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4年第5期

媒體人轉身:

由“成名的想象”到“專業性失聯”

欒軼玫

2014年10月27日10:21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摘要】 面對傳統媒體人才不斷外流的現象,本文著重分析了媒體人的兩個心態變化:一是早期媒體人都帶著“成名的想象”,到了媒介市場化與自媒體發達的今天,媒體人的職業榮譽感被職業倦怠感吞噬,成名的路徑也不再依賴傳統媒介﹔二是媒體人從崇尚“新聞專業主義”到“專業性失聯”。文章還分析了媒介融合帶來的多元業態、企業媒體化生存與企業媒體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媒體人﹔人才流失﹔“成名的想象”﹔“專業性失聯”

2014年對於大多數媒體人而言是一個坎兒:紙媒持續衰落的趨勢讓人再也無法忽視﹔新一輪制播分離帶來廣電人才大流動﹔自媒體為媒體人開辟了第二戰場﹔企業從文創產業切入媒體領域……圍繞著媒體的核心“人”,媒介生態正發生巨變。媒體機構內部開始緊縮不適,媒體機構外部則敞開懷抱。於是,有了媒體人的密集“轉身”,而此次“轉身”已經從先前的紙媒領域擴展到廣電領域。

一、“成名的想象”

與西方不同,在中國媒介語境下,來自媒體機構的信譽與名望“背書”並且成就著媒體人。媒體人天生有著“成名的想象”,而這種關於名望的職業想象又是基於一整套社會話語體系,並隨著社會變遷而變遷的。新聞從業者的專業名望是一個敘述專業主義的象征體系,它源自新聞業者的實踐和產品,但又不局限於實踐和產品。媒體人“成名的想象”由多種元素揉合,並根據不同語境在不同體系之間變化。“成名的想象”是一種動態意義上的歷史建構,由媒體人、職業群體、社會大眾對這一名望不斷詮釋而構成的。[1]這種關於新聞業者的“成名的想象”長久以來是媒體人職業榮譽感與社會地位的一種精神支撐。

在中國新聞業的早期,“新聞事業不僅僅是一門職業而已,它還是一種召喚,就像人們感到宗教神職對他們是一種召喚一樣”。這一時期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媒體人,他們不僅有卓越的新聞才華與專業能力,更以其人格魅力與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為世人尊敬。比如邵飄萍、范長江、鄒韜奮、穆青、范敬宜……不朽的新聞作品為他們贏得了社會聲望。此時,新聞名流亦是社會名流。

媒體市場化的早期,伴隨著媒體數量的增加,人們對媒體的神秘感也逐漸消失。於是,新聞從業者開始有些心理失衡。這種心理失衡實際上是媒體人身份認同在行業內外不同張力下的變化,媒體人期待的“成名”與“社會聲望”並沒有如期出現,內外期待的不同步變化使得媒體人的心理漸漸失衡,名望獲得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到了媒介豐盛的當下,特別是新技術帶來的“人人皆為傳者”、“自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媒體人關於“成名的想象”又有了新的變遷,新聞人先前的“職業榮譽感”與“社會成就感”正被“職業倦怠感”吞噬。媒介市場化與豐盛化產生了大批“新聞民工”,他們沒有先前媒介體制內人員的待遇,沒有身份上的認同,無疑,這種制度上的權力失衡消磨了新聞從業者的組織忠誠,並摧殘著他們對自身專業身份的認同。媒體人成名的邏輯與路徑與先前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外部媒介環境的變遷,以及新技術影響下傳—受互動模式的變化,媒體人的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關於“成名”不止於依靠媒介組織,並且不止於在媒介組織內部。

於是有了近年媒體人的大量流失。2013年的數據顯示,11.44%的媒體從業人員后來脫離媒體,轉而從事其他行業。傳統媒體人員流失達到了13.85%,其中2.41%從傳統媒體流入了新媒體。選擇新媒體及廣告、營銷、公關為就業方向的人數增加較為顯著。[2]

二、“專業性失聯”

新聞是門職業,其內容是新聞信息採集、整理、加工和擴散。首先它是一種專業,具有必需的專業技能、行為規范和評判標准,新聞界長期以來崇尚的新聞專業主義包含著這些特征。新聞業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有著不同於政治權力與自由市場的獨特理念與信念,這些理念包括媒介社會功能、媒體人職業倫理以及服務社會及公眾的模式等。它還是一套話語體系,有著不同的表述及特定的語境與編碼/解碼系統。媒體人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正是在專業主義、意識形態與話語體系這一多維空間中生存與發展的。媒體人“專業性失聯”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一)專業主義被消解

新技術引發的專業門檻的降低、自媒體的盛行、話語表達的受限、社會地位的下降、話語體系及思維模式的變遷,原有的新聞專業主義正在“失聯”。“專業性失聯”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原有的專業主義評判特征在新的媒介生態中需要被更新,另一個原因是媒體人及社會大眾對於這種專業性認同的趨弱。

首先表現在新聞專業性被消解。專業主義在行業層面,包括專業知識的積累、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必需的系統訓練、專業實踐的資格認可、彰顯專業精神的范例,以及確認這些范例的行業內部機制和行業組織的自律等。這些標准就是一系列內化了的專業信念、價值觀、行為標准和從業實踐的規范。而新技術降低了專業的准入門檻,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消費主義的盛行,又加劇了受眾(用戶)對媒介內容消費的粗淺與即時性,先前新聞專業主義注重專業標准下生產的專業產品被大量的即時產品、粉絲產品圍裹,用戶對精致與意義不再如此追逐,而更鐘情於產品的聯系與意思。舊有專業性面臨更新換代。

其次,傳統媒體整體走下坡路。報業下行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廣電業2014年遭遇“視頻拐點”,傳統廣電在與視頻網站的博弈中漸失先機。

此外,新媒體思維模式也極大地消解了媒體業者此前的專業榮譽感。媒體思維滿足的是產品看客,而新媒體思維滿足的是需求者。用戶思維、運營思維、市場思維這些新的思維模式都挑戰著傳統媒體的專業主義。特別是當下做媒體要借助互聯網運營模式,通過與用戶不斷互動溝通,以及利用數據進行產品研發等諸多新技能與新思維,這些都是舊有專業性中所不具備的。傳統媒體人先前的專業榮譽感在新媒體情境下被顛覆並面臨重新定義。

(二)媒體人才培養弊端

目前的媒體業,普遍存在著薪資低、工作強度大、晉升通道狹窄、培訓制度欠完善、職業倦怠等現象。媒體人的職業發展方向通常有兩個,要麼是從記者到專欄作者再到專業作家,要麼是從記者到主任再到總編。后者的晉升通道非常狹窄,在很大程度上,媒體雖然是專業機構,但其現實層面依然是“官本位”,媒體人通過仕途晉升方可獲得相應的職稱、待遇。媒體業在制度安排上缺乏多通路的職業上升通道。具體到廣電業,廣電機構對於員工普遍沒有職業規劃,行政職務提升幾乎是人才激勵的唯一方式。內部通道有限,外部通道多元,轉行公關公司、新媒體公司成為不少媒體人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媒體人似乎隻有轉行了,才算是著陸了。

薪水低也是媒體業日益缺乏吸引力的根源。媒體業是一個奇特的行業,新人往往能拿到同齡人中不錯的工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媒體人的收入卻依然原地踏步,作為一個資深媒體人的收入與新入職員工的薪酬差距很小。媒體內部薪水低,但外部開出的價碼卻是天價。2005年,網易CEO丁磊就開出200萬年薪將原《環球企業家》總經理兼執行主編李甬挖來網易做副總裁兼總編輯,而當年傳統媒體人的年薪鮮有幾十萬的。2012年,這一價碼已漲到400萬,王健林的萬達要做文化產業,給《京華時報》的劉明勝開出了400萬的薪酬。2014年,原《人物》副主編林天宏跳槽萬達,價碼已是500萬。以高薪召喚,萬達兩年將四位媒體高管納入旗下。

三、多元的外部出路

引發廣電人跳槽潮除了內部原因,外部環境的變化是另一個促因,比如媒介融合帶來的多元業態、企業媒介化生存與企業媒體化都急需大量人才。

(一)媒介融合帶來多元業態

以互聯網媒體、數字互動媒體、移動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在引領傳媒發展的新潮流,各類媒介之間的邊界不再那麼清晰,融合為大勢所趨。音視頻的生產不再由傳統廣播電視獨佔,隨著三網融合的雙向進入,通信企業可以做音視頻內容。加之,視頻網站的飛速發展、企業媒體化等等情形都對成熟的內容生產者有很大的需求,媒體人才跨界流動將更加頻繁,各家視頻網站廣招人才,加強內容自制,開始“搶人大戰”。愛奇藝40%的團隊都是從傳統電視台挖來的,正是這些從傳統電視台流失的人才成就了愛奇藝引領新媒體娛樂的夢想。

日趨成熟的外部條件為廣電人離開傳統體制創造機會並提供基礎。在互聯網上聲名鵲起的視頻節目《羅輯思維》隻可能誕生在當下,因為隨著寬帶普及以及習慣養成,網絡視頻的受眾才達到數億規模,也就是說市場才開始啟動﹔制作一檔視頻節目的硬件成本降至先前的五分之一。在外部開源與內部節流這兩點都能實現以后,個人創辦視頻節目才有生存空間。

新一輪制播分離開啟大規模跳槽潮。從前電視人辭去電視台的職位,依然跳不出電視領域,大部分制播分離所生產的節目因為缺少其他市場買家,最終還是要賣給電視台。現在,制作公司有多元化的內容分發渠道,它可以向視頻網站、電視終端、微信公共平台等售賣內容產品,市場售賣通路越來越多,加之大量新媒體平台需要優質內容來填充,讓制作公司對視頻制作人員有了大量需求。新一輪制播分離將加劇廣電人才的流動。

(二)企業對媒體人才的增量需求

企業對於媒體人才的需求有兩方面。其一,在媒介豐盛時代,企業媒介化生存,就必須學會與媒體共舞,而吸收媒體人是翩翩起舞的最便捷的方式。央媒跳槽央企,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特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央企走出“廣而告之”思維格局,開始有意識地將廣告、公關、策劃等各種市場手段組合起來進行自我推廣,各央企大都成立了公關部、企劃部,並設立新聞發言人,與社會、公眾的有效溝通被企業重視,企業媒介化生存給媒體人提供了新的職業機會。原央視2套《生活》主播雅雯,跳槽到中化集團企劃部任主任,負責企業新聞發布、品牌傳播等企業媒介化生存事務。

企業媒體化進一步打開了人才缺口,吸引更多媒體人加盟。萬達近年對文化產業特別是媒體領域展開布局,投資經營了《華夏時報》、《全球商業經典》與《大眾電影》“一報兩刊”。發力新媒體,去年先后推出包括中英文官網、中英文移動官網、商業地產中英文官網、萬達廣場網站群、萬達集團移動客戶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在內的新媒體平台。這種企業媒體化的布局,急需大量媒體人才。企業布局媒體,並非萬達集團一家獨有,阿裡巴巴、復星集團等,近兩年都有大手筆,或入股媒體或重金挖人。企業媒體化為媒體人帶來了新的契機。

(三)自媒體的新通路

新技術加入使得自媒體存活成為可能,自媒體興盛帶來了一個直接結果:話語權由先前單一的“官方背書”轉移到“魅力人格體”,媒體人可以不再需要媒體等專業機構的身份也能擁有自己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離開央視的羅振宇,創辦自媒體視頻欄目《羅輯思維》,被粉絲熱捧,進賬頗豐。他發起了一項會員募集活動,招募5000名發起會員及500名鐵杆會員,前者的會費是200元,后者是1200元,6個小時即賣出了這5500個會員,收到160萬元。這一切完美地闡釋了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所言“任何創作藝術作品的人,隻需擁有1000個鐵杆粉絲便能糊口”。自媒體為媒體人開辟了新通路,自媒體時代,隻要是“粉絲星”就有出路。

未來媒體人才的外部需求量還將不斷增大。招聘網的數據表明,未來8年內,各類編輯職位的需求將繼續上升,總增長量超過26%,遠高於其他職位的平均增長量。可以預見,飛速發展的新技術催生新生媒介崗位,融媒體情境引發多元業態,企業媒介化生存以及企業媒體化過程,都將形成大量的媒體人才缺口。在內部擠壓不適、外部多元通路的雙重影響下,媒體人才大規模流動才剛剛開了個頭。

__________

注釋:

[1]陸曄,潘忠黨.成名的想象: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學研究,2002(04).

[2]數說營銷.11.44%的媒體人脫離媒體

.http://www.meihua.info/today/post/post_123d5700-ebb6-49b1-9b3c-b6e585a09683.aspx.

(欒軼玫:傳播學博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網絡發展部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