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揭曉>>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一等獎)

以“真、新、實”塑造黨報新文風 ——新華日報創新文風的實踐與思考【2】

2014年10月20日14:36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以“真、新、實”塑造黨報新文風 ——新華日報創新文風的實踐與思考

以“真、新、實”塑造黨報新文風

——新華日報創新文風的實踐與思考

周躍敏

當下,從中央到地方,媒體無不崇尚“短、新、實”的文風,集體改變著“說話”的方式和話語的內容。新華日報借此東風,乘勢而上,把已經連續開展了6年的“記者基層聯系點”同“走轉改”活動結合起來,把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與弘揚“走轉改”精神結合起來,形成常態、長效機制,引導記者扎扎實實走基層,徹徹底底轉作風,以更大決心求新求變求發展,讓讀者真切感受到黨報文風的清新扑面。

以底氣和銳氣實現文風新變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毛澤東第一次完整、系統地對“黨風”、“學風”和“文風”之間的關系、內涵進行了科學論述,堪稱我們黨的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文風不是小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一次開學典禮上就曾專門聯系這段歷史,談及當前“改文風”的重要性:“延安整風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整頓文風。毛澤東同志對黨八股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批判,號召全黨拋棄黨八股,採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文風。在這方面,他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文風不是小事,改進文風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與時偕行,與時俱進,與時俱新。這樣,“改文風”才不會像自然界的一陣風,來之急快,去之倏忽。

黨報改文風,亦當如此。

一、黨報改文風,要善於向基層找尋源頭活水,發掘前行的動力源泉

基層一線,是新聞的源頭活水。向下深深扎根,方能向上勃勃生長。黨報“改文風”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學會說百姓聽得懂和願意聽的話。

鄧林在回顧父親鄧小平時曾深情表示:“父親的道理都是從老百姓那裡來的,像‘摸著石頭過河’、‘黑貓白貓’,他把這些民間的理論放在改革開放的設計裡,不是胡來的,實踐發現對的就堅持,錯的就改正。”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講話中,也特意引用了一些干部住村蹲點后的感慨:“在老鄉家拉家常與在辦公室接待群眾來訪不一樣,睡在農家硬板床上考慮問題與坐在辦公室沙發上考慮問題不一樣……”他由此提出:“改進文風,必須從思想和感情深處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群眾的思想最鮮活、語言最生動。”

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變革的大時代,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著歷史的投影。黨報記者要做時代的“聽風者”、“捕風人”,而不能滿足於“鍵對鍵”的辦公室生活。讓自己與基層“面對面”,讓雙腳沾上新鮮的泥土,讓衣袂鼓起田野的清風,讓耳朵注滿朴實的鄉音,這樣的報道何愁無話可說?何愁沒有真情實感?

在新華日報多年的實踐中,一個突出的亮點便是已連續堅持了6年之久的“記者基層聯系點”制度。我們的這一制度,在全國黨報系統中推行早、效果好,如今已實現了江蘇全省105個縣(市)區的全覆蓋,成為一個深具影響力的黨報品牌。制度的完善,最終是為了推動記者的基層扎根意識,寫起報道來,自然就能接上地氣、多些底氣。如今,參與聯系點報道的記者,已自覺實現了從昔日“要我走基層”到如今“我要走基層”的意識轉換。在我們去年舉行的“走轉改”經驗總結會上,大家形成一個可貴的共識:記者的辦公室在基層,在一線。而這也正是一名優秀黨報記者在當前形勢下的價值觀念之變。

二、黨報改文風,不能僅僅滿足於會說百姓的話,還要注重立意深度,杜絕平庸媚俗

“走基層”是“改文風”的重要前提,但在很多人的意識觀念裡,對於“基層”的理解,尚存在著兩種較為普遍的認識誤區。黨報要完美實現文風新變,必須對此加以重視和改進。

其一,是把“基層”視為社會的神經末梢,天生不具備重要的新聞價值。一些黨報記者也由此習慣於將目光朝上看,追逐大事件,採寫大文章。殊不知,基層是新聞的富礦,很多大的時代變遷、政策調整,無不投射、表現於百姓的鍋碗瓢盆、喜怒哀樂之中。從生活層面和細節畫面出發,有時往往更容易獲得記者夢寐以求的表現張力。而沒有豐富的細節支撐,沒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黨報的所謂高度,隻能是“無的放矢”,隻能是“空中樓閣”,既無針對性,也無貼近性。

其二,是僅僅滿足於“會說百姓的話、報道百姓的事”。這,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走基層”。黨報記者“走基層”,倘若一味將目光沉迷於雞毛蒜皮的事務中,以為“挖到籃裡就是菜”,結果就會陷入瑣碎平庸的泥淖。甚至罔顧方向的偏失,使報道出現一些迎合、媚俗的腔調,以為此之謂“貼近性”。卻忘了最為重要的一點:體察基層民意,是為了發現問題,更好地服務大局。因此,黨報記者“走基層”,絕不能漫無目的、毫無章法地亂走一氣,而是要心中有高度、眼中有亮度、筆中有溫度。這樣的步伐和走法,才能走得遠、走得穩、走得正。

三、黨報改文風,還要以攻堅克難的勇氣毅力,永葆朝氣和銳氣

“走轉改”是新聞戰線的一項重大創新,必將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重重的一筆。這一筆,將不僅記載新聞戰線的實踐成果,更將反映一代新聞人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思想成果。這一筆,也激發我們不斷深入基層,敏銳發現問題,勇於攻堅克難。唯其如此,才能保持黨報的蓬勃朝氣、蓄養黨報的破竹銳氣,實現文風的深刻轉變。

人民日報、央視等一些中央級媒體,在新近的報道中不僅加大了民生新聞的分量,也加強了輿論監督的力度,體現出了可貴的鋒芒和銳氣,為黨報進一步改進文風做出了表率。新華日報不僅對外深刻把握體會著當前媒體的文風新變,對內更是厲兵秣馬,潛心攻克文風轉變過程中的種種難題。

在全國現代化的“一盤棋”中,江蘇是率先的“一顆子”,中央對江蘇殷切提出了“兩個率先”的新要求。而率先發展,必然率先面對難題。為攻克“發展”與“環保”這一經典難題,蘇州創新出台“生態補償機制”、濱海等地率先推出“創新政績考核機制”等一些科學應對之策,江蘇的這些創新做法對全國的標杆啟示意義不言而喻。作為江蘇省級黨報,新華日報充分利用了這一重要的前沿陣地,向全國及時推介創新成果和經驗的同時,還先后推出《生態補償“不發展”》、《堅守生態紅線,讓發展更理性更科學》等一系列深度報道,從制度層面的創新,對諸如“出生產力的地方出干部,出生態力的地方也應出干部”等的前沿課題進行了富有針對性的深入調研,引領各界研究破解當前科學發展難題。報道所體現的專業精神和新銳之氣,得到學業兩界的廣泛好評。

以“真、新、實”豐富文風新內涵

進入新年,中央號召改進工作作風,大力倡導“短、新、實”的文風,其力度之大,方式之新,令人感奮,社會整體面貌也為之一新。這無疑是黨報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我們理應趁此東風,乘勢而上,以“真、新、實”的黨報好文風,來呼應中央八項規定,重塑黨報新形象。

一、倡導“真”,不僅要杜絕“假”,更要凸顯黨報“深度型媒體”的優勢和力量,使新聞更具生命力

黨報首要警惕的就是虛假新聞,否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就無從談起。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在享受便捷溝通和服務的同時,也面臨著“速度型媒體”的碎片化傳播帶來的嚴重弊端,社會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當前輿論傳播屢現“塔西佗陷阱”,就是其一。黨報改文風,當務之急就是為事實真相的傳播提供一個權威、及時、有序的主流發布平台,使謠言止步,讓是非分明。

僅此還不夠。黨報在下一個時期要著力改進的,是進一步凸顯“深度型媒體”的優勢,以思想的高度,引領追問事件根源,逼近事實真相,實現新聞報道的更高真實。

2012年7月,新華日報再作優化和調整,著力塑造黨報的“深度型媒體”形象,不僅增強了“新華關注”、“新華時論”等一批頭版專欄對熱點話題的聚焦力度,還在頭版新辟“還原真相”等專欄,針對當下一些未經証實卻又引起廣泛熱議的種種傳聞,深入調查,多方求証,還原真相,消除誤解,及時呼應了人們對各種輿論傳聞的求証心理,進一步提升了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二、倡導“新”,是反對因襲之風、惰性思維,使黨報話語更具新意和感染力

劉禹錫的詩句“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點出了自然界推陳出新的必然性。康有為則論述過革故鼎新的重要性:“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物之理也。”黨報如何唱響主旋律?“新聞”二字,“新”字首當其沖,可見枯燥乏味並不是真正的主旋律。主旋律應當首先是有新意的好旋律。

很多人都有一個體會:黨報評論最難創新。也因此,新華日報近來在社論、時論文風上的銳意創新受到了頗多關注。如去年9月刊發的《走得深轉得真改得實》,就提出一個頗具新意的論點:“走基層”不能變成走“中”層。這一提法本身是針對“走基層”普遍走不深的現象進行的針砭,但由於選取角度新,以“中層”對應“基層”,以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文風,對應“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一破一立,抑誰揚誰,讀者一目了然,對“走轉改”的內涵解讀自然更深一層。

黨報年底年初的盤點報道,往往因主題厚重,而顯得嚴肅有余、活潑不足,很難體現出記者的個性和才氣。今年我們找到了一個全新突破口:圍繞科學發展主題,讓記者從參與採寫重大新聞的“印象”談起,評點2012江蘇成果最為顯著、影響最為深遠的十件大事,並以整版篇幅推出10組“科學發展又一年·2012年度印象”特別報道。“印象”系列,借鑒了中國傳統山水寫意畫看似隨意、實則有機的筆法,探索如何更富意蘊地表現江蘇科學發展的堅實足跡,有效實現了對傳統話語的大步創新。

三、倡導“實”,是要摒棄避重就輕、虛飾浮夸的舊文風,讓“萬能官腔”沒有市場

倡導“實”,是為了反對“虛”,反對虛飾浮夸、虛張聲勢。由此,我們不僅要倡導“實話實說”,更要倡導“真抓實干”。

新年伊始,媒體向網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話套話”,網友詼諧地編成了一首歌謠:“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掌聲沒有不熱烈的……”辛辣嘲諷了充斥會場的廢話、空話、套話、假話。黨報“改文風”,首先要摒棄這樣的“萬能官腔”。

2013年1月新華日報刊發時論:《“萬能官腔”當棄之》,文中提到兩件事——幾年前,面對主持人“撫河決堤百姓怎樣”的焦急詢問,時任江西省防總辦公室副主任的平其俊卻不厭其煩地強調領導如何“高度重視”﹔不久前,面對公眾“孤兒失火事件”真相何在的關注,蘭考有關方面卻一再表明領導如何“親赴現場”。這兩件事有一個共同點:回應輿論關切,這些人的本能反應都是急於“粉飾”、“辯言”,採用避實就虛、避重就輕的“外交辭令”,而其實質是“精致的利己主義”,是“官油子”作風。

黨報改文風,重點亦在於拋掉“空架子”,對於“虛美愧辭者”,“雖華雖麗,禁而絕之”。

倡導實話實說,歸根結底還在於能否助推真抓實干的風氣。否則,話說得再動聽也是枉然。新華日報近日刊發了《改進作風 關鍵在實》、《實干,是共識更是行動》等一組重要評論,對“實”字內涵做出了進一步解讀。如何把“好聲音”變成“好成績”?答曰:“思路+實干=發展”,而“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

以重大主題報道改進文風的樣本意義

十八大報道,是2012年新聞戰線的頭等大事、首要任務。而對黨報而言,往往主題越重大,報道就越難突破。去年,我們最重要的創新,是把重大主題報道與“走轉改”進行了對接,靈活機動地衍變出一系列新的專欄和報道。這一嘗試,既對重大主題報道形成了突破,又有效彌補了“走轉改”常態報道的單薄不足,有力弘揚了“走轉改”精神,黨報文風為之一新。去年有學者撰文評價,新華日報的創新舉措“具有樣本意義”。

這裡,著重從三個方面,談談將十八大報道與“走轉改”結合的文風創新實踐:

一、把遠的說近。黨報當在強調宏觀把握的前提下,體現出重大主題的關聯性、貼近性

所謂“把遠的說近”,是指十八大報告高瞻遠矚、立意深遠,是一次站在全局高度的論述。黨報報道,如何讓十八大精神暢通無阻地抵達基層一線,是一個很現實的課題。

我們充分注意到了這樣一點:十八大報告,145次提到了“人民”二字!因此,我們著重從江蘇視角、基層視角、百姓視角來實現十八大精神的貼近性解讀,相繼推出“再邁新步伐 基層看亮點”、“我看這十年”、“走基層 聽心聲”、“十八大精神在基層——‘三方連線’”等多個大型“走轉改”特別報道和主題報道專欄,注重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真切傳遞了基層一線對十八大精神的期盼與歡欣,在觀念、手法上實現了多種突破,使重大主題報道接上了地氣。

尤其在2012年7月,新華日報策劃並牽頭,聯合13家省轄市黨報,共同組織了“科學發展在江蘇 成就輝煌看十年 1+13省市黨報環省行”大型新聞行動。其間,新華日報共推出66個整版的特刊報道。這次聯動被學界評價為一場黨報關切民生的“新聞盛事”。中宣部《新聞閱評》也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組特刊還獲得了江蘇宣傳文化思想工作的“創新獎”。

二、把大的說小。黨報對重大政策解讀要善於化整為零,以微觀視角構建有機整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描畫出一幅宏偉藍圖,內容博大精深,意義非同凡響。而國家層面的宏觀戰略決策,無不影響決定著個體命運的前行方向,因此,省級黨報的報道不能也不必跟央媒“較勁”,而是要立足腳下的這方熱土,找到自己的重心所在,盡量避免宏大敘事,善從基層、微觀角度,“把大的說小”,化整為零,條分縷析,最后以思路的合圍之勢,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012年11月我們推出的“暢談十八大 暢想新征程”大型專欄,便在報道視角上採用了最大程度的開放模式,涵蓋了諸如“記者視角”、“代表視角”、“專家視角”、“微博視角”、“百姓視角”、“基層視角”等多個側面和層面,圍繞“暢談”和“暢想”兩個關鍵詞,把各條戰線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熱潮和盛況予以了全景全息的呈現。

而我們對十八大精神內涵的每一個層面的解讀,都不是無機、隨意的選擇,而是以有意義的微觀敘事,最終連綴成一個全面、深刻、系統的有機整體。

三、把硬的說軟。黨報要善於對剛性政策予以人性化解讀,貼近民情民意,求得最大共鳴

重大政策的推行,往往既有剛性特征,也有彈性內涵。實現剛性政策的“軟著陸”,黨報的作用無可替代。這也考驗著黨報主流媒體能否在重大決策部署和民生利益訴求之間,擔負起消除隔閡、求得共鳴的輿論引導功能。因此,黨報改文風,一定要學會“把硬的說軟”,從民生利益出發,充分做好重大決策部署的解讀、溝通工作,以貼心、暖心的話語求得最大程度的共鳴。

十八大報告政策性強、專業性強,但也出現了不少牽動人心的新穎表述,如首次在政治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單獨成篇,部署並寫入了《黨章》,並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理念。“美麗中國”立即成為一個全民熱議的詞匯。“熱詞”背后,無不關涉民生。我們便以一組“熱詞解讀”為突破口,生動突顯了十八大精神的亮點與重點,向讀者貼心傳遞了熱詞所彰顯的重大社會意義和深遠人文情懷。中宣部有關部門對此予以了高度評價。

一分新意,須十分努力。十分新意,則須百倍努力。辭舊迎新之際,新華日報在頭版連發三篇評論員文章:《尊重新聞規律方有好文風》、《改文風,改“形”更要改“神”》、《改文風,“常改”更要“長改”》。而“改文風”,根本在於“改作風”。我們謹記:離大地更近,看天空更遠。

這,既是承諾,更是行動。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