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中國電視真人秀的美學特性

——以歌唱類真人秀為例

董  婧

2015年01月05日16:2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湖南衛視2005年《超級女聲》的完美謝幕,掀起了全國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浪潮,期間稍有同質化甚至低俗化趨向,直到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開播,才重燃歌唱類真人秀的希望之火,此火到如今仍有燎原之勢。本文主要結合相關案例剖析此類節目的審美特性,從而展現當前中國電視真人秀由純粹的傳統美學特征向現代審美新特性的變遷。

關鍵詞:真人秀﹔審美特性﹔大眾化﹔技術化

現實生活中人們可動用各種身體器官去感受“美”:山河的壯美,詩與畫的意蘊美,音樂的韻律美,舞蹈的律動美,雕塑的立體美等。這些美都是純粹、崇高的,需要人們身臨其境感受的,想沉醉於它更是需要一定審美素養的。我們基本不需要借助任何其他媒介便可完成整個審美過程,因此上述“美”又是直接的、深刻的、藝術的。

隨著科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美的追求也發生著變更,而電視的出現,無疑滿足了人們對於美的新需求。電視是多項藝術門類的綜合體,並通過相關傳播技術把“美”送入我們眼帘,而電視語言又是視聽語言,所以電視節目已經不單要求我們調動某一種審美知覺來感受美的存在,而是要求我們通過某種媒介,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調動至少兩種器官去鑒賞的審美對象。因此,電視與其他審美對象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就像胡智鋒教授所說:“電視美是人們經由電視這一‘具有自然品質的客觀現象’,將人們的‘符合美的規律’的觀念、意識滲透其中的,並從這一‘對象世界’裡獲得人們自我的‘肯定性價值’的,從中感受到了‘把握現實的自由’的一種特殊的美,一種特殊的客觀社會現象。[1]”

電視有兩種特性:媒介特性和藝術特性。幾乎所有電視節目都會根據這兩種特性制作、播出,而21世紀以來我國的真人秀,尤其是歌唱類真人秀節目,則把電視的兩個特性巧妙結合,既對現場如實紀錄,又有相當可觀的藝術效果。

一、我國歌唱類真人秀的美學特性

歌唱類真人秀火爆熒屏,必定有其受歡迎的特質,本文主要分析此類節目的美學特性。

1.“多重假定的真實”

“‘多重假定的真實’涵蓋了兩方面的意思:其一,它的目的是為了導致直接的‘生活真實感’,而非單純的關於生活真實的‘幻覺’,這就強調了電視美的‘客觀社會性’﹔其二,‘多重假定’的提出,又意在強調電視節目的創造者(包括電視節目創造手段)與電視觀眾,在電視美的創造與接受中的能動的、創造的主體地位,這一點尤為重要。[1]”歌唱類真人秀雖然用紀實手法再現選手、評委和現場觀眾的真實情境,但它與生活真實是有一定區別的,因為藝術真實絕不是現實生活的照抄照搬,而是需要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去創造與設定的。真人秀中的所有真實場景,都在策劃方案的統治之下,就連選手的表演、PK、懸念都是在一定規則之下完成的,在規則之下,節目便具有了“假定性”,就像在電視劇中角色A把角色B一槍打死,B只是作為電視劇的角色去世,而非現實生活中的B因為扮演角色的去世而真正去世是一個道理。

2.即時性

即時性,也可稱為實時性,這與電視新聞直播的特性如出一轍。在人們渴求信息的欲望逐漸強烈的今天,大家都希望在第一時間縱觀天下事並馬上得到最終結果,所以即時性地得到最新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歌唱類真人秀節目一般有這樣一個特點,海選階段通常採用錄播方式,經過后期剪輯后呈現於觀眾面前,這種方式播出的節目更加具有藝術性,失誤率也較低,而一旦到了總決賽甚至在全國決賽伊始,某些電視台便採取直播方式,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在比賽進行的同時收看節目,採用這種方式播出的節目雖不如錄播節目美輪美奐、風險率低,但有更加強烈的時效性和現場感,讓人身臨其境,且更有利於調動觀眾的視聽神經,獲得審美快感。

3.淺顯性

與宏大敘事和具有精英文化特征的電視節目不同,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簡明易懂,它或許並非教人們實質性知識,也不直面教育觀眾做人的道理,它只是用最淺顯直觀的方式向人們展示選手是如何演繹歌曲的,評委是如何幫助選手進步的。此外,由於歌唱類真人秀的淺顯性特征,還可以制造出各種娛樂效果,如在《中國好聲音》中各大明星導師為了爭搶優秀學員而用各種幽默的方式擠兌其他導師,其制造的笑料都可以讓人們獲得心靈的放鬆。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這裡所說的淺顯性並不等於沒有任何門檻限制,也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對歌曲順利欣賞,因為它要求觀眾必須有一定藝術鑒賞水平,畢竟“隻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2]。

4.功利性

“美從本質上說,是永遠無法擺脫功利的控制的,換句話說,沒有一種能夠不承擔任何功能的純粹‘超然’的美。[1]”觀眾作為審美主體,對於審美對象——電視節目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即有一定的功利性的。觀眾看電視節目是為了獲得信息、娛樂、教育等,其中電視娛樂功能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而歌唱類真人秀節目就是為了符合人們娛樂的目的而制作與傳播的。我們從歌唱類真人秀選手的表演中欣賞音樂美,又因電視娛樂功能而快慰歡笑。這裡的“笑”已不是一般意義的生理現象,“而是在鑒別、知覺、欣賞一種有目的和完整統一的經驗時的反應,顯然是一種審美快感。[3]”此外,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選手也懷著功利性的目的去參賽,實現夢想、成名等都是選手參與比賽的原因。因此無論是選手還是觀眾,都無法擺脫功利性這一審美特征。

二、當今消費時代語境下歌唱類真人秀的美學特點

現在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之后出現了大眾文化,現在我們又進入了火熱的消費文化時代。在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時期,感受“美”需有較高的審美素養,這種美有時是一次性、不可復制、崇高的,當大眾文化產生后,它變得通俗、可復制並趨向生活化,直至消費時代到來后,藝術作品在保持原有愉悅心靈等作用的同時,變成了可供玩賞與消費的產品。正如書中所述:“時代語境帶來理解文化最切近的一個變化:文化觀念的變遷。從文化一元論……到多元文化觀(差異性)的確立,其直接的后果是大眾文化作為新興文化、流行文化甚至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構成部分受到重視。[4]”歌唱類真人秀節目作為大眾文化甚至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會呈現出新的特點。

1.日常生活審美化

我們是生活中的人,感受的也是生活中的美,但是“美”會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呈現出相應的變更。拿音樂舉例子,多年之前人們大都喜歡聽帕瓦羅蒂的美聲,因為那種聲音高雅脫俗,所以人們對他的音樂心懷崇敬,但由於音樂素養、傳播技術的限制,這種美多由精英階層理解和享受。而現在,歌唱類真人秀節目的音樂形式中通俗、流行居多,即便有美聲音樂,選手也會把它改編為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且改編后的音樂甚至更加受歡迎,原因如下:第一,歌唱類真人秀節目多為平民參賽,觀眾可在選手身上找到心理認同感與歸屬感﹔第二,我國民族、美聲唱法已在電視上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必須開發新的、貼近群眾的音樂表現形式。如原生態唱法就以朴實的歌詞、簡單的感情獲得大量觀眾的喜愛,觀眾不僅可以聽懂,還能了解到當地的民情。

2.尋求懸念,追求陌生性情節

“所謂陌生性情節,指觀眾在一般生活中不輕易看到的故事,或者是超過一般生活中的這類故事的常規發展,使觀眾感到陌生,從而產生極強的懸念的藝術情結。它可以吸引觀眾注意,留下難忘印象。[5]”當歌唱類真人秀節目日益增多后,制作方、投資方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節目便出現同質化局面,甚至有的節目為了收視率變得低俗、娛樂過度,這無疑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或引起觀眾不滿。就現實而言,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對節目是有需求的:首先,年輕人喜歡刺激,刺激點可以防止觀眾審美疲勞﹔其次,節目隻有具備不確定因素才會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激起受眾尋求結果的欲望,所以懸念的設置尤為重要﹔第三,同質化節目出現后,大多數觀眾在看節目時都期待看到之前沒見過的東西,即陌生性情節,以造成視覺的新鮮感,但是,要注意把握好陌生與熟悉的“度”,讓節目變成受眾心中“熟悉的陌生人”。如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四把轉椅便是最好的陌生性情節,同時椅子是否轉動也是受眾心中最大的懸念。

3.藝術技術化、產業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生活中如此,在消費時代的電視節目制作與接受過程中也是如此。“技術與審美相互生成,導致審美趣味的變化:功能性展示與人性化便利,注重經濟效益與效率。現代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藝術的技術化。[4]”正是由於錄播技術的發展,給后期剪輯發揮空間,從讓節目更精致與精彩﹔正是由於機械復制的應用、互聯網的出現,讓原本一次性、稍縱即逝的藝術作品變為可傳播、復制、大眾消費的商品﹔正是由於制播分離的出現,讓節目制作方、播出方、節目衍生品等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刺激受眾消費,獲取更大的利益。消費時代下幾乎所有電視相關工作都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自身利益為目的來爭取更大利潤,連受眾也是為了自身目的觀看節目。縱觀我國歌唱類真人秀節目,技術提升比藝術提升更明顯、迅速,相關部門、公司的經濟效益也有日漸增長的趨勢,所以正是應了那句話:“技術與媒介在敞開藝術的同時,卻遮蔽了藝術地本性存在。互聯網使藝術的唯一性、獨創性消失於拼貼與復制的鏈接中,藝術成為集體的生產和狂歡,而藝術消費者也越來越具有被生產的特點。[4]”

三、小 結

時代變遷造成社會語境的改變,對消費文化時代的到來我們不排斥,但不可陷入隻追求經濟效益的漩渦:對於電視工作者來說,必須堅守“內容為王”原則,具有社會責任感,以制作精美節目為目標﹔對於受眾而言,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提高審美素養與鑒賞能力,抵制“三俗”,有效反饋,以推進我國歌唱類真人秀的發展。(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胡智鋒.電視美的探尋[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王杰,儀平策.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和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4] 范玉剛.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文藝美學話語重構[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12.

[5] 劉隆民.電視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