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綜藝節目與真人秀節目的關系探析

金俊榮

2015年01月05日16:2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電視綜藝節目和真人秀節目是兩個並舉的不同類別,還是前者中包含后者?在電視生產業、研究界、觀眾中都有一定的混亂,它們的相互夾纏影響了學習者的認知。這種局面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一方面,我們應該承認它們的不同,在內涵上將它們區分開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顧及到歷史原因與現實的情況,對其關系有一個恰當的處理。

關鍵詞:綜藝節目﹔真人秀節目﹔關系

“電視綜藝節目”、“真人秀節目”的詞藻經常出現,但對它們的內涵界定,學界並無多大共識。由此帶來的它們相互關系的夾纏不清,經常令人陷入困惑。筆者以中國知網的相關論文和教學過程中的教科書為例,對其做一探討。

一、電視綜藝節目和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夾纏

在很多以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為研究對象的文章中,都把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綜合演出類節目看作中國綜藝電視節目的起點﹔把真人秀節目作為綜藝電視節目的現今階段。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博士張國濤較早提出此種觀點,他在《中國電視綜藝的四個浪潮及其思考》一文中的觀點是:“中國電視綜藝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歷史軌跡,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中又有一個綜藝節目類型佔據著主導地位,這些主導類型背后又分別體現著四種不同的‘電視觀念’,即表演、游戲、益智、‘真人秀’。正是這四種“電視觀念”分別引領了中國電視綜藝發展的四個浪潮。[1]”這種觀點如今在對電視綜藝節目的歷時性研究中,有廣泛共識。

在絕大多數明確以真人秀節目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中,都以世紀之交生存挑戰型節目的出現作為真人秀節目的起點。此后出現的游戲、選秀、益智、相親、求職等都可以作為真人秀節目發展的不同階段的次類型。至於它跟綜藝的關系,則基本不會談及。所以,在他們看來,真人秀節目橫空出世,是一個自足的電視節目形態。

教科書的處理也分兩類。其一,在“章”的設置上隻有“電視綜藝節目”,把真人秀節目作為電視綜藝節目的子類,以胡智峰主編的《電視節目策劃學》為代表﹔其二,將它們並舉,同時有綜藝節目和真人秀節目兩章。以熊忠輝主編的《廣播電視節目形態解析》和吳保和的《電視文藝節目策劃》為代表。但它們在論述中出現了互相夾纏的現象。如熊忠輝的第六章《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形態解析》中和第七章《真人秀節目形態解析》中,都把《交換空間》作為例証。《電視文藝節目策劃》還出現概念界定和節目分析兩張皮的現象。吳保和這樣闡述綜藝節目:“綜藝節目,就是將各種藝術表演,如音樂、歌舞、戲劇小品、戲曲片段、相聲曲藝、魔術雜技、武術等綜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台完整的文藝表演節目。顧名思義就是綜合的藝術。[2]”而選擇例証進行分析時,卻選擇了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江蘇衛視的《歡樂總動員》、安徽衛視的《超級大贏家》,強調節目的搞笑特質:“以‘搞笑’的方法來做游戲、以‘搞笑’的語言來制造喜劇效果,甚至在節目中強調出丑、做鬼臉、有意唱錯、說錯、或調侃長得難看的搭檔主持,以‘審丑’形態造成娛樂性,經常是這類節目的特征之一。”其所舉例証,與其闡述的概念對照,看不出明顯的關聯性。如果說娛樂性是綜藝節目的功能之一,但同時它也是真人秀節目的功能之一。娛樂至上的特性實在不能說明二者的區別。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綜藝節目和真人秀節目的夾纏,它們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關系呢?

二、電視綜藝節目和電視真人秀節目互相夾纏的原因

“幾乎所有的國家、地區,早期電視中都由綜藝節目來唱主角。[3]”中國綜藝節目唱主角的時期開始於1990年的《綜藝大觀》《正大綜藝》。《綜藝大觀》在2004年10月8日,因收視率不斷走低而被“末位淘汰”,而《正大綜藝》雖歷經多次改版,至今仍活躍在央視的舞台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

從內容方面來說,《綜藝大觀》內容以小品+歌舞為主,曲藝、戲曲、雜技、魔術為輔,是綜合了各個藝術門類的表演類欄目﹔《正大綜藝》主要以猜謎形式向觀眾介紹世界各地的風光、習俗、名勝、趣事。《綜藝大觀》提供藝術表演,目的是給觀眾的是審美享受﹔而《正大綜藝》主打游戲,提供的是休閑和消遣。《綜藝大觀》在1999年度進行了一次改版,但未能改變其提供藝術審美的大方向﹔而《正大綜藝》卻在歷次改版中保留個性的同時不斷強化娛樂功能。把初期的“世界真奇妙”、“五花八門”、“名歌金曲”三個板塊,和如今的《正大綜藝•牆來啦》《正大綜藝•謝天謝地你來啦》相比較,已很難看出它們是同一檔欄目。

它們都以“綜藝”命名。《綜藝大觀》綜合的是各個藝術門類,提供給觀眾的是藝術演出的拼盤,對藝術作品創新的依賴是致命的。當台上說出上句,台下能接下句的情形出現,節目也就離壽終正寢不遠了。而《正大綜藝》的游戲,卻能不斷明確規則,根據觀眾的需要適時調整形式和內容。如果說,初期的《正大綜藝》還有文化與藝術的綜合,到現在它已經是一個綜合游戲、明星、競賽、規則、設計場景、真實記錄的節目了。

另一個經常被當作名牌綜藝節目的是《快樂大本營》。《快樂大本營》自1997年7月11日開辦,初登場時,散發青春活力的嘉賓,善於插科打諢的主持人,游戲的加入,就與央視嚴肅正式的綜藝節目有很大區別,它是一個以娛樂性為主的節目。有人稱之為“大綜藝”節目,是因其集文藝、游藝、新聞、訪談、獵奇、絕技等於一體。它雖然有文藝演出的內容,但“文藝”更多地作為一個配角,成為“游藝”的一部分。2004年以前,基本走明星路線,但側重的是明星參與游戲,展示明星在舞台上的即興發揮和舞台背后的生活,2004年以后,開始以普通觀眾為主角。2004年的“你最紅”系列活動,基本元素是普通人、競賽、勝利、劇情式的跌宕起伏。2005年的主持人PK和主持人選秀,其實走的都是把主持人還原成普通人的路子。2008年后主要以偶像明星來的互動、游戲、訪談為主要的節目,“明星+游戲”模式,仍然是展現明星普通人的一面。

所以,《正大綜藝》《快樂大本營》相比《綜藝大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個區別其實就是綜藝節目與真人秀節目的區別。綜藝節目出現的時候,其形態特征是明確的,界定上沒什麼疑義,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與其他形態的融合演變,而界定的研究與認可又滯后,逐漸形成了與真人秀形態的夾纏。

三、綜藝節目與真人秀節目的判定

綜藝節目與真人秀節目的內涵和外延,有無數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闡釋。由於篇幅的關系,本文不在此做一一羅列,隻做一個大致的歸納。除了上述吳保和的《電視文藝節目策劃》一書中對綜藝節目的界定外,胡智峰《電視節目策劃學》一書中,提及《廣播電視詞典》和高鑫對電視綜藝節目的界定,熊忠輝主編的《廣播電視節目形態解析》一書中也總結了側重點不同的三種觀點。筆者認為,不論何種指向,都著重於中心詞“綜藝”。即綜合運用各種藝術手段的表演,觀眾能從中得到藝術審美和藝術享受。

真人秀節目被引進我國,到現在也隻有十幾年的時間,它吸引了眾多的研究者的目光但還來不及達成共識。關於真人秀節目的定義,我國學者尹鴻、冉儒學、謝耘耕、陳虹、馬仲男、段鳴鏑、苗棣、徐舫州等都有過闡釋。如果和“綜藝”節目走一樣的路線,可採用尹鴻先生的定義:“真”是它的特色。“人”是它的核心、根本。“秀”是指虛構和游戲[4]。學者們基本認同的是:“真”——真實環境、真實記錄﹔“人”——真面目出現,展示自我和人性﹔“秀”——競爭的目的、過程和規則都是預先設計的。對真人秀節目界定的分歧來自關於“真人秀”之“人”的表述。謝耘耕、陳虹、段鳴鏑強調了“普通人”的身份,而其余學者並未對普通人和明星加以區分。這在真人秀節目發展的早期並不具有多大的意義。從生存挑戰型節目到益智、游戲、選秀節目,其參與“人”都是普通人,即“非職業演員”。此后出現了從平民秀到明星秀的發展,這其實是追求收視率和經濟效益的結果。

參與綜藝節目的表演者是要為觀眾提供藝術享受、審美娛樂的,所以他們需要有一定的專業藝術水准和較高的知名度。所以明星、演員的角色身份是必要的。而在真人秀節目中,或者強調普通人的身份,或者強調明星還原普通人身份。真人秀節目中的明星,不再以為觀眾提供專業演出為重點,而是展現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面為看點。

另外,參與者的參與內容、場景、參與者目標、呈現手段都是區分的指標,如下表所示。

四、結 論

按標准區分,大致可以把一些節目做一個分辨。《正大綜藝》、《快樂大本營》誕生於綜藝節目雄霸天下之時,也有“歌唱”“舞蹈”等藝術表演元素,但究其真實,“綜藝”在節目中並不佔主導地位,它們並不能算真正的綜藝節目。盤點一下現今收視率較高的娛樂節目,《我愛記歌詞》《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非誠勿擾》等,雖然有藝術表演元素,但或者是表演競技秀,或者是專業特色秀,或者是生活情境秀,沒有真正的“綜合的藝術”,所以,都應該屬於真人秀節目。

如今,典型的綜藝節目基本在節日晚會上出現,以欄目形式出現的基本不可見了。綜藝節目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綜藝節目雖然衰落了,但在歷史的語境中,它已經是一個存在,在現實的環境中,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地遇到它們的夾纏問題,這種夾纏不會因為一個一刀切的結論而終結,所以,我們大致可以這樣處理綜藝節目和真人秀節目的關系:承認電視綜藝節目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電視綜藝節目,包括典型的綜藝節目和以娛樂、休閑、消遣為目的的真人秀節目﹔狹義的電視綜藝節目是那種綜合傳統的藝術表演的拼盤式節目,它和真人秀節目是並列的兩個類型。真人秀節目有它自己的次類型。(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傳播系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張國濤.中國電視綜藝的四個浪潮及其思考[J].現代傳播,2005(9).

[2] 吳保和.電視文藝節目策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3] 苗棣.美國經典電視欄目[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4] 尹鴻.真人秀節目分析[EB/OL].http://tech.sina.com.cn/other/ 2003-10-29/1906250048.shtml.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