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傳統媒介,到網絡媒介,再到手機、平板、可穿戴設備等移動終端的新媒介,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媒介背景,相應地,媒介素養的內容也應因時而變。近年來,我國正值三網融合的媒介大背景,在融合時代背景下對媒介素養進行整合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三網融合與媒介素養相關背景的梳理,尋找兩者內在聯系,認為在逐步實現三網融合過程中,媒介的技術屬性和媒體屬性都發生了變化,實現了雙向傳輸,並更加強調媒介的產業屬性和用戶服務功能。在這個新媒介的技術賦權過程中,受眾的媒介素養內涵也必然要隨之變化,對融合媒介的認知與理解能力、應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參與生產能力應該成為新媒介素養結構中的重要部分,與此同時,公眾的自我意識、公民意識也應同步得以提升。
關鍵詞:三網融合﹔媒介素養﹔技術賦權
一、現 狀
1.三網融合。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其技術功能趨於一致,業務范圍趨於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早在2001年3月通過的“十五”計劃綱要中,就第一次明確提出三網融合。2010年6月底,三網融合12個試點城市名單和試點方案正式公布,三網融合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就目前來看,網絡電話(VOIP)和互聯網電視(IPTV)是三網融合初期的主要應用業務。
此后,電信運營商開始嘗試向互聯網領域的一系列轉型措施。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有互聯網公司和硬件公司開始做OTT業務以及智能電視、機頂盒等,不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互聯網公司均變相實現了三網融合的部分目標。
然而,在三網融合進程中,廣電系則顯得尤為寂寞。而作為產業標志性事件,2014年5月28日,籌備四年的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終於挂牌成立了。業界普遍稱之為廣電國網。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廣電國網公司的成立讓三網融合更進一步,有望成為電信三大運營商之后的第四大運營商。
一直以來,我國的三網融合都在政策及市場的雙方互動式探索中曲折前行。中國廣電國網成立被業界認為三網融合或有實質性進展,而2014年6月以來廣電總局的四道監管令,打破了三網融合原來的平衡性動態格局,互聯網公司進軍電視盒子的進程再次遭遇政策性危機。OTT浪潮下,國內三網融合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圍繞電視與客廳的爭奪愈演愈烈,各方跨界競爭促使產業泛網絡化、泛智能化,從而也提高了監管難度。盡管挑戰依然存在,但三網融合仍在推進中。在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裡,把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提出促進信息消費,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發展第四代移動通信,不斷推進“三網融合”,鼓勵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維護網絡安全,消除行業壁壘,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可見,2014年國家還將再次大力推進“三網融合”,尤其是廣電市場體制的開放。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表明,黨和國家對媒介融合的高度重視。
2.媒介素養。1992 年美國傳媒素養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定義為:人們面對傳媒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辯性回應能力。在國內,中國傳媒大學的張開教授顯然也認同該定義,他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於媒介的認識和關於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而進入三網融合時代,媒介素養的含義也在發生著變化,美國新媒介聯合會在2005 年發布的《全球性趨勢:21 世紀素養峰會報告》中將新媒介素養定義為: “由聽覺、視覺以及數字素養相互重疊共同構成的一整套能力與技巧,包括對視覺、聽覺力量的理解與使用能力,對數字媒介的控制與轉換能力,對數字內容的普遍性傳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1]。《2012中國媒介素養研究報告》指出,“媒介素養是個人與媒體接觸時的一種應對能力”,“媒介素養包括認識媒體、甄別信息及正確應用媒體”。不難看出,媒介素養所涉及的已不只是媒介信息,而更注重於媒介本身。綜合以上幾個概念,可以發現媒介素養的內涵主要包含三個要素:“理解”“批判”和“應用”[2]。
二、三網融合與媒介素養的聯系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說過:媒介即訊息,即從長遠角度看,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並不是各個時代的媒介所提供的內容,而是其媒介本身。而21世紀的標志性媒介無疑就是三網融合之后的媒介形態,這一媒介形態會對受眾的媒介素養產生何種影響。其實,三網融合對公眾媒介素養的提升,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若及時有效地對媒介生態環境加以改革調整,則無疑會使三網融合所帶來的日趨豐富的信息資源、技術設備等得以有效利用﹔反之,則必將帶來一系列不容小覷的問題,使得媒介素養在三網融合背景下不能順應大勢,難以准確定位其發展目標及規劃其傳播策略,並進而影響公民素養、科學素養,為其工作、生活及社會進步造成阻礙。對於公眾來說,融合后的媒介,比如電視媒介已經和傳統電視媒介有了很大的差異,受眾如何才能有效實現“使用與滿足”,如何才能實現積極參與媒介建構的社會交往活動,這些都對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實現三網融合后,一方面,媒介的技術屬性發生了變化,實現了雙向傳輸﹔另一方面,媒介的媒體屬性發生了變化,更加強調媒介的產業屬性和用戶服務功能。因此,受眾的媒介素養內涵也必然要隨之變化。新媒介的技術賦權,使受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它構建了一種自下而上的傳播模式,使得受眾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受眾的新媒介素養也因此發生了結構性的轉向,對融合媒介的應用和參與生產能力應該更加凸顯,而對融合媒介的認知和理解以及批判也成為新媒介素養結構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三、三網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強媒介素養
1.提升對融合媒介的屬性和功能的理解。三網融合作為國家的意志和政府行為,是國家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構成要素。它通過合理配置稀缺性資源,走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之路,實現對電信網、有線電視網以及互聯網的產業形態的融合。因此,較之傳統媒介,三網融合下的廣電和電信媒介在強調其維護公共利益屬性的基礎上,更注重其產業屬性和服務功能。三網融合作為一種產業形態的融合,必須強調其媒介信息的產品屬性和普遍服務功能,尤其是廣電系產品。
2.提升融合媒介獲取信息的有效性。對於廣播電視網而言,在傳統媒介環境下,單向、線性的信息傳播模式,使信息擁有天然的渠道優勢。這不僅意味著信息傳播的准確性、封閉性和高效性,也意味著受眾獲取信息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作為信息接受終端的傳統電視機技術構造相對簡單、功能單一、使用方便,對於絕大部分受眾來說,有效獲取電視信息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然而,三網融合徹底改變了電視作為媒體的技術形態,有效獲取電視媒介的信息不再簡單。電視作為一種技術媒體融合了各種先進的通訊技術,相對於傳統電視簡單的“按鍵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的“多屏使用”使獲取電視信息變成一個復雜的操作過程。受眾的收視體驗也因此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從“后仰文化”變成“前傾文化”,大大地改變了受眾的收視習慣。從新技術的應用與擴散的角度來看,在不同區域和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當中存在明顯的“知溝”現象。在少數民族和偏遠農村地區,由於那裡的各種通信設施落后,人們對信息技術的認知還停留在各種基礎通訊上,而對各種智能終端以及各種虛擬技術的認知是缺位的。這是三網融合給受眾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與此同時,三網融合也打破了傳統電視媒介傳播時空的封閉性,使信息的傳播變得自由而開放,其傳播呈現出非線性、泛在化、全媒體化、海量化等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信息選擇、避免信息迷失是三網融合帶給觀眾的另一個問題。因此,受眾能否有效獲取電視信息關乎受眾的收視體驗,影響著受眾在信息社會中的身份建構和認同。
3.提升融合媒介的信息批判能力。三網融合為受眾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的意見平台。借此平台,信息以點對點的方式高速、大范圍傳播。這就導致了存在於互聯網領域的問題被帶到了“客廳”。因為三網融合變革了電視媒介傳播的模式,一對多的廣播式傳播轉變為多點對多點的雙向的交流模式,電視觀眾的角色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和自主傳送,受眾擁有了傳播的權力,不僅可以在節目播放的過程中與節目互動、與其他受眾互動,還可以上傳自己制作的節目。由於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弱化,各種信息真假難辨、魚目混珠。各種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生活等各個層面的網絡謠言,對社會現實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帶來動亂和恐慌。面對這種情況,相關機構加大監測、打擊的力度。但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受眾具有很高的媒介素養,能夠冷靜、理性地質疑、批判各種不良信息。
4.提升融合媒介參與生產的能力。參與電視節目生產的能力是三網融合環境下衍生出來的受眾的新的能力,也是新媒介素養結構當中最為高級的能力形態。受眾需要經歷從看電視到用電視再到參與電視的過程,這也成為受眾主動參與建構公民社會的需要[3]。
綜上所述,不論媒介生態如何變化,從技術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在信息爆炸、電視社交化發展趨勢下,有效獲取並積極參與電視信息生產的能力,不僅關涉用戶的收視體驗,還影響到用戶作為新媒介建構的交往社會中的人的主體性地位,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階層結構的優化。所以,在三網融合環境下,必須要對受眾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對其行為進行有效引導,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新聞觀念和輿論意識﹔自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對社會負責,從而能夠更加深入地參與電視節目的社會化生產,在實現個人更好發展的同時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
伴隨三網融合進程的推進,更多融合業務將覆蓋更多家庭、社區以及城市,人們的生活將變得智能化、便捷化,最終打造智慧中國[4]。就現狀而言這個過程仍然漫長,但大勢所趨,各方面也仍在努力推進,我們能夠預見未來的智能生活。目前智慧家庭、智慧社區和智慧城市在逐步推進過程中,各種媒介都在融合,公眾在融合媒介方面的素養也應著力提升,以更好地適應智慧化生活。而這種能力的提升不應止於信息認知、獲取和使用層面的提升,應更多著眼於公眾理解批判能力、自我意識、公民意識層面的同步提升,才不至於被正在到來的融合媒介大潮所左右。(作者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2] 涂昌波.廣播電視法律制度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 王孝明.三網融合之路[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