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4年第5期

新聞主持人在突發事件中的價值實現

錢遇

2014年10月27日13:16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一、新聞主持人在突發事件中價值實現的基礎

(一)體現輿論導向

突發事件中,新聞主持人借助媒體平台,是政府和民眾之間溝通的管道。新聞媒體的職責是還原真相,通過新聞主持人播報權威、清晰的信息,讓民眾知道發生了什麼,從而遏制謠言,避免社會恐慌。

突發事件中,新聞主持人輔助媒體平台,是新聞輿論導向的踐行者。今年1月10日雲南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時隔三天,在香格裡拉縣政府開完新聞發布會后的幾個小時,央視《新聞1+1》主持人董倩在與前方記者連線了解了發布會情況之后,立刻解讀:“比如說起火點是在哪,起火的原因是一個客棧用電不慎。換句話說電線線路是這場大火的導火索,那麼火勢蔓延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火災當天迪慶州的常務副州長張志軍說了三條……”董倩憑借新聞敏感和對事件的初步把握,對有關部門公布的原因一點點剝離,一層層探究,通過評論語言表現出來,將受眾視線引向更需要証明的方向,即源頭在哪裡,怎樣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董倩質疑性的表述,有助於受眾厘清事件,認清事件的核心問題,確定重要的關注點。

(二)體現節目宗旨

突發事件對於社會來說往往意味著一定的危機,對於媒體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正確應對突發事件,合理利用突發事件,提升媒體形象與水平,能夠讓媒體獲得常態播出下難以產生的效果。

新聞主持人吸引公眾注意力。常態下,公眾對於媒體大多是一般的、更多出於個人興趣等的關注。在突發事件面前,公眾十分關注媒體,希望從中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突發事件來臨時,媒體都會全面關注,公眾會選擇更具權威性和帶有“爆破點”的節目看。主持人此時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湖南衛視主持人邱啟明報道災情,一張口讓觀眾吃驚,聲音嘶啞幾乎無法出聲,引發網友對他敬業精神的討論。

新聞主持人凝聚公眾向心力。突發事件發生后,社會及公眾的心理往往比較脆弱,此時的媒體如果准確把握社會心理,積極引導,有力監督。公眾就會對媒體產生信賴、親近,形成媒體的向心力。主持人走進突發事件現場參與報道,就是新聞媒體凝聚向心力的表現方式。央視主持人柴靜提到採訪新疆大地震:“如果這會兒是在演播室,災難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需要完成的新聞,我隻關心我播報賑災的數字是不是流利,但看見一個老大爺光著一隻腳,另一隻腳上穿隻解放鞋,拄著拐走了兩裡路,從我們的卡車上翻找出一隻在北京隨處可見的帶眼的舊黃皮鞋,端詳一下,套在腳上走了,我才知道什麼是賑災。”主持人用自己的視角來感受突發事件中的人、事,並把這些感受化成主持人語言傳遞給公眾,給予社會安慰和正能量。

新聞主持人樹立公信力。“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優秀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會以最快的速度憑著個人豐富的閱歷和社會經驗、對事物獨特的感受和觀察視角、專業領域的權威性和極強的信息整合能力,影響受眾言論和行為,直接形成受眾對節目主持人的信任感,成為受眾穩定可靠的信息源,其意見領袖的地位也確定無疑。”[1]一個人雲亦雲、沒有膽識和思想深度的主持人,不可能成為意見領袖,一個堅定立場、引導受眾正確價值觀的新聞主持人,才能贏得受眾的尊重和認同。

二、新聞主持人在突發事件中價值實現的策略

(一)外部形象,融入語言環境中

衣著得體、飾品盡量簡單是新聞主持人在鏡頭前外部形象的理想配備,在突發事件發生時,主持人的外部形象應配合情境。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央視一個月的大直播報道中,幾乎每個主播在演播室裡都身著白襯衫和黑色西服。在採訪現場,主播張泉靈身處第一線採訪時,身著沖鋒衣,遇到雨天連線時,隻將帽子戴起,任憑雨水打濕眼睛也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的描述。她的形象增加了節目的可信度,電視新聞的真實美和現場感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語感語氣,准確把握和體現事態本質和氛圍

主持人在突發事件中要把握好語感語氣。如果處在戰爭環境下,遇到人質事件,主持人應表現果斷,分量感強。“9•11”事件發生時,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正在直播晚間新聞。突然,吳小莉神情出現一絲緊張,幾秒鐘后,她打斷正在播出的新聞說:“現在向大家播出一條重要新聞,幾分鐘前,一架飛機撞向美國世貿大廈。”緊接著,電視畫面出現了世貿大廈現場畫面,大火燃燒,市民奔逃,混亂不堪。從此刻起,鳳凰衛視就鎖定現場畫面,吳小莉鎮定智慧地通過畫面作現場解說,顯露了一名專業新聞主持人的新聞敏感度、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極強的語言組織能力。

自然災害類報道描述性較強,主持人在感情分量上宜輕,語氣應盡量克制。災難事件報道的准備,既包括技術上的、內容上的、組織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主持人聞訊后,快速趕赴現場或走進演播室,這既是一個准備報道的過程,也是一個評估報道效果和調整心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對災情的判斷、災難的場面猜想、政府和媒體報道災情的基調把握以及大眾關於災難的態度分析。一般情況下,災難事件的報道,更偏重於歌頌英雄和彰顯人性,主持人克制情緒,用平靜的態度更能烘托對事件本身和受難者的尊重。

(三)不同演播空間,有意識進行情緒的調節與控制

主持人在不同的演播空間中應注意表達情緒的分寸。在特定的事件中,新聞主持人應把感人的人和事表達出來。此時帶有情緒的報道,更能使觀眾感動,激發起觀眾對報道的關注。主持人在直播室內,應與觀眾的視角在想象空間達成一致。主持人的“本我”此時應短暫跳脫出來。

在突發事件現場,主持人的情緒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平穩住。接下來就像鳳凰衛視閭丘露薇說的“職責就是報道你所看到的。以及,如果有可能的話能夠透過你帶出的這些信息為當地的受災民眾帶來一些改變”。

(四)採訪互動中,注重人文關懷

突發事件報道時間緊迫,為了更全面、深入、具體地報道災難性事件,不能無視受災群眾的心理創傷,不能強行採訪他們的經歷和感受,不能加重採訪對象的心理陰影,更不能侵犯採訪對象的隱私。

新聞主持人一是要尊重採訪對象,做傾聽者,不要將主觀意識強加於對方,更不能用逼問的方式採訪。突發事件發生后,有些媒體為了快速報道,搶佔最佳報道時機,會指揮、調度主持人的採訪節奏,這也迫使主持人省略過程直奔主題。

二是多換位思考。報道時應注意採訪對象和受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來說,突發事件不是一篇新聞就能報道完的,媒體應避免播出慘烈的畫面,避免渲染恐怖的細節。主持人應摸清採訪對象和受眾的心理,全方位、多角度地與採訪對象真誠交流,挖掘與突發事件有關的信息,使受眾對突發事件有更深的了解。

三是對未成年人採訪應格外慎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心理還沒有發育成熟,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主持人不應該利用他們的脆弱博得受眾的專注、同情和感動。

四是視周圍環境進行訪問,不能成為事發現場的累贅。主持人在奔赴災難性事件現場採訪時,往往沒有時間了解和學習相關的應急知識,容易影響應變能力。絕不能為了採訪而漠視生命。美國新聞攝影協會前任會長威廉﹒桑德斯說過:你首先是人類的一分子,其次才是一名新聞工作者。

__________

注釋:

[1]柯濤.意見領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理想狀態.傳媒觀察,2003(07).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廣播傳媒中心)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