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的年產量頗高,然而,數據的猛增並不意味著中國已成為電視劇強國。央視索福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75%的國產電視劇平均收視率低於0.5%的及格線,收視達標率僅為25%。國產電視劇看似繁榮的背后,實際存在諸多隱憂[1]。其中的問題到底在哪裡?作者以電視劇語言為切入點,呼吁重塑中國電視劇的語言張力,這對於引導中國電視劇健康前行,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國產電視劇﹔語言張力﹔規范﹔深度
電視劇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同時又是一種語言藝術。在文學的基本元素中,語言始終佔據重要位置。經典作品的力量往往在於其哲思內涵直抵心靈,這是久演不衰、歷久彌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現代性的叩問之下,更需要國產電視劇提升滋養觀眾的精神慰藉力量。然而,縱觀當下中國電視劇,有看頭、有深度、有震撼力、有感染力的電視作品還為數不多,因此,提高電視劇文學品位,重建中國電視劇的語言張力成為亟待關注的研究課題。
一、重建張力:呼喚作家的真情
如今,我國電視劇市場繁榮,重拍或翻拍劇頻頻亮相電視熒屏,從中央台到地方台,令人耳目一新的電視劇屈指可數,觀眾想要欣賞到一部富有新類型、新題材的電視劇真是難乎其難。為什麼當下生產不出制作精良的電視劇呢?究其原因是好劇本太少,而登上熒屏的電視劇語言缺乏張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視劇的藝術品質。
現在的電視劇語言,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語言比較貧乏,平淡無味,過於生活化,甚至有些台詞婆婆媽媽,絮絮叨叨,太過?嗦,使劇情顯得蒼白拖沓、缺乏緊湊感,致使電視劇的質量也因此大打折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編劇的文學修養與語言功底不夠,而且缺少對生活深度的認識和挖掘,使台詞停留在圖解生活的直白淺薄層面上,很難體現電視語言的魅力﹔另一方面,電視劇制作者也存在認識偏差,電視劇不是照搬生活原貌,而是高於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在電視劇語言的應用上要注意提煉和修飾,並能表現出一定的機智與幽默。倘若台詞流於淺幽默,甚至顯得庸俗、滑稽、搞笑,那麼,無疑是毀了一部電視劇。台詞要想吸引觀眾,就必須要錘煉,而且帶有一定的啟發意味,能引起觀眾的思考,從而獲得觀眾的認可。
當然,也必須承認,近年來播出的電視劇,的確呈現了不少耐看的精品力作,比如《亮劍》《闖關東》《恰同學少年》《滄海》《紅色搖籃》《焦裕祿》《尋路》《毛澤東》等,取得了積極的反響。究其原因,與這些電視劇的台詞極富張力不無關系。譬如《滄海》《紅色搖籃》《毛澤東》的台詞,精煉緊湊,充滿了思辨性、邏輯性,不乏睿智與幽默,聽來不僅給人美的享受,而且使人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對於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進取精神大有裨益。
構成電視劇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語言應該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台詞是電視劇的文學部分,好的台詞應該既明白曉暢,又深刻雋永,這是聽覺藝術的一個特質[2]。這裡說的深刻雋永,就是耐人尋味,回味無窮,具有史詩般的風格。誠然,所謂語言張力,不是空喊口號,不是豪言壯語,而是運用語言的藝術去開啟觀眾的心扉,引人去思索。
電視劇的語言張力,是作家激情的折射,是作家的精氣神。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文學修養的作家,不可能寫出大氣的不凡的作品。竊以為,要提高電視劇的創作水平,當務之急是提高劇作家的文學素養,不斷擴大眼界與知識結構,強化錘煉語言的能力,盡可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願望。應當看到,片面追求電視劇的原生態,照搬生活,那不是藝術,是低層次的創作,應該在藝術性上狠下工夫。藝術實踐証明,以真情和激情寫出的台詞,才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二、重建張力:注重語言的規范
語言的誘惑力與感染力,是作家存在的重要特征和直接表現,是作家存在的根基。作家孫犁曾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談到: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家,都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語言。為此,注意語言的規范至關重要。
其一,應關照文學作品的語言流變。語言是變化的,作家應顧及語言流變,應該把話語表達方式與時代結合起來,尊重歷史,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語境,呈現那個時代的風貌。比如,電視連續劇《革命者永遠是年輕》,劇中的晉軍團長商見城囑咐手下上戰場的一個軍官:“好好打,這次可別掉鏈子。”“別掉鏈子”。筆者認為,像“掉鏈子”這樣的俗語在全國流行的時間不會太長,而商團長是閻錫山的部隊,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如果說商團長能說出這樣的土話,那就是說“掉鏈子”的土語至少在80年前就在晉地流行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再比如,反映民國時期破案的電視劇《大偵探》,我們可以聽到“他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寫東北抗日的電視劇《中國地》,我們可以聽老百姓說出“統治力”這樣的詞。從這些台詞中可以看到,有的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也許忘掉了文藝作品的語言背景問題。由於作家是當下的作家,他們太熟悉目下的話語表述方式,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藝作品的語言應該是有時代印記的,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文藝作品,它的語言應該有所區別。
其二,慎用土語與方言。推廣普通話被作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寫入了憲法。在這樣一個全媒體時代,我們的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最好還是使用普通話,因為這更利於觀眾的欣賞,更有利於體味漢語的魅力。即使是反映偉人政治生涯的電視劇,似也不必非使用方言不可。當然,使用普通話並不是不要方言,而是根據節目的內容而定。譬如,近年來,各個地方電視台方言類節目層出不窮,不少城市有方言類新聞及娛樂類節目,觀眾是可以接受的。
其三,貴在簡潔明了。就電視劇而言,台詞的簡結明快是它最為明顯的特質,或者說是它的基本特征。台詞之所以要明白如話,讓人一聽就明白,原因在於台詞是為劇情服務的,特別是在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沒有太多的時間來聽繁復的語言交鋒。這就要求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不斷改進自己的敘述方式與語言風格,豐富對白的形式美感,力求既簡勁飛動,又跌宕起伏,達到通俗而洗練,傳神而優美的境界。今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父母愛情》創收視率最高,除了故事本身好以外,與其台詞的出彩不無關系。該劇對話貼切人物身份,文野分明,既簡單明了,又詼諧幽默,顯示出智慧的靈光。
三、重建張力:期待題材的深度
作家是時代的發言人,是歷史的書記官。這意味著作家應將深透的思想和激越的創作激情熔為一爐,使思想感情的潮水從優美的筆端流出。故而,如果沒有深厚的、重大的題材作基礎,是很難達到語言張力的。最近幾年中國電視劇制作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但真正的佳作不多。據統計,2013年各衛視總共播出了約126部電視劇,但平均收視破1的僅有20部,破2的還不到10部。國產電視劇正面臨這樣的狀況:收視疲軟,觀眾審美疲勞,在一陣“大劇”狂堆之后,無劇可看,無劇走紅,甚至無劇可吐槽。業內分析認為,這些電視劇大部分是“爛劇”、跟風之作以及獵奇狗血劇。精品欠缺,根本原因還在於文學腳本。編劇缺乏對生活的挖掘,為趕工賺錢閉門造車,制造了大量的無聊和乏味的“爛劇本”。毋容置疑,“爛劇本”的出現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與缺乏深度的題材很有關系。像《愛情真善美》《活著真好》《鄉村愛情故事》《婚變》《搞笑一家人》《美人心計》《娘家中的故事之愛的重生》《野丫頭》《男人幫》《雙城生活》《咱家那些事》等電視劇,單從片名就不難猜到它的內容,多為雞毛蒜皮的男歡女愛,涉及到第三者插足、三角戀、婚外情、姐弟戀、黃昏戀、同性戀、艾滋病、吸毒等問題。當然不是說不能寫這樣的城市言情內容,而是說諸如此類電視劇大多立意淺嘗輒止,內容浮淺輕飄,情節拖泥帶水,語言絮絮叨叨,很難在語言上凸顯深刻的思想內蘊和藝術思維,因而也就很難成為社會熱點焦點,進而產生共鳴。
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學總是跟人類的理想聯系在一起的。對人類美好的理想,永遠像太陽一樣照耀偉大作家的心靈,使他憎惡一切黑暗而追求光明,憎恨一切邪物而追求善良和正義。在文學的創作過程上,有人曾提出中國文學缺鈣。這是發人深省的。反觀當下的電視劇,文學缺鈣的現象確實不容忽視。文學的缺鈣從電視劇上可以看出端倪。造成言情劇泛濫的原因在於有些自戀的作家大量炮制言情小說,翻翻晚報的小說連載,充斥著這類東西。因為小說本子一多,改編就極為容易,於是熒屏上雞零狗碎寡淡無味沒有思想深度的電視劇便大行其道。
中華民族,歷史上曾多災多難,今天的中國依然面臨諸多危機和問題。曾子有言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從現代意識和現實需要的角度來看,一個偉大的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應該以彰顯民族特征和民族審美為創作路徑,刻苦砥礪、不懈努力,以生命的情懷展示生活的本質性圖景,多去著眼於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關注時代變遷、家國興衰和個人命運的意蘊,寫出鼓舞人、震撼人的作品。
研究資料表明,人對外部的感覺,有80%來自視覺,其中主要是聽覺。所以,語言表達在電視劇運用和錄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主導地位,因而也就成為不容忽略的一個探尋課題[3]。在這樣一個全媒體時代,人們期待著有意思、有份量的影視劇來豐富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們的電視劇制作者能重塑中國電視劇的語言張力,那麼中國電視劇藝術會通過民族魅力的當代呈現,更好地傳遞中華民族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李姍姍.國產電視劇:繁榮背后有隱憂[N].中國文化報,2014-03-05.
[2] 建清.呼喚電視劇的語言張力[N].文學報,2010-09-14.
[3] 丁汕.電視劇要重視語言、音響的錄制[J].電視藝術,1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