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執著付出堅守 成功源於熱愛——

專訪中央電視台優秀主持人路一鳴

東方緒

2015年01月05日13:3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今日說法》誕生於1999年,是中央電視台第一檔全日播法制欄目,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欄目。欄目秉持“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道德觀察》作為中國惟一一檔全國平台播出的道德類全日播欄目,直擊種種道德事件,一方面對可歌可泣的高尚行為進行謳歌,在感動中激發每個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對種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在震撼中讓每個人用思考完成心靈的淨化,已成為“深刻反映中國道德現狀、深入進行道德思考、促進中國道德生態建設”的電視互動平台。作為兩檔重要節目的主持人——路一鳴,出生於東北、求學於古都西安,在北京成為一名優秀主持人,從而服務於全國廣大電視觀眾……近日,本刊記者有幸採訪了路一鳴,以期通過一名社會法制類欄目主持人的經歷及視角去了解和認知我國社會法制類欄目。

人物簡介:路一鳴,男,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道德觀察》欄目主持人,工商管理博士。2002年起,擔任央視首席財經談話節目《對話》主持人,摘得此欄目銅、銀、金獎,同時主持《商界名家》。至2003年底,一年內主持談話節目近200期,被稱為“勞動密集型”主持人。2004年,策劃並主持央視實驗性談話節目《交叉火力》,財經熱點話題現場交鋒,開創了內地談話節目之先河﹔2004年底,在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擔任重點欄目《道德觀察》主持人。2006年起兼顧負責《一鳴論道》的制作和播出,在每個周末的《道德觀察》時間播出,深受電視觀眾喜愛,打造了《一鳴論道》和《道德觀察》兩個品牌的形象﹔2009年起開始主持中央一套著名法制欄目《今日說法》。1996年起在主持節目的同時致力於辯論等語言文化活動。2003、2011年先后被華語辯論網評選為華語辯論十大風雲人物、華語辯論百年名人堂,2010年擔任國際大學群英辯論賽國內選拔賽評委,2011年當選國際大學群英辯論賽顧問。獲2006年“央視十佳主持人”、2007、2012年中央電視台“優秀節目主持人”、2008年全國“十佳法制節目主持人”等榮譽稱號。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路老師您好,很高興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刊採訪!我們知道,您早些年在中央電視台主持財經類節目,包括《商界名家》《對話》等,是怎樣的一個契機使您從財經類節目轉向社會法制類節目的?

路一鳴:你好,很高興能與貴刊及讀者交流!中央12套當時還叫西部頻道,后來中央12套改制,全台就抽調了一些主持人到社會與法頻道加強其力量,我就被抽調了過去,如果要說契機可能也就是這個原因,使我轉向了社會法制類欄目。也正是這樣一個契機使我踏入了不同的主持領域,開始了社會類節目的主持生涯。

記者:財經類與社會法制類欄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從一個熟悉的領域轉向另一個不同的領域路老師是怎樣進行角色轉化並做好新欄目的?

路一鳴:財經類與社會法制類欄目的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的欄目,一開始我也不適應,畢竟沒有接觸過法制類欄目。大概有兩個月的時間,我不知道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去向觀眾表達,也正是這兩個月的時間才使我慢慢找到了感覺,才知道一檔社會類欄目要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及語言去向觀眾表達,讓節目在更有人情味的一種方式中播出,但讓觀眾獲得的是一種理性的認識。財經類欄目與社會法制類欄目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財經類欄目需要理性分析、理性表達。社會類節目需要理性分析、感性表達。雖然隻差了一個字,但他對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主持人能想到問題的本質只是節目基本的要求,主持人還得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讓觀眾一聽就懂的話,用最貼切的語言把道理潤物無聲的傳遞給他們。

如果一上節目就用理性分析的方式給觀眾講道理,就會顯得枯燥,而且這些道理很多人都認為懂。所以在前兩個月的時間裡,我主持節目感覺比較艱難,為了找到一種觀眾都能接受的方式,我當時在節目上所做的評論也就600字左右,而我要寫一個多小時,我要用最凝練、朴實的語言向觀眾快速的傳播出本期節目的內涵,又不至於讓觀眾感覺乏味,而且《道德觀察》一開始播時,每期節目快要結束的時候,都會請一個嘉賓到演播室分析整個案例,我不太喜歡這種方式。就像我前面說的給別人講大道理,而且有些道理大家都懂,這樣的方式並不受觀眾喜愛,於是我當時就向領導申請不請嘉賓,最后的評論由我來完成,當時領導也算比較支持,同意了我的建議。至此以后,我就開始尋找一種適合的語言方式進行主持及評論,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記者:《今日說法》和《道德觀察》是路老師主持的兩檔重磅欄目,您認為這兩檔節目在內在上有什麼聯系或互補的地方?

路一鳴: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所以在大部分時間裡人與人的交往、社會的運行都要靠道德來維持。雖然法律它具有強制力,可不是我們時時刻刻都會先想到法律,或者用法律來做關系的調節體,法律總是被迫出手的,更多時候人們僅僅只是靠道德進行自我的調節與約束。當一些隻靠道德而不能形成有效約束時,就需要法律以其強制性而達到一種約束的目的。

《今日說法》更側重的是對法律及法條的解析,對於節目來說以案例說法更明確的說明了違法犯罪事件。《道德觀察》的案例更多的是激起人情感上的反應,所以《道得與法》基本是以道德的視角去解構一個問題,包括去了解一個人的心理。

兩個欄目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兩個側面,都是用來維系這個社會的正常運行,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工具。

記者:《今日說法》是中央電視台第一檔法制類欄目,作為這檔法制欄目的主持人,您認為法制欄目主持的難點在哪裡?您又是怎樣克服的?

路一鳴:其實作為一名法制欄目的主持人,在欄目中的作用比較有限,因為有嘉賓及專家會對案例進行分析,主持人起到更多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但法制節目對主持人的用語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也許一字之差,在法律上的意義就不同了,例如“搶劫”與“搶奪”,“偷竊”與“盜竊”,“詢問”與“訓問”在法律上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主持人在這方面必須特別注意。而且每個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領域都不同,即使你是一個學法律的人,也不一定了解某些法律條文,但法律節目又給主持人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因為這類節目先天就具有親民的特點,觀眾愛看,而你在節目中如何體現出你的價值與作用,這個非常考驗主持人。在一個節目中,你的態度或用語不同,就會傳遞到觀眾那裡去,而我從觀眾那裡得到的一些反饋中(包括在微博中的留言),更多的對我的評價是我有一種正氣,而這種正氣正是我在做法律類欄目時的姿態、語言、態度中所能看到的。

記者:有人說《今日說法》是以案例說事,其中講述了很多案件偵破的詳細過程,這可能會提高某些犯罪分子的反偵察能力,並從某個側面給其犯罪提供參考,您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路一鳴:很多法制類欄目都會面臨這樣的難題,對案件偵破過程表現到什麼程度算是恰到好處,表現的不充分,觀眾看不懂這案件是如何偵破的﹔表現的太充分,潛在的犯罪嫌疑人就會知道怎樣避開警方的偵查。所以在有些時候主持人也面臨這樣的困難,於是我們就盡量用模糊的描述規避最核心的偵破環節。

比如說,“警方通過周密的偵查發現”,“警方獲得一個重要的情報”,可我們不能告訴你警方用的是什麼手段偵查發現的,他的情報是從哪裡來的,這些都是保密的,我們隻能用這樣的辦法去防范有用及重要的信息被犯罪分子所獲得。

而且,對於一檔法制欄目來說,我們最主要的意義就是普法,當潛在或說是蓄意犯罪的人看到節目中再困難,線索再模糊的案件都會在我們公安民警地認真偵破中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時,試問那些蓄意犯罪的人會不會動搖或放棄犯罪的念頭呢?尤其有一些案件的播出,犯罪分子犯罪后不僅傷害到其他人或其他家庭,而且有些犯罪分子由於他一時的沖動行為也會深深的傷害到自己的親人及家庭,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這種案件的播出會更好的對社會中的各種人包括那些蓄意犯罪的人形成良好的教育意義——莫因自己的一時沖動,毀了自己也害了他人。通過這種節目的演示也會降低整個社會的犯罪率。

記者:法制類節目有兩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普法和服務百姓。在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您認為我國的法制類節目對促進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及我國法治社會的健康發展起著怎樣的作用?

路一鳴:現在的法制節目主要還是以普法為目的,以案說法,讓觀眾看到節目后知道所涉及的法律有哪些,並起到什麼作用,從而提高我國人民的法律意識。依法治國理念提出的比較早,可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才剛剛開始。中國社會還是沒有脫離農業文明的特點,中國人還不太習慣凡事依照法律來解決,大家習慣的還是依靠人情,比如現在很多的農村有“話事人”,像鄉長及組長不是以官方身份來化解糾紛,但也很有效果,可這不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追求的一種運作方式。把大家的法律意識喚醒之后其實大家還肩負起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監督實施這個法律的機構。這可是法律類節目下一步將承擔的更重要的一個責任,因為大家都知道依法辦事並養成這個習慣的時候,能不能依法辦事,誰來依法辦事,不依法辦事會怎樣,這才是法制類節目更應關注的領域和話題。

記者:法制類節目主持人如何發揮主持人的輿論引導作用?

路一鳴:其實法制節目本身就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引導大家更多的依法辦事,學會用法律來規范自己,保護自己,主持人在其中主要是使法律的內容情感化,讓觀眾以一種易於接受的方式來接觸法律。從而以一種正確的法律思維來引導觀眾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記者:“辯論”二字也是近幾年出現在您工作當中的關鍵詞,您也曾獲得“最佳辯手”稱號,參加“辯論賽”是工作需要還是個人愛好?對您有怎樣的影響?

路一鳴:辯論純屬個人愛好,我也比較喜歡這種活動,身邊也有很多比較喜歡這種活動的朋友,辯論不僅可以鍛煉人的一種思維能力,我認為更有用的是他養成我們一種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而這種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將會為我主持節目,發散思維提供有力幫助。

記者:路老師十幾年的主持生涯中,也獲得了不少的榮譽,包括“央視十佳主持人”的稱號,那麼路老師對未來自己的主持道路還有怎樣的期許?

路一鳴:如果說期許的話那就是我想做主持人一直干到80歲,退休后再找一個欄目去主持,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個願望,從這中間你們也能看出我對主持人這份工作的熱愛,我很喜歡在做主持時對節目的一種把控,我會以我的一種態度及方式將信息傳遞給觀眾,從而達到與觀眾的一種深度交流。有時候准備節目壓力也會很大,但當你順利完成一期節目的錄制后你又會很享受這種過程。所以主持對我的意義不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一份事業,我的價值也在其中得以體現。(作者系今傳媒雜志社編輯)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