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注意力經濟時代隱私觀的嬗變

侯曉晨

2015年01月05日14:1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關於注意力資源的競爭是注意力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核心競爭。為了爭奪注意力,實現注意力生產力的最大化,自我隱私暴露成為社會的常態。為了快速准確搜索、獲取和處理生存必備的信息,拓展注意力資源、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以及自主控制注意力的流動逐步成為人們最為迫切的需求和生存的基本能力。傳統的隱私觀念將被倒置,隱私不是指那些不願意被別人所注意的個人信息,而是指不願意被迫注意的。

關鍵詞:注意力經濟﹔隱私﹔隱私觀﹔全視監獄

被譽為注意力經濟“愛因斯坦”的美國學者高德哈伯認為,注意力是非常珍貴的財產,它儲存在人的大腦中。獲得注意力,就意味著我們能控制那些注意我們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我們多數人不想被迫付出注意力。關於注意力的競爭是注意力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核心競爭,一切活動都將圍繞著開發注意力、獲取注意力、管理注意力、保護注意力而展開。注意力經濟時代隱私的觀念也與過去有著霄壤之殊。

一、隱私、隱私權和隱私觀的概念

作為一種范疇,隱私,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內涵。在經濟學領域,隱私是能夠給經濟主體帶來經濟利益的商品﹔在法學領域,隱私是指主體不願隨便被公眾知悉的、其與公共利益無涉的私人信息﹔在心理學領域,隱私是指在羞恥感的驅使下旨在控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為自己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一種意圖﹔在社會學領域,隱私是界定區別與公共領域的私人信息范圍以實現社會關系融合的協調器。因為隱私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變遷其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發生變化,試圖為隱私下一個明確且眾人皆認可的定義,就像為自由下一個一般化的定義,總是徒勞無功的。

本文引用《隱私雜志》的編輯羅伯特·埃利斯·史密斯給我們的定義,試圖闡明在注意力經濟時代,隱私是一種控制個人注意力流動的自由。史密斯的定義包含了以下兩層含義:“隱私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種不受他人打擾、侵犯、為難的私人空間的欲求,也是一種控制自己的個人信息的披露時間和方式的權利。”

美國法學家薩繆爾·沃倫和路易斯·布蘭蒂斯在1980年的《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隱私的權力》。該文使用“隱私權”一詞,被公認為隱私權概念的首次出現,他們將隱私權定義為“個人獨處的權利”。但如同隱私這個抽象概念的曖昧性和不確定性一樣,關於什麼是隱私權的問題,至今尚無定論。可以肯定的是,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的奢侈品。步入現代社會后,人們離開鄉土社區和熟人社會進入城市生活,疏離的人際關系強化了人們的自我意識和人我界別。隱私權從無到有,其目的在於為公私領域做出合理區隔,抵擋公共領域天生存在著的侵蝕私人領域的傾向,以保証個人在其私人領域中享有高度的自主權。

雖然人們有著極強的保護“隱私”的欲望,隱私觀卻一直處在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中。中國人的隱私觀更是以“模糊”著稱,譬如見面就問去“去哪兒啊”“吃了沒”,讓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就像隱私和隱私權的概念意義和使用語境隨著社會歷史不斷變遷一樣,隱私觀也在悄然變化。

二、網絡空間的“全視”

如果說隱私是一種自由,那麼伴隨著網絡而來的信息社會一並到來的是一個工業時代的老問題:一個社會暴君正再次侵佔個人自由。

如今,當我們在網上發布個人信息時,並不知道除了理想的傳播對象,還有誰會接收到我們發出的信息。即便我們設置了訪問權限、密碼保護,我們依然無法確定會不會有人去破譯它們。即便我們只是小心翼翼地躲在電腦屏幕的后方“觀看”,盡力不留下“痕跡”,但那個不美味的“cookie”也許早就出賣了我們。阿爾文·托夫勒曾經歌頌過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巨大能量,認為這種由電子構成的“社會記憶力”有朝一日將給我們帶來一個“保留以往一切記憶的文明”。但這將以犧牲“遺忘的能力”為代價。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儲存到了網上,出生記錄、醫療記錄、工作記錄、旅游記錄、信用卡記錄、駕車記錄等等,網上能搜索到的信息數不勝數,你也許不用離開電腦桌,就能完成期末作業、找到工作,甚至尋得失聯多年的朋友。但是,你始終都不能肯定有關你的信息,會在什麼時候,被什麼人獲取,用於什麼目的。

眾所周知,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中,個人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別、住址、有關聯的親屬朋友,以及發布的文字信息、照片、分享的網頁等,都會被長時間地存放在數據庫中。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將勾勒出一個真實完整的“你”。因此,互聯網保守主義者安德魯•基恩向社交網絡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提出一個令人咋舌的問題:社交媒體群落是否會在二十一世紀取代國家政府成為個人身份的信息源?

新聞傳播學者們歡呼網絡時代的到來,因為網絡帶來了溝通表達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將生產、傳播信息的工具交到每個人手中,並提供了新的公共討論和介入的可能性。可同時,網絡擦去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使得私人領域公共化。美國學者杰弗裡·羅森進一步拓展了杰羅米·邊沁的“敞視監獄”和托馬斯·麥謝森的“單視監獄”的概念,提出了“全視監獄”的概念,即全部人觀看全部人。這是對網絡空間中隱私概念最好的解釋——“隱私已死”。數字技術帶了無所不在的“透明化”,能否如邊沁“敞視監獄”所願,讓社會上每個個體都想象自己無時不刻不被監視著,從而更為自律,進而建立一個更為健康的社會?

三、注意力經濟時代的“自我暴露”

皮埃爾·布爾迪厄等學者對電視批判,電視還是走進了千家萬戶﹔互聯網保守主義者安德魯·基恩對“網民的狂歡”批判,也沒能阻擋網絡深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腳步。指責或者擔心隱私被泄漏的網絡用戶們,正在近乎瘋狂地主動暴露自己的隱私。這個世界每年所創造的數據量在以指數形式增長,去年,這一數字則達到了2.8ZB(1ZB =1024GB),聽起來就很可怕的數字,而且據知名信息行業咨詢服務商IDC稱,這一數字將在2015年翻一番。此外,這些數據中的四分之三是由個體人在創造或移動數字文件時貢獻的。舉例來說,一個標准的美國上班族每年可以貢獻180萬MB的數據量,平均每天則有約5000MB,這其中包括下載的電影、文檔、電郵以及這些數據通過移動或非移動互聯網傳播時所產生的附加數據量。

如果傳統社會中,人們以物質的身體存在,那麼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人們將以什麼形式存在呢?201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電影《社交網絡》中所預言的:“最初我們生活在農場裡,后來我們生活在城市裡,但現在我們生活在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手表甚至眼鏡等移動網絡設備在網絡上廣播自己的位置、當下的發現、正在做的事以及未來的打算,它讓我們永遠做一個公眾人物。作為一介網民,人們似乎承擔著一份神聖的責任——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就是在Twitter和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上吸引別人的眼球,這樣我才能無所不在。如果生在注意力經濟時代,笛卡爾一定會說“我發布,故我在”。高德哈伯認為,自我表達是吸引注意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查爾斯·德伯稱對注意力資源的爭奪是“社會生活的關鍵競賽之一”:注意力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就好比金錢在經濟中的作用。一個人積累的注意力資本就是聲望和成功的標志。“對注意力的追求已經擴散並被制度化,通過新的媒介、商業和技術體系現實地接入我們的存在。”在注意力時代,人們希望能在“鎂光燈”下輕鬆的生活。為了將自己打造成“名人”,我們不斷地“自我推銷”“自我展示”,以期獲得他人“贊”,以滿足自身基於生存、社交、獲得尊重的一系列需求。

披露、公開和曝光的熱切渴求成為注意力經濟時代的常態,看重公開表演勝過隱匿,希望被仔細審視而不是保持神秘,在這樣的文化中,直接壓倒含蓄,虛榮戰勝謙遜。獲得公眾注意的認可就是獲得成功,這種認可的過程迅速而經常,基於真正成就上的真正成功不再是獲得公眾注意力的必要條件了。

而人們追逐注意力的欲望如此之強烈,導致那些已經符合標准的成功人士還要不斷追逐更多的注意力。為此,他們不得不對自己進行大力宣傳以獲得更多的關注。

四、顛倒的隱私觀

卡裡爾•西瑞特是一名來自巴勒斯坦的白帽子,白帽子簡單來說就是做好事的黑客,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Facebook上的嚴重漏洞:通過這個漏洞,他能夠在未經允許(互粉)的情況下,在任何人主頁上的Timeline留下信息。雖然Facebook安全部門一名叫做伊莫庫的員工稱這並不是問題。但幾小時后,熱心的當事人西瑞特給Facebook CEO兼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個人主頁上留言:“首先很抱歉破壞了您的隱私,但面對您的團隊對這個漏洞孰視無睹,我已經沒有選擇。”最后這名白帽子不忘報上自家大名:“我叫西瑞特,來自巴勒斯坦”。

根據《隱私雜志》的編輯羅伯特·埃利斯·史密斯的隱私定義:隱私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不受他人打擾、侵犯、為難的私人空間的欲求。那麼很顯然卡裡爾•西瑞特已經破壞了扎克伯格的隱私。高德哈伯認為,我們多數人不想被迫付出注意力。被迫注意,就是精神領地被入侵,這便是在注意力經濟時代的隱私觀念。

沒有信息與擁有無限多的信息結果是一樣的,在無限多的信息中,你將無法找到對你真正有用的東西。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桑蓋特就對注意力稀缺問題發表了文章,在信息經濟中,人類的注意力,即人類利用數據信息的行為是稀缺商品。當注意力相當於金錢,人們是斷然不會隨意將它浪費在毫無價值的東西上的。技術的進步使得信息的生產、復制、傳播變得非常容易,這也導致了數量龐大的低質量信息的出現,如果不加阻止地讓這些“數據煙霧”稀釋我們有限的注意力,會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因此,赫伯特•西蒙認為,現今任何新技術都不能增加一天的時間和人類心智吸收信息的能力,信息環境中,真正的問題不是提供更多的信息,而是分配接收信息的時間,以使人們僅僅得到最重要以及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可以想見,開發注意力擴展技術和注意力節約技術將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主導方向。注意力導購將是注意力經濟時代最高端的職業。

其次,過去的注意力流動的全部將構成一個人。注意力的流動決定個人過去的認知、體驗,甚至如上文所提到的,決定了未來,自主控制個人注意力的流向就成為最為迫切的需求。注意力是一種無形的、有限的、最基本的心理資源。它的品性由注意力行為表現。在注意力經濟社會,體力上的行為的重要性逐步降低,注意力行為的重要性不斷上升。注意力行為伴隨著感覺、認知、記憶、思維、想象等一系列行為的發生。因此控制自身注意力行為,就和希望控制他人注意力流向自身一樣,成為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的必要手段和能力。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虛榮是基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欲望,它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貶抑概念。為了不斷獲得他人的注意,我們不得不對自己進行大力宣傳以獲得更多的贊揚。這不僅僅意味著獲得他人注意的渴望,還包含著無數可以進行價值計算的東西。因而,為了從更多的人身上獲取注意力,使得注意力生產率最大化,人們將樂於把自己的隱私公開化,借此獲得注意力,成為媒體關注重心。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人們的倫理道德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注意力資源成為稀缺資源,人們通常將不願意被迫付出注意力。被迫付出注意力,就像精神世界被強行入侵,這種不愉快的體驗就是隱私被侵犯。這充分說明,傳統的隱私觀念被倒置。隱私不是指不被注意,而是不被迫注意其他人。(作者系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張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經濟學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張雷.注意力經濟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3] (美)安德魯·基恩.數字眩暈——網絡是有史以來最駭人聽聞的間諜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4] 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