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親愛的》成催淚大片 陳可辛:反映的遠不止"打拐"

2014年09月15日08:34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陳可辛:反映的遠不止“打拐”

  由趙薇、黃渤、郝蕾、張譯等主演的電影《親愛的》將於9月26日全國公映,昨天上午,該片在南京新街口國際影城舉行看片會。放映期間記者就發現前后左右的觀眾不斷掏出紙巾抽泣,整個過程虐心不已,“飆淚”成觀影關鍵詞。隨后記者專訪導演陳可辛,他說,《親愛的》反映的,它反映了更多的情感,人生有很多無奈,很多時候,悲劇就是命運。

  以“彭高峰尋子事件”為藍本

  《親愛的》以打拐界有名的“彭高峰尋子事件”為藍本,黃渤飾演的田文軍和妻子魯曉娟(郝蕾飾)離婚,自己撫養兒子,2009年7月18日,他一時疏忽之下兒子丟失,從此走上了漫漫尋子路,其間被人騙,被房東驅逐,但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孩子的決心。三年后,他得知孩子在安徽某農村,便和魯曉娟一起去尋找。雖然找到了孩子,卻遭遇了更大的問題,孩子不接受他們,孩子的養母李紅琴(趙薇飾)也不放棄自己的權益,找律師來為自己維權。影片結尾是彭高峰尋子的真實素材,也有主演與主人公見面的鏡頭。趙薇這次洗盡鉛華,全程用安徽話飾演一名農村婦女,是讓觀眾最揪心的角色。

  為尋子為生活勞頓的田文軍、在孩子和現任丈夫之間掙扎的魯曉娟、一心隻想看孩子一眼的李紅琴、組建尋子聯盟尋子六年的韓德忠、遭遇家庭和事業雙重不順的律師高夏……陳可辛以現實為基調,展示了一幅現實社會的浮世繪。影片中,人性的糾結和撕裂,一直貫穿始終。

  更名為《親愛的》是為反映更大的情感

  這部片子之前叫《親愛的小孩》,后來更名為《親愛的》。陳可辛向記者解釋說,開始的名字像兒童片,雖然跟小孩有關,但確實不是兒童片,“這是各種感情的展示,包括小孩對父母的愛,小孩對養母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還有看起來更荒謬並客觀存在的,就是小孩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后,卻哭喊著要回到養母那裡”,而且他也不想被人感覺這是一部反映拐賣兒童的電影,“雖然影片取材於寫實的新聞題材,但其實看進去,就會發現,它反映的遠不止是打拐”。陳可辛說,其實這世界很殘酷,有很多事情令人絕望,但人間還有很多愛,包括陌生人之間的情感,所以更名為《親愛的》,也是為了反映更大更多的情感。

  提前看過電影的觀眾有點“郁悶”

  看過電影的觀眾有點“郁悶”,因為片中的人販子,只是一個名字,甚至沒有露臉,早早就得肝癌死了。就此陳可辛導演表示,新聞題材中的原型就是這樣死掉的。“而且我這不是主旋律的戲,干嗎要拍社會對人販子的譴責”。他還特別有感觸地說,之前接觸過“彭高峰尋子事件”中的彭高峰,彭高峰說,兒子回家后哭著要找養母,其實這對兒子來說是很痛苦的。誰對誰錯,真的不好下結論,“這不是一部批判的電影,人生有很多無奈,很多時候,悲劇就是命運,很多陰差陽錯”。他還表示,不少觀眾還會覺得片中好像衍射到一些政策,比如“一孩政策”等,他也表態說,政策是為了大部分人好,那麼就有一部分人是要被犧牲的,政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例外而改變。所以李紅琴打官司是肯定打不贏的,吉芳也是不會還給她的。

  片子講的遠不止拐賣這件事

  “那麼片子的最后,李紅琴懷孕了,這是給她希望嗎?”面對記者這樣的詢問,陳可辛表示,這也不算是希望,“如果我是李紅琴,我會罵老天,你什麼意思,你是在給我一個安慰獎嗎”。在這個結尾上,陳可辛說,不同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他認為這絕對是個悲劇,說到底,她是能生育的,但農村的男權社會裡她一直被蒙蔽著,“用一個故事能反映到中國社會裡殘留的一些東西,所以你說,還需要去批判人販子嗎,片子講的遠遠不止拐賣這件事了”。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