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鏡記者的有聲語言報道,決定了其新聞傳播活動具有了很強的口語傳播屬性。本文從口語傳播形態的“兩層八面”切入,對我國出鏡新聞記者的口語能力進行分析,指出我國出鏡新聞記者口語傳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提高我國出鏡新聞記者口語傳播能力的技巧。
關鍵詞:口語傳播﹔出鏡記者﹔口語能力
出鏡新聞記者是指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信息傳達、人物採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總稱[1]。出鏡新聞記者除了需要具備新聞從業人員所必備的採訪寫作能力外,還需要具備很強的口語傳播能力。
從傳播形態上來看,口語傳播能力包含“兩層八面”。“兩層”即口語傳播的顯性能力與隱性能力,“八面”是作為顯性能力的發聲、吐字、語調、態勢,以及作為隱性能力的聽知、思維、心理、語用。本文將結合新聞報道的要求,從口語傳播形態的“兩層八面”切入,對我國出鏡新聞記者的口語能力做以分析。
一、出鏡新聞記者的口語表達樣式
描述:將在新聞現場了解到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元素介紹給受眾,也包含對新聞背景和新聞人物的介紹。
評論:根據在新聞現場了解到的情況對事件或人物做以簡短的評析。新聞評論也是新聞報道活動的重要環節,好的評論往往能增強整個新聞報道的活力。
對話:在現場報道中,往往涉及對新聞當事人、知情者、相關管理人員的採訪,這時候就運用到了對話的表達樣式。
二、出鏡新聞記者口語傳播能力的“兩層八面”
不同於播音員、主持人,出鏡新聞記者對語言外殼和體貌的要求較低,但“兩層八面”的能力要求對出鏡新聞記者來說,每一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一)顯性能力
新聞機構對出鏡新聞記者的吐字、聲音、語調、態勢等要求相對較低,但卻並不能忽視其基本要求。雖然出鏡記者不需要做到像播音員那樣的普通話水准,但要保証做到吐字發音的正確性。對於語調,常常會影響到受眾對新聞價值和新聞對象的判斷,因此面對不同的新聞把握好語調仍舊很重要,重大災害的語調一定要平緩,而盛大歡慶儀式則要歡喜,進而感染到受眾。體態也一樣,其關系到媒介形象,也關系到受眾對信息的判斷。
(二)隱形能力
因為是在新聞現場對新聞事件做以及時性的報道,受時間、場景等制約,出鏡新聞記者需要在聽知、思維、心理、語用四個隱性能力上表現出較高水平。
(1)聽知能力:聽知能力體現在兩個環節上。一是與採訪對象的交流上,如果出鏡新聞記者自己在聽知上對信息判斷失誤,那必定導致對受眾傳達信息的失誤,也就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與准確性。二是在與主持人和導播的交流上,如果對主持人和導播的問題判斷出錯,也就有損整個新聞報道的效果,甚至擾亂整個新聞報道活動的秩序。
(2)思維能力:出鏡記者需要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迅速抓取到新聞要素。在突發性事件中,新聞現場往往具有不穩定性,這就要求出鏡記者對變化的現場具有快速反應的能力。
(3)心理素質:在新聞現場周圍場景很容易對記者情緒產生影響。而新聞報道必須依靠冷靜的判斷、全面的觀察。所以,出鏡新聞記者必須訓練出良好的心理素質。
(4)語用能力:出鏡記者的“出鏡”,就是要運用口語在新聞現場就新聞事件的各元素做以描述、點評,傳達這些信息的時候就需要具備良好的語用能力。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全面客觀的語言,才能使受眾獲得對新聞事件的全面認識。
三、我國出鏡新聞記者口語傳播存在的問題
目前,新聞直播化進程正不斷加劇,但出鏡新聞記者的培養進程卻跟不上步伐。我國出鏡新聞記者在口語傳播能力上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節奏過快,語調缺失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出鏡新聞記者都存在語速過快,節奏緊張,語調缺失的情況,特別是在突發事件報道上。其中不乏是因為時間的限制因素,但更多的是因為記者對語調和節奏的疏忽。
(二)語用流暢性不足
在出鏡報道中,許多記者存在著表達不清楚,邏輯失調等現象。例如,很多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中常出現“恩”、“這個,這個”的斷句詞,影響整個報道的流暢度,干擾了信息的有效性。
(三)心理過於激動或鬆懈
在很多災難性報道中,我國的出鏡新聞記者表現出了情緒上的失控狀態,雖然這樣的情況能博得受眾的同情,但從新聞意義上而言,會影響對新聞信息的傳播。另外還存在著過於緊張的狀況,進而造成說話吞吞吐吐,受眾不知其所雲。
當然,還有一類是過於鬆懈的。比如在車禍搶救現場的報道,語氣顯得極其平淡,這就造成了新聞現場感的缺失。
(四)描述性語言與鏡頭語言沖突
在一些報道中,鏡頭已經告知了現場情況,而出鏡記者則仍對此畫面做詳盡的描述,把畫面中的各種物體做以介紹,忽略了具有新聞價值的東西和鏡頭語言未能向受眾傳達出的信息。
(五)“播”代替“說”
交待現場、描述現場是出鏡記者最重要的任務,出鏡記者的出現主要是為了營造一種“面對面”式的人際傳播語境[2]。很多記者不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播”代替“說”,完全是在背稿而不是講新聞。因此,出鏡記者應該盡量“說”而不是“播”,要以人際交流的方式表達。
(六)表情生硬不自然
很多出鏡記者在出鏡時都只是生硬的介紹信息,表情不自然,語言不親切,同樣使新聞與觀眾的距離感拉大。
(七)語言個性不夠鮮明
前文已經提到,我國出鏡新聞記者的報道在框架上具有類似性。出鏡記者目前在語言表達上存在的一種詬病就是語言多千篇一律,完全沒有體現出其自身的語言個性,讓受眾聽之乏味,不能滿足其多元化的需求。當然,這種現象與現在的很多電視新聞更多的要求記者是否能在“第一時間”出鏡,而對語言的個性要求較少,是分不開的。
四、出鏡新聞記者提升口語傳播效果的技巧
(一)預先想好開頭
開頭具有重要作用。開頭需要對事件的時間、地點等主要信息進行報道,並且在報道的同時要選擇受眾感興趣的信息作為切入點展開報道,這樣才能吸引受眾的眼球。另外,好開頭容易使出鏡新聞記者樹立信息,完成下一部分信息的口語表達。
(二)多做體驗式描述,增強現場感
出鏡時,空洞的話講得越多越容易讓人緊張,也越容易忘詞。出鏡新聞記者把自己融進新聞現場裡,讓自己成為新聞事件的一個元素,這樣的新聞報道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汶川地震期間報道唐家山堰塞湖時,一般記者可能會用數字進行展現,這樣的報道顯得空洞,而且在出鏡時可能對數字把握不太准確。央視白岩鬆採取的報道方式是,鑽到泄洪槽裡,邊鑽邊以自己的身體做比喻,告訴觀眾泄洪槽的寬和高。
(三)體態語的運用
前面白岩鬆的報道方式,已經是體態語運用的一個典型代表。除了身體融入事件以外,還要注意鏡頭前的目光。眼睛看鏡頭時,不要把目光聚焦在一個點上,否則會形成目光呆滯的感覺。另外,在運用體態語時,要特別注意把握好動作的度,表現出自然狀態。
(四)提升新聞敘事語言的邏輯性、條理性和流暢性
做到提升新聞敘事語言的邏輯性、條理性和流暢性,可以先在腦子裡制定提綱,總結自己想要說的內容,然后以少量分段、階段性、切割式的方法進行即興口語表達[3]。另外還要注意盡量以簡短的句子為主,簡單明了,並且每一句話都有其清楚的內容信息,對於事實之間的各種邏輯關系更要十分把握清楚。
(五)增強語言個性
個性化的語言對出鏡記者個人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個性鮮明的口語風格總會讓人印象深刻,而對於現場感受如果用與眾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並且能讓新聞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出來,那受眾一定會對其拍手贊絕。個性語言的塑造可以從個性體驗中訓練而來,有了個性體驗,會產生獨特感受,這種獨特感受的表達就會讓語言個性豐滿起來,顯得與眾不同。
總之,出鏡新聞記者提高口語傳播能力,需從“兩層八面”著手,進而提高新聞報道的水平,這無疑也是出鏡新聞記者的職業要求。
參考文獻:
[1] 汪群輝.淺析出鏡記者副語言的使用在出鏡節目中的作用[J].華章,2013(18).
[2] 蔡江山.SNG直播報道對記者素質的要求[J].法制與社會,2008(6).
[3] 劉佳.『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技巧[J].聲屏世界,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