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若要論藝術,威尼斯確實年年都有不錯的片子,但無奈隻有藝術,沒有市場,好萊塢大佬和大片根本就懶得來湊熱鬧,紅毯冷清也就在所難免。
去年威尼斯電影節把“金獅獎”頒給《羅馬環城公路》的時候,就引發了媒體記者和影迷們一片喝倒彩的噓聲。再往前倒退三四年,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入圍片單都顯得很弱,強片大導都去戛納電影節了,奧斯卡大熱門又都去了近水樓台的多倫多電影節,夾在中間的威尼斯多少顯得有點尷尬。
后來,意大利人索性憑借“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歷史積澱標榜起了藝術,這幾年最終獲獎的影片《羅馬環城公路》《聖殤》或者《在某處》都因“看不懂”爭議十足。於是坊間流傳著一個段子,如果你想去威尼斯電影節拿獎,最好拍一部沒人能看懂的片子,最好連你自己都看不懂。這就像把全世界的媒體招致自家門前,看他們自娛自樂耍猴戲,想想就有點傷人。
如果網絡社交媒體越來越普及,想引發話題和熱度變得很簡單,即使你像特柳賴德(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個小鎮)電影節和紐約電影節一樣資歷尚淺,但你隻要能請來大衛·芬奇的《消失的愛人》、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性本惡》和克裡斯托弗·諾蘭的《星際穿越》這樣的片子,你依舊可以輕鬆引來各國影迷和媒體的目光,在社交網絡上掀起一陣浪潮。
什麼樣的電影節似乎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電影節自身的定位,比如聖丹斯就標榜獨立電影,多倫多主打市場交易,戛納就像一場文藝盛宴……找不准精確定位的大牌電影節不只是威尼斯,柏林也面對同樣的尷尬,但柏林尚可以標榜政治,威尼斯給人的感覺就隻剩下文藝高冷了。
在阿爾貝托·巴貝拉接替馬可·穆勒成為威尼斯電影節主席后,在他們進入70個年頭之后,他們考慮著將電影節的方方面面都重新定位。比如減少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數量,挖掘世界邊緣地區和沒有電影制造歷史的國家的電影,開發電影市場的交易等,但效果都不太明顯,甚至電影市場的交易數字都不好意思公布出來。
巴貝拉主席在談到威尼斯和其他電影節的不同之處時說,“它更注重對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的商業扶持,為藝術電影搭建工業和商業上的溝通橋梁”,不過放諸於世界,這算不上什麼特色。
據說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注冊記者人數不超過3000人,首日的紅毯星光基本上也全靠《鳥人》劇組的愛德華·諾頓、艾瑪·斯通和邁克爾·基頓等人,甚至頂著開幕片和奪獎大熱門的首部競賽片頭銜的《鳥人》影廳上座率也隻有八成。其實今年的片單可以說是5年來的最佳。主競賽單元有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法提赫·阿金、阿貝爾·費拉拉、塚本晉也和王小帥等名導,非競賽單元也有洪尚秀、陳可辛、詹姆斯·弗蘭科、巴瑞·萊文森和許鞍華等人的話題之作。
若要論藝術,威尼斯確實年年都有不錯的片子,但無奈隻有藝術,沒有市場,好萊塢大佬們根本就懶得來湊熱鬧,畢竟風格路線不一樣,來了沒獎拿,還砸大價錢跑一場秀,不如選擇自家門口的電影節,順便還能為奧斯卡預熱,除非是有些人把來威尼斯當成私人度假。
威尼斯電影節如今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給自己找准定位,如何能從別的電影節手裡搶一些有商業賣點的片子,如何吸引來更多星光,如何把電影市場的交易搞活。走文藝路線可以,但玩得太高冷了就會把自己作死。
□褻瀆電影(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