結構到內容都有大幅度的調整和改變,幾近重寫一本新書。

《網絡新聞編輯》(修訂版)的內容涵蓋了網絡新聞運行的最新變化和各種探索,同時也著重強調新聞傳播專業原則在變動不居紛繁喧鬧的網絡環境中的核心地位和持久價值。該書為全彩色印刷,圖文並茂,繼續保持著坊間此類出版物唯一彩印的特有地位,不僅令展卷閱覽過程賞心悅目,而且反映了作者保有第一手資料的用心和細心。書中資料引注和外部鏈接線索翔實豐富,意在幫助讀者把紙本敘事和網絡實際運行更緊密更有機地貫通,以加大思考探索的縱深張力。

《網絡新聞編輯》修訂版導言

本書修訂歷時兩年,經脫胎換骨式的大刪大改,已徹底一本新書矣!書中內容、圖片和樣例的更新時間截止到2014年4月。

互聯網絡由單純的通訊工具轉變為傳播媒體,再變身成信息交互平台,一路快步奔來,勢不可擋。如今,它已成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真確的現實世界,其須臾不可缺位的程度,幾近水和空氣。

互聯網誕生在美國,其與生俱來的內置制度基因,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輻射擴散到世界各個角落。在互聯網技術升級及原創應用方面,中國目前仍是學習者和跟從者。網絡新技術的引進和充滿活力的普及應用,震動和沖擊著中國現今社會,全方位和加速度地促使社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改變。對其深廣的后果效應,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

歷史上,隨著傳播媒介工具的改進,信息傳播范圍和豐富程度不斷擴展,人類社會因此而進步。紙張、印刷術的發明,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傳播的崛起等,都提供了雄辯的歷史實証。然而,以往傳媒手段的變化和豐富,還隻局限在一對多的大眾傳播的軌道和場域內。隨著24小時直播衛星電視在20世紀后半葉的崛起,大眾傳播在技術上實現了世界范圍的實時覆蓋。

大眾傳播活動無論多麼震撼人心,始終囿於一對多的傳受關系框架中。而互聯網絡引發的傳播變革,卻跳出了這一格局,顛覆性地改變了以往的傳受權力關系限定。互聯網絡傳播進一步豐富和加強了大眾傳播,同時它也開啟了其他性質關系的傳播的新時代。

互聯網絡最根本的傳受關系特性是:無中心、多中心、傳受節點同位一體。互聯網絡比傳媒的概念要大很多,它並非隻擴大了傳播的量,也非隻增多了共時多媒介傳輸信道,而是顛覆了過往“我說你聽”、“我多你少”、“我強你弱”、“我智你愚”的傳播主導關系的單向度鎖定,改變了原有的傳播端與接受端之間的關系、等級、強弱、狀態和時空等的僵固關聯,從而極大地改變了人的傳播和活動的范圍、空間及方式,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身處此情此境之中,專業新聞傳播和專業新聞工作者將如何立命安身,又意欲何為呢?

中國1994年開始連通互聯網絡,到2014年整滿20年。在互聯網進入之前,新中國新聞傳播機構實行嚴格的開辦審批和總量控制的管理制度。全部新聞傳媒機構是國有企業。整個行業的定位是:作為中國共產黨及黨領導下的政府向廣大民眾傳播新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反映社會生活風貌的傳播工具﹔它“既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依照行業管理精神,新聞機構須以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方針路線為思想指引,須把服務黨和政府工作部署,服務社會服務民眾放在重要的位置﹔須接受黨在政治和組織上的領導,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面宣傳報道有關方針政策和計劃措施等。整個行業由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層級的新聞傳媒機構組成,這些機構彼此有區域覆蓋、行政級別上的差異,但沒有功能和性質上的區別。

歷史上,這些新聞機構曾長期依賴政府財政全額撥款來維持。改革開放之后,它們普遍依“事業性質,企業化經營”模式運行,並且開展程度不同的商業經營活動以獲得收入。近年,有關管理部門和少數實力新聞機構開始嘗試轉企改制乃至打包上市等,以期尋找出傳媒機構既符合黨和政府的傳播報道要求,又能實現創收營利的雙贏之路。在上述規制要素約束下,中國新聞傳媒機構的改革時起時伏,至今尚在努力行進的過程之中。

互聯網絡給中國新聞行業和有關管理體制的改革帶來機遇,也帶來壓力。在控制了傳媒機構就等於掌控了社會主流傳播活動的時代,新聞行業管理是較為簡單和容易的事情。孰料互聯網絡竟然跳過了傳統思維的管理框架,開放的信息分享平台更使個體網民可以直接和自由地進出信息交流與觀點分享的場域空間。互聯網絡對以傳統大眾傳媒為表象的舊有傳播體制機制的批判和解決,是許多人始料不及的。

“互聯網時代,人人可以是記者”的斷言流傳極廣,有很大的鼓動性。新聞傳播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歷史現象,但是作為一種機構性專職性的社會分工,直到近代社會方才出現和成熟。社會分工意味著專一和專行,也意味著社會代理和社會委托﹔即社會將某種工作交付給特定的專門群體來實現和擔承。肩負社會分工的委托意味著履行專門的職責,以實現社會的預期,同時社會也必須賦予和提供履行此專業分工職責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和適度寬容。

新聞傳播專業專行包括專門技能、專業規范、專業精神、專業倫理、專業標准、同業認同、專業自尊等一系列不可或缺的要件。所有上述專業規范或專行約定都是復數的和集體的概念,對所有入行個體人員和機構有直接或間接的約束﹔並因所有同仁和同業機構對它們的集體認同、尊重及捍衛而存在和發揮作用。專業規范與專業人士之間的關系是互鎖共生的性質:沒有行規行則,個體人員和機構無法聚合形成行業並發揮出集體的力量﹔同樣,如果沒有從業人士和機構的共識維護和自覺弘揚,行規行則根本無法存在。

在當今世界新聞傳播業界,專業精神和專業人員的結合和體現是以專業機構為最典型最優化的組織運行形態。機構永遠大於個體。新聞工作首先是——同時在本質上是——集體性和機構性的專業勞動。在中國新聞傳播業界,堅持意識形態正確性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話題,也是一個怎樣強調都仍覺不夠的剛性要求。不過,意識形態和政治正確的具體落實及其標識性體現,在過往幾十年間變化起伏甚大。“今是而昨非”的更替間隔,也在加速度縮短。放眼世界,國內外現存著名新聞傳媒機構的專業品質和良好服務,至少有幾十年乃至百多年的堅持與延續。良好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服務的生命力,顯然更強大更持久更本源。所以,專業自覺、專業自尊、專業自立以及良好的專業服務口碑的積累,相對於意識形態政治正確而言(自然不能忽略),恐怕是時下中國新聞傳媒機構和專業從業者更應該認真對待的。

現行中國的社會生存與運行管理之間存在矛盾和問題。社會中的主要矛盾表現為:民眾之間或各類“委托”和“代理”關系之間,在如何實現各自目標和如何承擔責任的規則與路徑上,在對目標實現的優先排序與利益分配上,以及在規則確立的嚴肅性和持續性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執和沖突。在處於發展過渡期的社會環境中,這是常見的現象。新聞傳播業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過程中,如何發揮其獨立和特有的建設性改良性作用,本身就是一個討論中的議題。

中國社會的前途是走向現代化,走向法制(rule of law),走向民主,走向與國際社會更緊密的融合的繁榮文明之路。中國的改革是對現存的否定和揚棄。中國的開放意味著學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明成果。一般來說,社會內部的矛盾和爭執可以通過自由平等交流的方式加以協商解決,因此開放傳播和激發傳播媒介的責任活力是特別重要的事情。這一點已是社會上普遍認同的觀念。但是,如何使開放的傳播和交流成為制度化和專業化的運行,還處在猶豫和試探的過程中,還需努力加耐心。

中國的問題與未來走向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源於一個廣泛的共識:全球化意味著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經濟上、環境上相互依賴范圍已經延伸到地球的每個角落,而政治上和制度上的影響和依賴也早已越過了國家主權管理疆界,且有日漸增大的明顯趨向。中國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前所未有地影響著中國。對所有人而言,這一切都意味著改變。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對國外影響和國際體系的態度還都是防范性的。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其角色似乎不得不發生切實的改變,以便對全球公共品供給和全球秩序做出貢獻,從而真正成為全球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這樣的視角來看待中國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展,不無啟發性。中國新聞工作者,包括網絡新聞傳播人員,如能以這樣的視角來注視和觀察中國新聞傳播系統及其運行變化,也將大有裨益。

本書介紹、梳理、分析和討論網絡新聞編輯活動的方方面面及新近發展,從理念、運行、事例到版面、圖片、音視頻以及新興媒體等,皆有詳細說明和交代。本書提供豐富的專業知識、傳播樣例和實操方法,可作大學專業教科書﹔也包含許多問題分析和學理討論,可作網絡傳播研究讀本。網絡傳播和新聞活動每時每刻產生新樣態、新應用、新跨界、新問題,本書以紙介形式來面對它們,有先天的缺憾,一些動態、聲像及多媒體情景和運行實例,無法生動展現。簡易的補救辦法是:作者盡可能給出詳細的資料來源或網上實例鏈接,讀者可以自行調閱參照體會。本書還給出引用和檢核資料的時間點,以便有心人對比觀察。

本書可以按章節順序閱讀,也可以跳躍翻看。第一章總論新聞工作的專業性,隻強調最基本的原則要點。新聞事實報道的真確性是當下網上網下傳播中最受關注的問題。新聞事實的真偽,關乎專業新聞服務的性命。

第二章囊括了新聞站點類型、網絡站點標識與網絡版面呈現等幾個領域的內容。由站點到版面的視覺巡覽也涉及手機版、Pad版等不同類型應用,以及呈現樣態對網絡新聞傳播的影響和作用。

第三章側重“文字”問題,即新聞標題、文稿與專類報道的編輯問題。它們都直接與文字有關,故集納在一起。

第四章單談網絡新聞評論。評論或許是國內網上信息類項中最大宗的一類。本章主要從專業新聞機構的視角來審視其功用和情況。居高聲自遠,並不總適合專業新聞媒體評論的情況﹔反之,它們有時不僅受冷落,甚至成為調侃反諷的對象。這是為什麼呢?

第五章討論與靜態新聞圖片、圖形有關的傳播和編輯問題。“圖行天下”,在網絡上也不例外。

第六章專門介紹網絡新聞專題,因為它是網絡新聞傳播特有的“重型武器”。第七章分別討論網絡音頻和網絡視頻,其實這兩個子單元中的許多內容是相

通的,如播客與平台的關系,平台的類型與功能等,讀者自可互文參閱。

第八章試圖換個角度來看新媒體的運行和編輯問題。新興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的普及應用,對專業新聞傳播機構的現有思維和現有運行提出嚴酷挑戰。跳出舊有的傳播思維定勢,也許是比簡單地採用新興媒體工具更為本質的轉變。

第九章是網絡新聞傳播管理。編輯部管理,是新聞傳播管理中的基准一環。向宏觀擴展,本章內容觸及行業規制和專業規范﹔向微觀俯察,管理深入員工自律培育和內部規章細節。新興的網絡媒介傳播帶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管理問題,因此許多國內外傳媒機構的新立的相關規條往往帶有協商性與嘗試性。這些管理約定或建議的出發點大都在於,努力改善和提高網絡新聞專業服務的質量和專業新聞機構的信譽度,並保証良性運轉得以持續。

“結語”記述了本書作者參加2013年4月《紐約時報》和BBC在紐約聯合主辦的年度社交媒體峰會的所見所聞和感思聯想。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后勁強大,新聞編輯要不斷跟上它前進的腳步,大膽嘗試創新路徑,使新聞服務在新興技術和專業精神的雙重驅動下,發揮出更加積極、更具建設性的作用力量。

本書沒有按照教科書慣例,在各章結尾列出復習思考題。原因是這類思考題往往引導學生或讀者回溯咀嚼本書內容,以期從中摘尋出標准答案。“標准答案”不利於發散性和批判性思維的成長。本書希望能推開一扇了解情況,開闊視野,獨自思考的窗子,讓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后,能自己提出問題,並帶著鮮活的困惑疑問,去參閱更多其他文本,去觀察客觀現實,從而找出各自破疑解難的方法和路徑。本書把提問權——包括質疑和批評本書敘述和觀點的權利——交還給讀者。本書錯誤完全由我負責,衷心歡迎批評和指教。

鄧炘炘於中國傳媒大學 2014年5月

分享到:
(責編:燕帥、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